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市草堰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第三阶段测试试题 2008.10.26
一、基础知识(35分)
1.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没有错误的一组(3分) ( )
A.咫尺(zhǐ) 炽痛(zhì) 抽噎(yì) 囊萤映雪(náng)
B.讪笑(xiān) 绯红(fēi) 造旨(yì) 颔首低眉(hàn)
C.禀告(bǐng) 璀璨(cuǐ) 煞白(shà) 迥乎不同(jiǒng)
D.缄默(xián) 收敛(jiǎn) 祈祷(qí) 不言而瑜(yù)
2.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出,并将正确字写在方框内。(4分)
A.毛骨竦然 合辙押韵 鞠躬尽瘁 怡然自得
B.抑扬顿挫 同舟共济 美味佳肴 多难兴帮
C.众志成城 油嘴猾舌 慷慨大方 张皇失措
D.风餐露宿 相安无事 重峦叠障 周而复始
3.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防止疫情流行,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区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B、用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能为我们提供巧夺天工的作为素材。
C、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D、为了备战空前绝后的北京奥运会,全国上下都在同心协力争创佳绩。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有关部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中考期间严防安全不出现问题。
B、近段时间,我们班的同学认真讨论并学习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C、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我们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D、为了缓解地震灾区受伤人员血液供应不足,社会各界人士踊跃献血。
5.名句默写(14分)
①《浣溪沙》富含哲理的句子: , 。
②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 , 。
③在古代诗歌史上,“酒”是诗人吟咏的灵感源泉。请你写出古诗词中含有“酒”字的完整的两句: , 。(课内外均可)
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中,表现桃源里老人和孩子幸福愉快生活的语句是 , 。
⑤人生路上,我们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而洋洋自得,也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垂头丧气,只有保持一种“ , ”的良好心态,才能勇攀高峰,实现生命的价值。(请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填空)
⑥廉政文化进校园,我们懂得了廉洁奉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翻开厚重的诗文书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正是一座座镌刻着“廉洁”与“奉公”的人生丰碑。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 ”,沸腾着诗人报效国家的满腔热血;范仲淹的“ ,后天下之乐而乐”,寄托着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 ”,抒发了诗人无私奉献的真挚情怀;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 ”表现了作者清廉自律的高风亮节。
6.名著考查(4分)
①《格列佛游记》的是 ,他是 国家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
②《格列佛游记》描写 国 的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 ”和“低跟党”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实际上是挖苦英国两个争斗不休的政党。讲述小人国利里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影射当时英法两国之间的连年征战。
7.综合性学习:读下则材料,并观察两幅抗震救灾新闻图片,按要求答题。(4分)
材料: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大地震,其能量相当于几百颗原子弹!顷刻之间,四川震动,中国震动,世界震动!
(图1) (图2)
①下面是某电视台“抗震救灾”新闻报道的解说词,请结合图片(1、2)的内容,在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与连贯性。
顷刻之间,美丽的山河变得满目疮痍!温馨的家园被夷为平地!……
在这生死时刻,温总理来了,垮塌的废墟上,留下了总理匆匆的脚步。
在这生死时刻,抢险部队来了,(a)
在这生死时刻,胡锦涛总书记来了,(b)
在这生死时刻,各省市捐款捐物涌向灾区,汇聚成爱的海洋!
在这生死时刻,全世界华人凝聚在一起,铸成了钢铁的长城!
