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集镇2008-2009学年度苏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夏集镇2008-2009学年度苏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0-17 18: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夏集镇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
初三语文月考试卷
命题及审核人:谢有余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含卷面分5分) 考试形式:闭卷
亲爱的同学,如果这份试卷是一片蔚蓝的天空,你就是那翱翔的雄鹰。请自信地握起你的笔,也许你会比雄鹰飞得更高、更远!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合分人 核分人
(一) (二) (三) (四)
得 分
第I卷(选择题,共14分)
一、基础知识:
1、下面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jìn)A,也印(yìn)B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yì)C,拾(shè)D级而上。 ——摘自《鼎湖山听泉》。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 ( )
①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方案出台后,台湾当局不顾台湾同胞的意愿,公开表示禁止火炬进入台北。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奥组委也在第一时间做出了 .
②衣食住行是老百姓的生活 品.
③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表示,中方 美方认清陈水扁“宪改领土”的险恶用心,恪守在台湾问题上向中方作出的承诺。
④新近发生于江苏省的一件“麻烦”事,使“中国电信”再次遭到公众与传媒的 .
A.反映 必需 敦促 质疑 B.反应 必须 督促 置疑
C.反应 必需 敦促 质疑 D.反映 必须 敦促 置疑
3、对下列语病的改法正确的是 (2分) ( )
被誉为“里下河的明珠”的九龙口自然保护区,①由蚬河等9条自然河道汇集而成的水面约10万亩。这里藏垒水禽野味,广植柴蒲菱藕,盛产鱼虾蟹鳖,②故有“金滩银荡”,这里有64种野生禽兽,75种野生植物,62种树木,36种水产品,3.8万亩荡滩,是天然的“聚宝盆”。九龙口的生态景观堪称一绝。九条银河从南西北不同方位蜿蜓而来,仿佛九条玉龙盘旋在无边无垠的绿色地毯上,无限绮丽的湖光水色,尽收眼底! ③若泛舟水上,看天空百鸟竞翔,见湖底鱼虾嬉戏,水草飘曳,望水面渔舟点点,,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A.句①②有病,句③没病 B.句②③有病,句①没病
C.句①③有病,句②没病 D.句①②③都没有病
4、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
A.在学校艺术节上,同学们别出心裁,自编自演了许多新颖、有趣的节目。
B.春天的植物园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栩栩如生。
C.青少年要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D. 大自然总是无时无刻不在教我认识世界,传授给我力量新生的秘诀。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是一篇游记散文,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来组合材料,文中透露出了作者对人生的见解。
B.柯蓝的《飞红滴翠记黄山》有别于一般的游记,它是一篇解说词,是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黄山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段。
C.《画山绣水》是著名散文家杨朔写的一篇散文,课题采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的和绣出来的山和水。
D.俄国作家普里什文在《〈林中小溪》一文采用第一人称和主观视角的方式来述说,表现出了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6、从连贯的角度看,横线处应填入的 一项是 (3分) ( )
我快乐,是因为喜欢幻想。所有的石头上都开满了花朵, ,幻想已如此丰茂,我有什么理由感到沉重和悲哀呢?
