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1、 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弯新月更能引起文人的伤情与诗情。平凡的月光牵动着文人的情肠。每每提起月,老师总会忆起苏轼的《水调歌头》,会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来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啊,这盈亏圆缺的慨叹里,包含着多少的期盼。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苏轼的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二、作者简介:
1、提到苏轼,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了。现在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所积累的有关苏轼的资料?昨天老师已经布置了相关的资料收集工作,现在请大家来汇报一下你的收集结果。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三苏——苏轼、苏辙、苏洵)。
2、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又是如何评价苏轼的: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
哪位同学来帮老师念一下吧!(一生读)
林语堂先生在这里介绍了一个多角度的苏轼。苏轼不仅仅是我们所认识的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个卓有成就的画家、书法家,可以说是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是亘古而今难得少见的才子。同时,还有政治身份上的苏轼与个人秉性上的苏轼。
3、不过,让我们暂且抛开这些他人对苏轼的评价,去看看在这篇小品文中,苏轼又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闲人——为什么自称为闲人?又闲在何处?)
三、整体感知、译读课文:
1、请大家翻开课本,听课文的录音朗读,注意读音与停顿。
2、同学们在听读的时候,有没有做好朗读标记呢?现在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与朗读节奏的处理。
3、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跟随作者去游览一番月下的承天寺。(全班齐读)
4、刚才的朗读,大家读得很流畅,口齿也很清楚。不过你们读懂了没有呢?现在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来译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请做圈点标记,可以和同桌讨论,解决不了的等会我们一起来合作解决。
重点词句: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如(好像) 空明(清澈明净)
盖(原来) 但(只是) 相与(一起、共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院子里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澄澈明净,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喻句,将月光比作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是水中的水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倒装句)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之人罢了。
四、研析品读
读懂了课文的字面意思,并不等于就真正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前面提到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说过品读文章就要“含英咀华”(英和华是什么意思?——花)也就是说要把文学语言之花含在嘴里反复咀嚼品味。今天我们也来好好地品一品这篇不足百字的小品文,看看这“闲人”二字里究竟包含了苏轼怎样的心境与慨叹。
1、我们先来看第一小层:
A、“元丰六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课文注释里提到的一个小信息?——贬官黄州期间)元丰六年是苏轼被贬官到黄州的第四年,也就是说他被降职流放了,而且还有职无权,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不能干事。这对有抱负的苏东坡来说,这是多……(用现在的流行词来说,多什么?)多郁闷的一件事儿呀,非常郁闷,现在已经郁闷四年了。被贬这是最基本的一个事实,是这样一个人是这样一种处境写了这样的文章,才有了那样的情感。
十月十二日,注意一下古人的时间都是指的阴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农历,那时已经是四季中的哪个季节了?(冬季)对,天气应该已经很冷了,但是苏东坡却起来干嘛?去赏月,可见他还真是个与众不同,有闲情雅致的人。
B、“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这句看似很寻常。但是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到了晚上还要干嘛啊?(学习)为了应试,谁敢一入夜,就解衣欲睡啊。估计古代的学子们和你们也差不多,到了晚上还得头悬梁锥刺骨;那要是当官的呢?估计不是忙于应酬,就是还得“案牍劳形”。而苏东坡却是一入夜,就“解衣欲睡”了,你从中看出什么来了?(他很闲)
明确:其实这四个字背后的含义就是他太闲了,但这种闲真是苏东坡想要的吗?(不是),因为他被朝廷闲置了,想干事,对不起,朝廷还不让你干。所以说,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就将苏东坡内心那种被闲置而百无聊赖的抑郁之情给传达出来了。
C、“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里的主语变了,刚才“解衣欲睡”的主语是谁?(苏东坡)现在的主语是谁?(月色)我们都很熟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者“俯首见月,月色在地”,那作者为什么却要改变主语,不写“低头见月”却说“月色入户”呢?这就很有味道,“月色入户”,月光进了我的门,月光成了主体,这里月亮像什么一样?(前来探访的友人)。
我们知道,现在的苏轼被贬官,现在他的门前……(门可罗雀)为什么?无权无势,没人理睬。是啊,这也是苏东坡在被贬后对人生的一种感悟。现在有一句谚语很让人伤感:“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大名人是有很多朋友的,但是被贬黄州后,在苏东坡给他的朋友李端叔写的一封信中却说“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不仅没有给他写信,甚至连信也不回了。那种落寞与心寒,又与谁人说啊。但是在这种情境中谁来了?月色来了,月光像一个毫无功利之心的知心朋友一样到他家里来了,给苏东坡的内心带来了一丝温暖的清晖,带来了美,所以苏东坡哪能不“欣然起行”呢?(欣然什么意思?——高兴的样子)高兴到什么程度?(起行,起床在屋子里走来走去)
D、“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既然这么高兴,那自然会想到要找个人来分享。苏东坡也想找个朋友来分享快乐。他的朋友多吗?(不多)只有几个?(一个)何以见得?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当“于是”的意思,感觉是毫不犹豫、不加思考的。如果朋友多的话,可能还得犹豫一下,到底找谁了,是吧。现在被贬后朋友不多,就这么一个,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了。
张怀民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什么他会和苏轼成为朋友呢?