②学校组织广大师生开展为灾区重建家园的募捐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富有鼓动性的标语。
答:
二.阅读理解
(一)赏析《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8.用50字左右描述“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景色
答:
9.分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句话的妙处。
答:
(二)文言文阅读
【甲】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
, , ,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子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0.在文段中默写横线上空缺的内容。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译:
12.第①段先写______之景,再写_______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13.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的思想感情。
【乙】
范文正公仲淹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注释】①范文正:即范仲淹,谥号为“文正”。②悴:忧。③睢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④封志:封存并加标志。⑤谏官:给皇帝提建议的官员。⑥而:你。⑦俾:使。⑧封识:即标志。宛然:依然如故。
14.解释加点字
①会术者病笃 笃: ②吾善炼水银为白金 善:
15.此文表现了范仲淹具有 的品质。
(三)读永恒的书(周国平)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②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 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撼。
③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④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 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⑤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16.第①段画线的句子意在说明 。(3分)
答:
17.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永恒的书?(4分)
答:
18.第⑤段“人就四他所吃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
19.纵观全文,作者对读书提出了那些建议?(6分)
答:
20.好作品往往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请写出你读过的一本好书的书名或一篇好文章的篇名(课内外均可),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思想启迪。(5分)
答:
(四)《拔掉那颗蛀牙》(秦素衣)
①她恨全家人。
②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③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④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⑤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⑥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⑦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⑧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⑨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⑩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⑾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⑿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⒀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⒁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⒂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8期,有删改)
21.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2分)
22.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仿照下面的例子在方框内填写恰当的内容。(字数在10字以内)(2分)
23.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她恨全家人。(她具体“恨”什么?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2分)
(2)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茁壮”为何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3)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
24.第⑾自然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2分)
25.选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2分)
三.作文
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题一:请以“我心中的那 (一轮太阳、一抹绿色、一份真情、一丝牵挂)”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山野里的第一朵迎春花开了,留下了你采撷和追求的脚印;园子里的第一阵果香飘来了,留下了你收获和思考的脚印;混浊的小河边,留下了你畏缩和退却的脚印;泥泞的黄土路上,留下了你徘徊与进击的脚印。
开拓不止,路才无尽。身后是脚印,前方是太阳,不必徘徊顾盼,但只用力前行!
请以“深深的脚印”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如选题一,请在提示的四个选项中任选一个词语补全题目;如选题二,围绕话题自拟题目。(3)不少于600字。(4)书写工整,规范。(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题目: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500
600
7.①例:a、一次沃出动空中运输机,将救灾物资空投到灾区,给灾民以生存的希望。b、从断壁残垣中救出来的伤者,听到了胡总书记亲切的话语。(能抓住图片主要内容表述即可,每空2分)
②例:献出你的爱心,帮助灾区重建!……(简洁,富有鼓动性即可,给l分)
16.(3分)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必定会对书籍有兴趣。(意思对即可)
17.(4分)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2分)、具有永恒价值(2分)的书是永恒的书。或:关心、探寻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2分)、具有永恒价值(2分)的书是永恒的书。(答“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不朽之作”或“经典名著”也可得分。意思对即可)
18.(3分)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或:一个人所读的书影响或决定着他的精神品位。(意思对即可)
19.(6分)①养成读书的兴趣。②读具有永恒价值的书。③树立非最好的书不读的信念。④读真正属于自己的最好的书。⑤在独特个性和追求方面成为书的知音。(每个要点2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0.(5分)写出书名或文章的篇名(1分) 抓住“思想启迪“,写出具体内容。(4分)(语句不通、条理不清的,酌情扣分)
21.“蛀牙”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沉默寡言、性格畸形发展。警示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爱”,才能健康快乐,因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2分)
22.示例:拼命读书(孤独求读),疏远亲情(充满仇恨或畸形抗争)(意思接近即可,1分);医生指点,唤醒亲情(重温亲情)(意思接近即可,1分)
23.(1)①恨父母重男轻女、不让看书、不让读高中;恨姐姐不吭气。(意思接近即可,1分) ②作用:放在开头给人一种奇峰突起的感觉,给人悬念感,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意思接近即可,1分)
(2)褒义贬用,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表达一种否定意思(1分);这种成长是一种扭曲了的不正常的畸形成长。(意思接近即可,1分)
(3)渲染一种清新、亲切的气氛(1分),寄寓着父母与女儿的关系正在解冻,亲情重新回归(1分)。(意思接近即可)
24.不可以删去,因为家人的反应让她感受到亲情,重新审视亲情,(或告诉我们亲情是医治伤口的一剂良药);是她情感变化的关键。若删去,文章的故事情节显得不连贯,并且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意思接近即可,2分)
25.文章通过写“她”对家人由恨而爱的经历,反映了孩子缺少家庭的关爱会产生畸形心理的现状。(或当我们在成长中受到创伤,应学会反思、审视、求助,走出心灵的阴影,走向健康的生活。)文章告诫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意思接近即可,2分)
地 位 尴 尬,滋 生 仇 恨
回 报 亲 情,收 获 快 乐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