《诗经》两首

文档属性

名称 《诗经》两首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0-09 22:48:00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诗经》两首关雎蒹葭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历代对《诗经》的评论
(1)《论语》 ??? 不学诗无以言。(《季氏》) ???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夫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2)《周礼·春官·大师》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3)何休《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4)《毛诗序》 ???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史记·屈原列传》
???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风“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也可能根据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区别而分。 雅“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颂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赋“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 比“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兴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荇菜关关:水鸟叫声。
雎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鹥,生有定偶,常并游。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美心为窈,美状为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淑:善,好。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
荇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
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
寤:睡醒。寐:睡眠。
思:语气助词。服:思念。
悠:忧思貌。
辗:半转。反侧:反身,侧身。
琴:五弦或七弦乐器。
瑟:二十五弦乐器。友:交好。
芼:挑选。
钟:金属打击乐器。鼓:皮革打击乐器。 注释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
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翻译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蒹:没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萋萋:茂盛的样子。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高。坻:水中的高地。 采采:茂盛,众多。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   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   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着曲水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   逆着直水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翻译《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这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试着从诗中找出一两处,反复朗读,加以体会。
《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思考: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抵是形容词性质,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如《诗经》首篇的《关雎》,“关关”(叠字)形容水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也有生动的形象。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拓展阅读木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