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中学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含答案详解与答题卡

文档属性

名称 田家炳中学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含答案详解与答题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0-30 08: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田家炳中学2008-2009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卷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雪茄(jiā) 半晌(shǎng) 离间(jiàn) 谛听(tì)
B.仆人(pǔ) 本分(fèn) 蛊惑(gǔ) 肖像(xiāo)
C.哀恸(tòng) 傀儡(kuí) 觊觎(jì) 庠序(xiáng)
D.蹙眉(cù) 忏悔(chàn) 玉骢(chōng) 谂知(shě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婴幼儿的食品——奶粉居然成为了危害生命的陷阱,这实在令人发指。
B. 千万不要连事实基础都没弄清楚就开始写东西,那样是要贻笑大方的。
C. 每一个刻石人都是异乡人,他们在来到药王山之前都曾漂泊四方,身无长物,随身携带的全部家当也不过是几只木碗。
D. 2007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中,有一对相敬如宾的父子,他们用感恩的行动回报社会,用充满阳光的心态迎接生命的倒计时。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国考试通史》一书__________古今考试资料,历经十年编纂,日前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②韩美日三方对朝鲜在声明中宣布无限期中止参加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表示严重担忧,三方__________朝鲜立即重返六方会谈。
③社会保障法研究所黎建飞博士说:“民工无论到什么地方打工,首先要记住当地劳动监察部门的举报电话,这是最_________方便的维权途径。”
A. 网罗 敦促 简洁
B. 收罗 督促 简洁
C. 网罗 督促 简捷
D. 收罗 敦促 简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架波音飞机载着国民党参访团一行,降落在南京禄口机场。当江丙坤率团出现在贵宾室时,立即成为众人追逐的焦点。
B.主管生产的乡镇长既要对上级负责,也必须对百姓负责,“乡官”们的政治生命的长短,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众的拥护。
C.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出现了禽流感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D.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证实,中国台湾南部海域发生的强烈地震,导致多条国际海底通信光缆信号中断,大陆的网民无法正常访问国际网站。
5、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雷雨》的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现代戏剧作家,著有《日出》、《北京人》《王昭君》。
B.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分别是:《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
C.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和人物台词等,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分悲剧、喜剧和正剧。
D.新闻就是对新进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它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文体,必须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要素。
二. (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①,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业唯有一马,因瘦而死。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 业固辞不敢。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 前?”韶,高祖之婿也。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 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天保初,清河王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寻以病卒。
(《北齐书·循吏传》)
注:①出都:六朝时人谓出至京城为出都。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彭城王韶拜定州 拜:授予官职
B. 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济:成功
C. 卿邀名人也 邀:求取
D. 后寻业断决之处 寻:不久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8.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彭城王)除典签 B. (刘仁之)又与业别
C. (彭城王)欲令厚偿 D. (孟业)寻迁东郡守
9.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孟业清正廉明的一组是
①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 ②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③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 ④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
⑤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 ⑥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③④⑥ D. ①②⑤
10.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业出身贫寒低微,年轻时在州府任官吏,他秉性廉谨,不接受同僚分给的不义之财。长史刘仁之表示要与他同心戮力,并希望会取得成功。
B. 长史刘仁之对孟业颇为信赖,后征召入朝为官,临行向彭城王极力举荐孟业。虑及孟业日后孤立无援的处境,勉励他恪守正直的人格。
C. 孟业唯一的马死了,彭城王为帮助家贫的孟业,想让官吏们同吃马肉,再加倍还给他钱,孟业坚决推辞。彭城王戏说客人是孟业请来的,孟业仍婉言谢绝。