A.荒芜都长满了无数的植物 B.无数的植物都长满在荒芜处
C.植物都长满在所有的荒芜 D.所有的荒芜处都长满了植物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36分)
二、积累运用(共23分)
7、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我在《鼎湖山听泉》中看到的一副yíng( )联,它暗合作者游览的思绪;在《林中小溪》中,读到坐在树根上的作者很qiè( )意,黄山稠( )密的树阴和漓江攒( )聚的怪石奇峰也给我留下美好印象。
8、按要求默写(每条1分,计8分)
(1)《陈涉世家》中以巧妙的比喻,充分表现了陈涉非凡的个性和远大的抱负的句子是 , !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3)愿将腰下剑 , 。 (李白《塞下曲(其一)》)
(4)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5)竹外桃花三两枝,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6)蒌蒿满地芦芽短,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7)“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 , 。” (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8)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 ,看一眼也叫人心醉。(杨朔《画山绣水》)
9、语文专题学习(6分)
学习了“气象物候”这个专题,相信你一定会有不少收获,请运用相关知识完成下面任务。
(1)气象变化万千,请根据自己的诗句积累,写出一句气象变化反常的诗句“ ”(2分)
(2)读完《看云识天气》后,我们懂得了许多关于气象变化的谚语,如早晨出门时看到天上有霞,会说 “ “;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出现彩虹,人们常说“ ”。(4分)
10、请你参加下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按要术完成题目。(5分)
 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能让人赏心悦目。写好钢笔字既是语文课的教学要求,也是同学们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写钢笔字的知识,提高写钢笔字的水平,班上准备开展“走进硬笔(钢笔)书法”的主题活动。
(1)为了帮助同学们明确练习硬笔(钢笔)书法的意义,营造人人参与活动的氛围,请你拟写两句内容相关、形式对称的话,作为宣传标语。(2分)   
(2)班上的小刚同学平时不用心写钢笔字,字也这写得不太好,看到你在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祝贺你说:“你的字写得太漂亮了,要是我也能写得这么漂亮,那多好啊!”你听后可以这样说:“ 。”(3分)
三、阅读理解(共5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11—12题(4分)
塞下曲
卢 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1、1—2两句极富暗示性,你从中体验到什么,请分点写出(2分)
12、赏析3—4句的妙处(2分)
(二)阅读古文《桃花源记》,完成13—16题。(共15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⑴便要还家( ) ⑵具答之( )
⑶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⑷咸来问讯( )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想一想自桃花人来到桃花源到渔人进入桃花源期间,桃花源外的世间又发生了那些战争?请至少写出三个来。(写出战争的名称即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陶渊明在现实社会黑暗的现实情况下,他个人无法改变这样的状况,于是他营造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桃花源,来告诉人们他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因此,有人把他的笔下桃花源称之为“乌托邦”。请结合以下一则材料,给“乌托邦”作个注解。(4分)
材料链接:著名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出生在湖南凤凰的一个美丽而又闭塞的小镇上,这里的民风纯朴。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小镇由于受到了城市文明的影响,民风发生的变化,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尔虞我诈。这让沈从文先生很痛心。面对已经不复存在纯朴的民风,他只能在他的小说里用文字去塑造一个现实生活并不存在的风景秀美、民风纯朴的湘西世界。因此,人们把他笔下的“湘西世界”也称之为“乌托邦”。
乌托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17—20题。(共13分)
读山品水
王玉如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然而人们谈得最多的,还是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则步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这就是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根本原因。人们通过读山品水,可以领悟到世事的兴衰变迁,人生的喜怒哀乐,寻觅到自己精神家园的相通之处,故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徜徉于名山大川以寻求灵感。登高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水,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仪态万状,咫尺千里。
读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有各的读法。远读其 ,近读其 ,精读其 ,细读其 ,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视角不同,意境也不同。“不登高山,不知平地”,是一种发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是又一种发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一种境界;“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是又一种境界。“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一种坚守;“砥柱触天立中流”,是另一种坚守。“五千仞岳上摩天”,是一种豪壮;“夕阳山外山”,是又一种豪壮。不要以为山是凝固的,山是岿然的活物。
品水,由于各人的气质不同,心境不同,也各有各的品味。在文人眼里,水是温柔的,因此他们常常把柔情蜜意的水与悠悠无尽的爱联系起来。水之悠长,好像爱情之天长地久;水之曲折,有如爱情之好事多磨;水之深广,仿佛爱情的深沉广远;水之波动,似若爱情的起伏波澜。在哲人眼里,水是运动的,悟出的是人生的哲理。孔子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的是人生之有限而宇宙之无穷。孟子说“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比喻民心似流水,谁也无法抵挡。荀子对政权与人民的关系,给后人留下了发人深省的警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老子呢?他既说“天下莫柔弱于水”,又看到了水“莫能御之”的力量。
云山苍苍,江水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
17、将系列词语依次填入第二段的横线处。(4分)
豪放 清幽 苍茫 深沉
A B C D
18、人们“读山品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3分)
答:
19、从全文来看,题目“读山品水”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
2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乐:以……为乐)
B、“砥柱触天立中流”,是另一种坚守。(中:中央)
C、孔子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过去的时间)
D、他既说“天下莫柔弱于水”,又看到了水“莫能御之”的力量。(御:抵挡)
(四)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21分)
希望是一只美丽的风车
①有位哲人说过:生命原本是一个不断受伤又不断复原的过程。因此,每想起往事,我的心中总会充满莫名的感慨,许多回忆像微笑一样,带着一份阳光般的温暖和感伤,让人难以忘怀。
②18岁那年,我没能冲上那座梦想了几千个日日夜夜的独木桥,望着桥上那些意气风发的同窗好友,我的心剧烈地疼痛着。
③有一个星期,我始终活在高考失利的阴影下,索性关了门,谢绝所有的人,包括我的父母亲,一个人躲在自已的小屋里暗自垂泪。那时候,我觉得上天对我太不公平了,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冲过了最后的防线,而比他们优秀的我却跌倒在战场上?一向自信的我,从来没有受过如此的打击,难道命运是如此捉弄人,注定我终究走不出这生我养我却囿人视线的村落?
