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清兵卫与葫芦》第二课时课件、教案(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清兵卫与葫芦》第二课时课件、教案(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0-13 12:17:00

文档简介

《清兵卫与葫芦》第二课时教案
授课教师:朱习群
授课班级:204班
授课时间:2008年10月14日 第四节
[教材分析]
《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写的一篇主张尊重个性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异国的悲剧性故事,揭露封建家长专制思想对青少年的扼杀。文章叙述直白,易于理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是对学生进行小说的阅读欣赏与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的]
1、了解清兵卫的形象和性格;
2、体会作品运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塑造人物的方法;
3、指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
4、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使之获得人生的感悟。 [教学重点]
1、了解清兵卫的形象和性格;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难点]
1、理解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
2、分析清兵卫葫芦的增值情况。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引导法、讨论法、表演法、问答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葫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曲《给我一双翅膀》
导语:刚才播放的这首歌听过吗?(略)同学们想不想有一双自由飞翔的翅膀呢?(略)是的,这是每个孩子的愿望,可是,有一个孩子,他的这个美好愿望却破灭了,那双想自由飞翔的翅膀也被折断了。他是谁呢?(略)今天我们继续来关注他,走近他,倾听这个异国的悲剧故事。
二、课文回顾(整体感知课文)
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与葫芦的故事。采用倒叙的手法,以葫芦为线索,首尾呼应,中间主要内容写:
(清兵卫) 痴迷葫芦,
(清兵卫) 发现葫芦,
(教 员) 没收葫芦,
(父 亲) 砸碎葫芦 。
三、授新课
(一)、出示葫芦,创设情境
1、教师出示葫芦实物。
2、提问:这是一个葫芦,全文围绕葫芦塑造了许多人物,那么,谁是课文的主人公?
3、故事中清兵卫对葫芦的感情怎样?(喜爱、热衷、痴迷)
(二)、课堂突破一
1、课文中哪些文字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其中最令人忍俊不禁的细节是什么?(全班分四大组讨论,每大组围绕情节的一部分。教师巡查,针对各情节部分内容指导启发。讨论后,各大组派代表发言。)
2、提问:这部分文字运用了哪些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3、品味其中最忍俊不禁的一个细节。(齐读)
(三)、课堂突破二
1、指导分析清兵卫葫芦的增值情况。
师:课文中有一个情节反映了一组奇怪的数字,我一直迷惑不解,“0.1元=50元=600元”大家明白是怎么回事吗?
2、提问:这说明了什么?与课文中哪一部分内容形成对比?表现了大人们的什么特点?
(说明了清兵卫具有极高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与上文客人、爸爸对清兵卫的批评形成对比。表现了大人们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特点。)
3、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4、归纳清兵卫的性格特点。
(痴迷葫芦、个性独特、有着非凡的鉴赏力和审美力。)
(四)情景模仿
1、出示思考题。
师:清兵卫是如此的喜爱葫芦,大人们对清兵卫这种爱好又持以什么态度?是赞赏、支持,还是反对、压制?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父亲——关键人物——砸的不仅仅是葫芦,也砸碎了清兵卫热衷葫芦的心,天生爱好也被彻底扼杀了。
客人略。
教员——推波助澜作用,是家长的专制和学校的强制教育联手扼杀了孩子的个性。适当分析简练、传神的描写)
2、情景模仿。
师:下面我们来个模仿秀,师:我们把这只葫芦当作是清兵卫喜欢的,那只惹了祸的葫芦吧!“上课的时候,清兵卫偷偷地把葫芦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级任教员看见了……”
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指名学生表演。
(五)、合作讨论
1、师:小说中的人物是很有代表性的,文中人物绝不仅仅是他们自己,本文中的这些人各代表了哪种人呢?
(清兵卫代表那些有个性,有爱好,有追求的孩子。 爸爸代表的是那些强迫孩子放弃自己爱好的家长。 教员代表的是那些不理解孩子的教育者。 客人代表的是除家长、教师以外的大人们。 )
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小说通过写小学生清兵卫喜爱葫芦,对葫芦有天赋和独到的审美能力,可在大人们的干涉、阻止下,他的志趣、个性被无情地扼杀了,批判了当时社会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普遍现象,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六)、拓展延伸
1、师:学了这篇小说,同学们一定感触颇深。调查:你们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呢?得到了爸爸、妈妈的支持吗?
2、调查过程。
3、综述:(是的,有追求,有爱好是孩子的天性,但发展自己的天性应在一定的前提下——完成学习任务,不影响身心健康,不违反法律,不侵害他人利益,不违背道德,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进行。同时,老师、家长、社会也应提高认识,对孩子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给予理解和支持。)
4、指导分析名人图片。(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世界乒乓球冠军邓亚萍)
师: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与家长的支持有很大的关联。
四、课堂总结
师:这堂课我们了解了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和本文的主题,最后,我想送给同学们几句话: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个性;学会尊重别人的个性。
五、作业布置
师: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合理展开想像,续写这篇小说。
课件31张PPT。清兵卫与葫芦志贺直哉 课文主要写了 的故事。采用 的手法,以 为线索,首尾呼应,中间主要内容写:
(清兵卫) ,
(清兵卫) ,
(教 员) ,
(父 亲) 。痴迷葫芦葫芦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与葫芦课文回顾(整体感知课文)倒叙 发现葫芦 没收葫芦 砸碎葫芦清兵卫课堂突破 1、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其中最令人忍俊不禁的一个细节描写是什么? “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
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
眼前一亮,看见一件东西,把他吓了一跳。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2、你明白吗

