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课件(湖南省永州市芝山区)

文档属性

名称 《故都的秋》课件(湖南省永州市芝山区)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0-12 17: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郁达夫故都的秋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课题释义“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郁达夫其人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因从事抗日工作而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小说,影响很大。散文以游记散文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1933年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生活。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散文史上的名篇——《故都的秋》。写作背景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2) 总起: 对比南、北国之秋

记叙:“情”
第二部分(3-10)分写
议论:“理”

第三部分(11-12)总括:对比,与前呼应
北国之秋:“清” “静” “悲凉”
南国之秋:“慢” “润” “淡”
清晨小院
落蕊轻扫
秋虫残鸣
秋风秋雨
秋果奇景
南国之秋不比北国
眷念故都的秋
情景交融
秋景五图前后照应文章特点一 形散神不散

两个方面:A、五幅秋季图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主题:清、静、 悲凉,“形”是五幅图景,“神”是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与孤独感。 B、从表达方式来看,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替出现,却总是清、静、 悲凉来处理。
提 问:
故都的秋是丰富多彩的——有香山红叶, 颐和园游人,蜿蜒长城……,为何作者只选取了“清”、“静”、“悲凉”的景物描写呢?文章特点二情景交融解 答
客观原因:北京秋天的固有色彩
主观原因:
①个人遭遇:黑暗现实
②个人气质:抑郁善感
③文学创作:静的文学
情景
作业:1、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
2、与老舍《想北平》对比:在描写故都风物、抒发对故都的感想上的异同?谢谢观赏,欢迎指正!二零零六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