明确:当时他也被贬官在黄州。两人可谓是同命相怜。
E、相同处境的两个人就能成为朋友吗?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张怀民是苏轼真正的朋友与知已?
“怀民亦未寝”(哪个字最关键?) 一个“亦”字说明,他们不仅处境相同,而且心境、情趣也相同。这就不止是一般的朋友,而是知已知音了,彼此心有灵犀啊,他不是事先发短信过去的,对吧。怀民也没有睡觉,估计也在赏月呢。他是苏轼真正的知已。
于是两人就“相与步于中庭”(翻译),这里的"步"能不能换成“行”或“走”?
——小结:
这段在表达方式上属于哪一种?(记叙)
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快乐、欣喜是他的情感基调,失落他的底色)旷达之怀。旷达,是苏东坡这个人,这个智慧的人给后世树立的一个人生典范。苏东坡地人生在我们看来太惨了。他在晚年时写过两句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问自己,苏东坡啊苏东坡,你一生究竟建立了什么功业呢?结果他自问自答说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苏老先生总结自己一生的功业竟然是——一被贬黄州(就是这儿),二是被贬到了惠州,就是广东,三是被贬儋州(是哪儿)现在的海南。我们现在可能还挺高兴,广东和海南该多繁华啊,还是旅游胜地。但是苏东坡那时这两个地方却是中国最南的蛮荒之地啊,再贬就该到国外了。你想想,一个人那么有才华,那么有抱负,一生却是一贬再贬三贬,身历八州,一般人早就牢骚满腹,愤世嫉俗了。而苏老先生一见到月色就“欣然起行”,还能有闲情逸致去欣赏月色之美,这不叫旷达叫什么呢?任何人的一生都是波澜起伏。所以你要想到东坡先生,想到《记承天寺夜游》,当你遭遇人生逆境的时候,这就有一座人格的丰碑。
月色邀人,应邀而赏
记叙
旷达之怀
2、第二层:
正是有着这样的旷达之怀,苏轼才能在这样抑郁暗淡的人生中,欣赏到这一晚承天寺的空明月色。“庭下……影也”这一段的表达方式变成什么了?(描写)字数很少,但是只要深入地一品味,就会觉得美极了。我们也见过如许的月色,但我们没能用我们的笔把它生动地再现出来。
A、苏东坡是怎么写月色的?
(月色如积水空明)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庭院中的月色比作是一洼澄澈透明的积水。美吗?比喻妙吗?老师最初读到这里的时候并不怎么觉得。不就是月色如水么,稍微有点文采的都能写出来。至于是不是苏轼首创,这个老师没有考证过,但是这个比喻看得多了,有点审美疲劳了。
B、但是苏大才子的这个比喻就写到这儿了吗?他还怎么写?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他不仅写到了水,还写到了水中的藻荇。(藻荇是什么?)书上就是水草,老师查了一下,藻的叶子圆形,而荇的叶子长形。那为什么苏轼不单单就写水草,还要这样细致的点明是圆形的藻类叶子与长叶的荇叶交错在一起?
明确:与下文的竹柏影相照应。松柏的叶子是一团一团的,它们的影子就像圆形的水草一样;而竹子无论是它的枝还是还的叶都是长形的,所以这也是个比喻句,而且与上文把月色比作水相照应,又把月光下的竹柏影比作是水中的藻荇。这就让我们体会到了苏轼观察的精细,描绘的精妙。
C、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一句也改成像上句一样“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明确:不能。(差了哪一个字?)盖(原来,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那么“盖”为什么就让人觉得有味道呢?(恍然大悟的感觉。说明月色的空明澄澈,让苏东坡完全忘却了是在赏月,而是在赏水和水中的水草,更能体现出月色之美。)他这是真正的审美,审美的时候是忘我的,只有审美的对象和他愉悦的心情,至于他个人的人生遭遇甚至自我都忘却了,他的心就如这月色一般的空明。
——小结:
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描写
赏月之乐
3、第三层:
面对此情此景,苏东坡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夜夜有月)何处无竹柏?(处处有竹柏)可是赏的人多吗?为什么只有苏轼与张怀民会去欣赏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刚才我们分析了,我们两个是被贬的闲置之人,很清闲。那是不是说所有清闲的人,有空余时间的人就能发现这样的美景,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呢?那么这个闲字还应怎么理解?除了有空闲的时间还要有什么?(闲情雅致、闲适的心境)
古往今来,被贬官闲置的人不少,但能真正闲适起来的不多。苏东坡是这不多中的佼佼者。而这都缘于他旷达的人生态度,正是有着这样的旷达之怀,他才能笑对人生的风雨,在逆境中仍保有一颗空明澄澈的心。
——小结:
月色普在,闲者独见
(议论)
——审美之理
有闲——见美
罗丹有句名言,大家都很熟悉:“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但是苏轼比罗丹高明,他进而悟得:缘何缺少发现?少“闲”!