0.1元=50元=600元课堂突破 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校役卖了五十元,最终被古董商以六百元钱的高价卖了出去。这些说明了什么?清兵卫具有非凡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清兵卫:
痴迷葫芦
个性独特
有着非凡的鉴赏力、创造力、审美力清兵卫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请说说 大人们对清兵卫痴迷葫芦的态度怎样?是赞赏、支持,还是反对、压制?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思考喜爱清兵卫痴迷 热衷反对不赞同大人们情景模仿上课的时候,清兵卫偷偷地把葫芦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级任教员看见了……
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合作讨论2 、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1、小说中的人物各代表现实中的那些人?清兵卫代表那些有个性,有爱好,有追求的孩子。 爸 爸代表的是那些强迫孩子放弃自己爱好的家长。 教 员代表的是那些不理解孩子的教育者。 客 人代表的是除家长、教师以外的大人们。 主题呼吁尊重孩子个性让孩子个性自由发展拓展延伸 你们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得到了爸爸、妈妈的支持吗?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 ——妈妈,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喔。你很优秀,真的! 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喜欢乒乓球,所有人都不看好她,但是父亲对她说: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
发展自己的个性;
学会尊重别人的个性。送给你们的话: 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合理展开想像,续写这篇小说。 作业:合理想象再见! 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的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品味鉴赏惊愕、害怕、欲哭无泪。
痛苦、无奈。清兵卫与葫芦志贺直哉再见!惊愕、害怕、欲哭无泪。痛苦无奈。心如刀绞,悲痛欲绝,不敢反抗合作讨论1、小说中的人物各代表现实中的那些人?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清兵卫代表那些有个性,有爱好,有追求的孩子。 爸爸代表的是那些强迫孩子放弃自己爱好的家长。 教员代表的是那些不理解孩子的教育者。 客人代表的是除家长、教师以外的大人们。 布置作业:P80
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合理展开想象,续写这篇小说。布置作业] 师: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合理展开想像,续写这篇小说。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白桦”派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作者,你熟悉吗给下列带颜色的字注音热衷茶卤熠熠檐廊呵斥干涉喘气乖觉嘀咕名伶战站兢兢校役根据解释写出词语十分爱好某种活动
很浓的茶汁
形容闪光发亮
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热衷茶卤光彩熠熠战战兢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