④一天下午,父亲可能怕我闷坏了,要我去外面走走,我很不情愿地答应了。这么多天来,父亲从来没有责备过我,也没有像母亲那样苦口婆心地劝我。他只是一个劲儿地抽烟,一根接一根。
⑤我们走在林边的小路上,父亲不说一句话,刹那间,我注意到父亲似乎苍老了许多。路边,一群小孩子拿着风车,这种纸做的迎风转动的玩意儿是我小时候经常玩的玩具。由于没有风,我看见他们一个个哭丧着脸。父亲走到他们面前,问:“你们为什么不玩风车?”“没有风,风车不会转。”一个小孩稚嫩的声音。“我告诉你们,如果想要风车转动起来,你们不能在这儿等风,风是不会说来就来的,你们必须跑动起来,你跑得越快,风车就转动得越快……”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同时回过头看了我一眼。那几个孩子举着风车跑了起来,而那风车,由于受了外力的影响,越来越快,并伴着孩子的欢声笑语渐行渐远。
⑥我忽然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他用一个极其平常的道理告诉我:我不该这样沉沦下去。整日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下,只会裹足不前。我需要做的是跑起来,启动生命的风车,让它转动起来,这样,我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⑦原来,希望本身就是一只美丽的风车,而如果想让风车转动起来,必须依靠风。但风不是时时刻刻都有的,它就像人生的机遇,稍纵即逝。在没有风的情况下,要让风车转动起来,惟一的办法就是跑起来,跑得越快,你就越能接近成功的彼岸。
⑧从那天起,我从迷惘中苏醒过来,重新拾起书本,走上了自考的道路。两年后,我拿到了自考的大专毕业证,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⑨现在,我在舒适整洁的办公室里,想起父亲的话仍会感慨万千:要想让风车转起来,你自己必须先跑起来,你跑得越快,风车就会转得越快!