我们在读《记承天寺夜游》的时候,除了感受苏轼的那种笑对人生的旷达之外,苏轼所悟的审美之理,这种带着闲适之心去感受生活的点滴之美也深深地触动着我们。古人云“偷得浮生半日闲”“闲看门前花开花落,坐对庭外云卷云舒”。古人尚且能从一朵花一片云中去欣赏生活的美,而生在现代社会,生活更加安逸的我们又有多久没有好好地去看过一朵花一片云了呢?
当代的最大特点——多“忙”,少“闲”:吃饭忙,赶路忙,上学忙,考试忙,上班忙,晋级忙,赚钱忙,追名亡。
“忙”必然“快”,“快”必致“盲”:对生活中的美,视而不见——目盲;听而不闻——耳盲;嗅而不觉——鼻盲;味而不觉:舌盲;触而不觉——体盲。
因此,调节生活节奏,迫在眉睫:物质“快”起来,精神要“慢”下去;手脚“快”起来,心态要“慢”下去。只有“慢”下去,才能“闲”下来;只有“忙”里偷“闲”,才能慧眼大开:发现美,欣赏美。
若能学得苏东坡的悠闲自适,即使缺少他的文学天才,我们也能从每一个平凡的人生片段中寻觅到诗情画意——“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是谁的话?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话,他说人类的本质就在这儿——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而我们竟然为了功利而抛弃审美,这是多么严重的失误。
4、结合苏轼其人其文的理解,给“闲人”再写一个注解:(共21张PPT)
文学常识小卡片——
苏轼
朝代: .
字: .
号: .
籍贯: .
主要成就:
生平简介:
北宋
子瞻
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词人
……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遂
遂:于是,就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口技》
但:只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盖:原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月色邀人,应邀而赏
记叙
旷达之怀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似水中藻、荇交横也。
月色如水,树影婆娑
描写
赏月之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色普在,闲者独见
议论
审美之理:有闲 见美
罗丹:“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苏轼:缘何缺少发现?少“闲”!
当代的最大特点——多“忙”,少“闲”:吃饭忙,赶路忙,上学忙,考试忙,上班忙,晋级忙,赚钱忙,追名亡。
“忙”必然“快”,“快”必致“盲”:对生活中的美,视而不见——目盲;听而不闻——耳盲;嗅而不觉——鼻盲;味而不觉:舌盲;触而不觉——体盲。
因此,调节生活节奏,迫在眉睫:物质“快”起来,精神要“慢”下去;手脚“快”起来,心态要“慢”下去。只有“慢”下去,才能“闲”下来;只有“忙”里偷“闲”,才能慧眼大开:发现美,欣赏美。
若能学得苏东坡的悠闲自适,即使缺少他的文学天才,我们也能从每一个平凡的人生片段中寻觅到诗情画意——“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何为“闲人”?结合你对苏轼其人其怀的了解,再给它写一个注解。
不汲汲于宠辱得失的旷达之人
从容流连光景的闲适之人
推荐书目:
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苏轼《定风波》评朱琳琳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
萧江二中 赵汉元 2008/10/13
朱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整个教学的流程很顺畅,师生对话轻松自如,感觉到老师的深厚的古文化底韵,资料穿插信手拈来,对于文本的解读,细致而深入,所以,带领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显得游刃有余。教学语言,尤其是对于学生活动的及时有效的点评,还可以做得更有针对性,这样,可以在原有的文气的基础上,更具理性色彩。
第一:资料穿插,讲解得好。如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整体认识苏轼,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个立体的苏轼,为下面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打下很好的基础。再如引用“《自题金山画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理解苏轼的旷达之情。穿插资料非常成功,能够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第二:文本细读,赏品得好。首先是字词的落实,做到“温故而知新”,“授人以渔而得鱼”。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遂”字,盖竹柏影也”的“盖”,联系以前的知识点: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再如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朱老师渗透了文言翻译“调”的方法。其次,含英咀华品得好。“月色邀人,应邀而赏”品“旷达之怀”;“月色如水,树影婆娑”品“赏月之乐”;“月色普在,闲者独见”品“词人复杂情怀”。另外穿插对比,赏得好:“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与“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似水中藻、荇交横也”的对比,是学生感受到语言艺术的魅力,妙在其中。
要说遗憾的话,一节好课,需要的是高潮。朱老师这节课在时间上把握的不够,以致后面高潮处没有出彩,这是这节课的不够之处,以后多多历练,必有大成。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