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筛选关键语句 掌握理解句子方法
复习设想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的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而关键句子的把握是感知理解语言的基础和关键,也是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考查的重点和难点。这一堂课旨在引导学生从课内寻找一些解题的规律,在梳理和训练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复习目标
1.学会筛选关键语句。
2.掌握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复习重点
如何理解句子含义。(难点)
课 时
1课时
复习过程
一、导入本课,明确目标
重要的句子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意思,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语句。这是中考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这一堂课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复习。
请看幻灯片一:复习目标。
二、点拨要点,达成目标
(一)筛出关键
怎样筛选关键语句呢?让我们先来回忆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幻灯片二),请你能从中找出一些重要的句子。
从结构层次上看,可以找出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从思想内容上看,可以找出中心句和哲理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还有很多感情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从语言表达上看,可以找出一系列的描写和修辞句。这首词的句子“如此多娇”,值得我们好好玩味。
在整体感知、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筛选(请看幻灯片三、四):
1.从不同的角度:①思想内容方面:中心句、哲理句、感情句、含义深刻的句子。②结构层次方面: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③语言表达方面:指代句、描写句、修辞句。
2.从不同的文体:记叙文:交代要素的语句、穿插的抒情议论句。说明文:说明事物本质特征的句子。议论文:提出观点的句子、论述精辟的句子、得出结论的句子。小说、戏剧:最能反映生活刻画人物形象的句子。诗歌、散文:描写句、抒情句、哲理句。
重要的句子与文章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我们在筛选提炼的时候应根据上面的分析,主要从内涵意义上揣摩,同时适当兼顾位置关系。比如说,中心句、哲理句、总领句、总结句等经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部分;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记叙文中通常出现在议论、抒情性语段中,在文学作品中通常出现在双关、反语等修辞句中;过渡句常常出现在语段内容发生变化的地方。
(二)悟出含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如果能找出以上这些关键句,有助于我们初步理解文章基本内容,整体感知;但要深入理解文章,还须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
下面是我们从鲁迅的作品中选出的一些典型句子,大家一直来体会,并从中找出一些规律。请看幻灯片五:
例1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
例2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社戏》)
例3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故乡》)
例4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藤野先生》)
例5 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
例1要抓住关键词语。“大约”是猜测,因为没有亲见也没有听说孔乙己死去,他的生死无人关心,更进一步地揭示了群众的冷酷麻木和社会的世态炎凉;“的确”是根据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断定他只有死路一条。
例2写“好豆”“好戏”,那夜在船上草草烧好的豆怎么会比六一公公特意送来品尝的豆好吃呢?那夜看戏只能“支撑着看”,后来终于“熬不住”,失望地离开了戏台,可见那夜的戏并不好看。联系上下文意和全文内容就能发现:作者用这一句收束全文,意在强调乐土生活远比城镇私塾生活新奇得多、有趣得多。
例3选自《故乡》,此文写于1921年,当时马列主义还没有在中国广泛传播,“我”只是一个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希望改变社会现实,但“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我”心中并不清楚,只觉得它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有的同学将“新的生活”误解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生活或共产主义生活,是因为没有联系时代背景。
例4两处细节描写都反映了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日暮里”自然让人想起“日暮途穷”“日薄西山”,联系当时祖国的命运也正如此,一种忧愤之情油然而生。“水户”是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英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触发了作者的敬仰之情,也表现出忧国爱国之情。作者说是“不知怎地”,其实是故意轻描淡写,将这种情感深埋心底。这一句一定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例1除了抓关键词语,还要联系作品中心才能理解深刻。)
例5要结合修辞手法来理解。“标致”运用反语,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反感鄙夷,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庸俗丑恶,腐朽糜烂。鲁迅的作品常用反语的修辞,再如“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正人君子”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文人。
句子含义比较复杂,包括深层义、言外义、表现义、特殊义、侧重义等,在具体理解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请看幻灯片六、七、八):
1.掌握常用规律:①抓关键词语②联系上下文意、全文内容③联系时代背景④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作品主题⑤结合修辞手法
2.结合辅助手段:①抓住句子主干②结合句子结构、位置③揣摩语气、语调、句式④凭借语感⑤联系前后题目之间的关系⑥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态度
3.坚持解题原则:①反复朗读②多角度联系③综合分析④灵活变化
三、训练巩固,检测目标
下面请大家阅读《摆渡自己》,完成后面的练习。
学生阅读、作业,老师巡视、点拨。集体讨论,点拨解题规律。
摆渡自己
(1)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2)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碰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
(3)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
(4)倒在挫折的岸边,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爬起来,有的人却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5)20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给自己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
(6)正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梦醒后,万念惧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他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他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去探讨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自旋”的粒子、“时间”的箭头……
(7)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8)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大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折磨人生的情景,常常突然间就浊浪翻滚横亘在你面前,你惆怅百结地找不到过去的桥,痛不欲生地找不到可以渡过去的船,这种无路可走的绝望,一生中谁没碰上几回!
(9)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
(10)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迭迭的黑暗。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11)也许我们不曾经历感情的巨痛,不曾经历失败的打击,不曾经历无路可走的绝望,可是晴朗的日子里也常会有阴风晦雨袭来。它像一只黑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这种时候,我们同样需要有一只船来摆渡自己。这只船也许是去听一场音乐会,也许是捧起一本书,也许是去给互联网上从未谋面的网友发封电子邮件,也许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门。
(12)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挫折,都会有摆渡的船,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1.用直线画出本文的中心句。(整体感知、总括全文)
2.用浪线画出第(8)段中的过渡句。(联系上下文、承上启下)
3.第(4)段中“给自己折了一只船”的含义是什么?
找到一种拯救自己的方法。(联系比喻的修辞和全文内容,简要概括)
4.第(5)段引述史铁生的故事,他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实际是指什么?
以写作(创作)的方法活下去(拯救自己)。(联系下文“活下去试试”)
5.第(8)自然段中的“阴天、雨天、雪天”,具体指什么?
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整体感知、抓3、4、12段关键词)
6.第(11)段中的“这种时候”指什么时候?
阴风晦雨袭来(好心情被蹂躏得乱七八糟)时。(联系上文或第5题)
7.怎样理解本文结尾说的“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寻找拯救自己的方法在于自信,在于不丧失成功的希望。(中心、全文)
8.请你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摆渡自己”的含义。
要勇于面对各种苦难,寻找方法途径,战胜不幸命运。(作者思想感情)
四、小结本课,强调目标
要真正把握重要的句子,除了掌握上面我们总结的规律方法,我们还要勤于阅读,勤于感悟。
五、布置作业,校正目标
课后请大家阅读《走进周庄》,完成后面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