21.作者开篇引用哲人的话总领全文,结合全文看,“受伤”指的是 ,“复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反映“我”从“受伤”到“复原”这一过程的词语有: → →很不情愿→ → 。(6分)
22.阅读②③④段,想一想:父亲为什么“只是一个劲儿地抽烟,一根接一根”?(3分)
23.在父亲良苦用心的开导下,“我”明白了什么?(3分)
24.文章多次出现“要想让风车转起来,你自己必须先跑起来,你跑得越快,风车就会转得越快”这句话,请说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4分)
25.“生命原本是一个不断受伤又不断复原的过程”,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50字)(5分)
四、写作 (60分)
26、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你,一定有过接受教诲的经历。这其中有令你至今历历在目的难忘情景,也有令你铭心刻骨的心路历程;有令你在指点迷津后的顿然醒悟,也有令你在接受谆谆劝诫后的苦涩思索……这些教诲,或让你从幼稚走向成熟,或让你从怯懦走向勇敢,或让你从烦恼走向快乐,或让你从无知走向广博……
请你以“教诲”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题目: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夏集镇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
初三语文月考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I卷(选择题,共14分)
1、A 2、C. 3. B 4、B 5、D 6、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36分)
7、楹 惬 chóu cuán
8、(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直为斩楼兰
(4) 羌笛何须怨杨柳 (5)春江水暖鸭先知 (6)正是河豚欲上时
(7)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8)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
9、“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轰隆西虹雨”
10、(1)示例一:练好钢笔书法,传承汉字文化。 示例二:写漂亮字.做优秀人。
(2)谢谢你的赞扬,其实只要你用心写字。坚持练习,也能把字写好,到时候肯定比我的字更漂亮。
11、见教参12、见教参13、略 14、略 15、只要是发生在秦末至西晋的战争都可以。如:陈胜、吴广起义;巨鹿之战;垓下之战,赤眉起义;绿林起义;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等等。(答对1个得1分)16、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愿望或理想(2分)但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2分)的空想社会。17、A苍茫B清幽C豪放D深沉 18、读山:视角不同,意境也不同。品水:由于各人的气质不同,心境不同,也各有各的品位。19、领略山的灵性,品味水的神韵。20、D(御:驾驭,控制) 21、受伤指“高考失利”或“高考失败、高考落第”(2分)复原指“通过自学取得了大专毕业证书”或“从迷惘中苏醒过来,重新拾起书本,走上了自考的道路。”(2分)文中反映“我”从“受伤”到“复原”这一过程的词语有:“剧烈地疼痛”或“疼痛”→“暗自垂泪”或“垂泪” →很不情愿→“忽然明白”或“明白”→“从迷惘中苏醒”或“苏醒、苏醒过来”(每个0.5分,共2分)
22、我的高考失利也沉重地打击了父亲(1分)我的迷惘沉沦更让父亲心痛(1分)父亲正苦思如何让我振作起来(1分)
23、“我”明白了:不能这样沉沦下去,要启动生命的风车,让它转动起来,这样才能接近成功的彼岸。(3分,意思相近即可)
24、人生要获成功,必须依靠奋斗,你越努刀奋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4分)(意思相近即可)
25、①生命免不了受伤;②要正确面对受伤;③坚信受伤一定会复原;④受伤是生命中常有的,受伤让我们成熟.不断受伤、复原的过程就是生命的过程,生命因这样的过程而更加美丽。(意思相近即可,需结合生活实际 5分)
26、作文评分标准如下:
一等:55~60分
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彩,内容具体真实,感情申发自然,给人以启迪。或论点明确,论证有力。或准确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
二等:50~54分
语言简洁通畅,内容真实可信,叙议结合较好。或论点明确,论证较有力。或抓住事物特点说明。
三等:45~49分
语言较通顺,内容较平淡。或论点较明确.论证一般。或事物特点不太突出。
四等:36-44分
语言表达较差,内容描摹失真,缺乏情感体验,或无论点,没有什么论据。或看不出事物的特点。基础较差。
五等:35分以下
以下三种情况,均为五等:①特别差的;②确认是抄袭的;③少于300字的。
未拟题的扣2分。
鼓励作文尖子。特优者可打满分。

学校:____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 学号:____ 
。。。。。。。。。。装。。。。。。。。。订。。。。。。。。。。。。。。。。。。线。。。。。。。。。。。。。。。。。。。。。。。。。。。勿。。。。。。。。。答。。。。。。。。。题。。。。。。。。。。。
学校:____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 学号:____ 
。。。。。。。。。。装。。。。。。。。。订。。。。。。。。。。。。。。。。。。线。。。。。。。。。。。。。。。。。。。。。。。。。。。勿。。。。。。。。。答。。。。。。。。。题。。。。。。。。。。。
学校:____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 学号:____ 
。。。。。。。。。。装。。。。。。。。。订。。。。。。。。。。。。。。。。。。线。。。。。。。。。。。。。。。。。。。。。。。。。。。勿。。。。。。。。。答。。。。。。。。。题。。。。。。。。。。。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