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

文档属性

名称 济南的冬天(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0-24 19: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济南介绍山东省省会。风景宜人,以泉水著名,据记载,全城有名泉72眼,所以济南有“泉城”之称。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
在济南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是著名佛教名山。古称历山,隋代开凿石佛后,始称千佛山。山上有唐代古刹兴国寺,寺后千佛崖上有隋代的六十余尊佛。千佛山的也就主峰285米,他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嶂,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 返  回四面环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刘凤诰[清]
济南素有“家家泉水,户户插柳。”的美誉。返 回返 回济南的冬天老舍①济( jǐ)南 ②伦敦(dūn )
③髻( jì ) ④镶(xiāng )
⑤贮( zhù)蓄 ⑥水藻(zǎo ) 学习生字词: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1、通过阅读,你觉得济南的冬天有哪些特点?她最大的特点什么?
2、作者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讲到北平、伦敦的冬天和热带的地方呢?
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
宝地济南为何“真得算个宝地”?
可以看出作者对济南有什么感情?与北平相比——与伦敦相比——与热带相比——研究第一自然段:无风响晴温晴探究第二自然段
1、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整体感受理想境界暖和安适2、点出了济南出现暖冬的地理原因济南的冬天温晴城外的山(3、4自然段)冬天的水色(5自然段)水墨画(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山上山尖山坡上山腰上水藻之绿 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他曾经这样说:“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按:1930~1934年),我整整在济南住过四载。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即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了不少朋友……,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乐地休息……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据老舍夫人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老舍不仅爱济南的冬天也爱他的秋天,他曾写过《济南的秋天》,在文中他这样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作者与济南
北平即北京,1928年改为北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又改名为北京。
作者出生于北京,青少年时期在北京居住。 作者在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作者离开英国,回到山东。返 回再见了,济南的冬天!走进老舍 老舍
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自幼丧父,家境贫寒,身受旧北京下层平民社会生活及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的影响。1924年赴英国任教,并开始文学创作,以幽默风格引人关注。1930年回国后创作了《骆驼祥子》、《离婚》、《牛天赐传》、《月牙儿》等作品,确立了现代文学史上都市平民文学第一家的地位。
抗战期间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并写下了百万字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新中国成立后,又有《龙须沟》、《茶馆》等话剧力作问世。北京市人民政府在1951年12月,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他在1966年不幸逝世。老舍活着,太平湖的水夺走了艺术家的生命,但夺不走艺术家所留下的艺术。《四世同堂》《茶馆》《骆驼祥子》 老舍作为作家最重要的是他的人民性,他对大众生活、普通百姓深厚的感情从来没有消减。他的每一部作品,好像都是从生活的大树上撕下来的。他用自己的方式远离最热闹、最时尚的东西,而始终保持着最贴近人民的姿态。 《骆驼祥子》是老舍用同情的笔触描绘的一幕悲剧: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的小人物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无法实现的希望的最终破灭。此一书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读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舒乙在给父亲老舍先生作了几点定位:他是东方的文化巨人;是解放后有数的文化全才;是现代的士大夫;是中国优秀文化最大的酷爱者,同时又是沉重文化包袱最大的批判者。骆驼祥子剧照《四世同堂》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是老舍先生正面描写抗日战争,揭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讴歌、弘扬中国人民伟大爱国精神的不朽之作。 作品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以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是一部感人的现实主义杰作。 老舍的《茶馆》以北京一座茶馆为舞台,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和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它时代色彩强烈,多方面的再现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并且通过旧中国的日趋衰微,穷途末路,揭示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剧本在出身不同社会阶层(民族资本家、茶馆主人、个体劳动者)却都潦倒不堪的三个老人撒纸钱自悼的悲怆场面中结束,象征着为旧时代送葬。全剧仅三万余字,却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历史内容,又处处闪烁着作家的睿智和幽默,被人誉为“每一句台词都有其自身的独特的意蕴,看演出真实难忘的艺术享受” 。 《茶馆》与它的演出,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 茶馆剧照 祥子几乎没有力量迈出大门坎去。昏头打脑的,脚还在门坎内,借着街上的灯光,已看见了刘姑娘。她的脸上大概又擦了粉,被灯光照得显出点灰绿色,象黑枯了的树叶上挂着层霜。祥子不敢正眼看她。   虎妞脸上的神情很复杂:眼中带出些渴望看到他的光儿;嘴可是张着点,露出点儿冷笑;鼻子纵起些纹缕,折叠着些不屑与急切;眉棱棱着,在一脸的怪粉上显出妖媚而霸道。看见祥子出来,她的嘴唇撇了几撇,脸上的各种神情一时找不到个适当的归束。她咽了口吐沫,把复杂的神气与情感似乎镇压下去,拿出点由刘四爷得来的外场劲儿,半恼半笑,假装不甚在乎的样子打了句哈哈:“你可倒好!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啊!”她的嗓门很高,和平日在车厂与车夫们吵嘴时一样。说出这两句来,她脸上的笑意一点也没有了,忽然的仿佛感到一种羞愧与下贱,她咬上了嘴唇。    桥上几乎没有了行人,微明的月光冷寂的照着桥左右的两大幅冰场,远处亭阁暗淡的带着些黑影,静静的似冻在湖上,只有顶上的黄瓦闪着点儿微光。树木微动,月色更显得微茫;白塔却高耸到云间,傻白傻白的把一切都带得冷寂萧索,整个的三海在人工的雕琢中显出北地的荒寒。到了桥头上,两面冰上的冷气使祥子哆嗦了一下,他不愿再走。平日,他拉着车过桥,把精神全放在脚下,唯恐出了错,一点也顾不得向左右看。现在,他可以自由的看一眼了,可是他心中觉得这个景色有些可怕:那些灰冷的冰,微动的树影,惨白的高塔,都寂寞的似乎要忽然的狂喊一声,或狂走起来!就是脚下这座大白石桥,也显着异常的空寂,特别的白净,连灯光都有点凄凉。他不愿再走,不愿再看,更不愿再陪着她;他真想一下子跳下去,头朝下,砸破了冰,沉下去,象个死鱼似的冻在冰里。 ---------选自老舍《骆驼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