D. 孟业后来任司州长官的法曹官,因形貌短小,遭到鄙视。但后来孟业的断决之明折服了司州长官。不久,孟业升迁东郡守,为政因宽和仁惠而著称。
第II卷(共120分)
三. (18分)
11. 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任选两题作答)(5分)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1)封人(2)而乞食。①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②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③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1)绮乌,地名。(2)封人,官名,守边境的官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②题。(6分)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①试分析《辛夷坞》这首诗的动、静关系。3分
②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辛夷坞》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3分
1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6分)
(1)月出于东山之上,——————。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凌万顷之茫然。
(2)王维诗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特点被评价为“诗中有画”。《山居秋瞑》中的颔联“——————,——————”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3)日月忽其不淹兮,——————。惟草木之零落兮,——————。
(4)——————,食野之苹;我有嘉宾,——————。
四.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5-18题
①“ 意象”的前身为“象”,源于《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魏晋也有言、意、象之说,及至南朝刘勰始用这一术语来描述文学创作过程。从此以后,“ 意象”便以种种面貌活跃在文学批评之中。第一,它有一些近似术语如“境象”、“兴象”与之混用;第二,它有合有离,运用灵活,例如“意象玲珑”、“意广象 圆”;第三,若分用,“意”有时通“情”、“理”、“神”,“象”有时通“景”、“物”、“色”等等;第四,“意象”说与“赋比兴”说密切相关,可以说后 者是前者的潜理论。可见,我国的“意象”说实际上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
② 正因为如此,中西学者在界定和运用“意象”一词时,自然纷纭莫定。其中,有一个明显的分歧点,那就是把它或者视为“意中象”,或者视为“意加象”。前者比 较宽泛,是指艺术构思或艺术想像中的任何形象。无论是诗人构思时原有的,还是读者读后创造出来的;无论是形诸笔墨的,还是仅存于诗人头脑之中而难以描述 的;无论是诉诸读者感官的,还是以其荷载的意蕴而引起读者理性认识的:所有这一切,无不包括在内。后者比较狭窄,仅仅指那些由于附有抽象事物而构成比喻、 象征、寄托或暗示的艺术形象。这样去界定,尽管读者的再创造可能会得到默许,但评论家往往要怂恿他去捕捉诗人的原意。
③如果承认广义的意象,实际上就等于承认意象的基本性质––––具 象性和包孕性。具象性是意象“与生俱来”的性质;只是在语言艺术中,其所具之象必须借助“心灵的眼睛”去观察,去玩赏,不必尽然如眼前的实物,令人寓目可 得。那些确实浮现于脑海之中却又说不出、写不来的艺术形象尤其如此。包孕性则指意象荷载抽象事物(如哲理、意向、情愫等)或关联其他具体事物的性质,这是 在诗人艺术匠心的熔铸中,后天获得并逐渐得以强化的。两者相比,具象性更直接涉及意象自身的本质特征,包孕性则更集中代表诗歌语言的艺术特征,两者均是界 定时不可或缺的条件。
④如果承认意象的两种基本性质,也就等于承认它的基本作用––––描 述作用和指涉作用。前者的体现,在于意象诉诸感官而引起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至于是否会由此引起进一步的思考倒不十分重要。写景诗,应该是意象发挥描述作 用的范例,诗人利用种种意象,为的是在读者面前展示一片栩栩如生、真实可睹的画面。我们经常会说某写景诗传达了诗人的闲适心情,某写景诗透露了诗人归隐的 意向等等,但这种从整首诗反映诗人情志的指涉作用,自与意象本身的指涉作用有所区别,单看“小桥流水人家”,何以见出飘零游子的孤寂心情?指涉作用的体 现,在于意象诉诸智识而引起理性思考。至于是否借助意象的描述作用,也是第二位的。这种作用小可见于比喻、借代等辞格,暗示、象征等局部艺术手法,大可见 于讽谕诗、寓言诗等诗歌类型。然而,还有一些复合意象或意象组合,其组成部分犹如“人面桃花相映红”,令人难以辨别它们是在描述还是在指涉。不过,无论遇 到哪种情况,意象具有这两种基本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
14. 下列对“意象”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是活跃在文学批评之中,用来描述文学创作过程的一种艺术形象。
B. 是能够引起某种体验(尤其是视觉体验),传达某种意蕴的文学艺术形象。
C. 指由于附有抽象事物而构成比喻、象征、寄托或暗示的文学创作手法。
D. “意”专指情、理、神,“象”专指“景、物、色”,二者合称为“意象”。
15. 下列各项中与意象的包孕性有关的一组是( )
A. 意象是鲜活具体的,但不可能也没必要做到完全如眼前实物。
B. 意象能荷载或关联其他事物,但这一特性因诗人的创作水平而异。
C. 意象“与生俱来”的性质就是诉诸感官而引起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D. 意象包含复合意象和意象组合,因而产生了意象的包孕性。
16.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 《易》中的“圣人立象以尽意”、魏晋关于言、意、象中的“象”,意思应该与本文“意象”的“象”不同。
B. 如果只承认意象的狭义定义(意加象),那么,意象的具象性和包孕性也许就无从谈起了。
C. 意象具有具象性,因而具有描述作用;意象具有包孕性,因而具有指涉作用。
D. 只有把意象的描述作用和指涉作用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分析诗句中的复合意象或意象组合。
17. 文中“广义的意象”包括哪些方面?请简要回答。(不超过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托尔斯泰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
托尔斯泰是俄国(乃至世界)经典文学家中和中国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人。正当中国人在西学东渐,乃至洋枪洋炮的威逼下,痛感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足以保身,终于喊出“打倒孔家店”之时,托尔斯泰却在执着的译介研究中国古典文化思想,要用自己想像中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拯 救世界;在近代世界从物质到精神上全面瞩目西方的时代,托尔斯泰一生的精神探索恰恰是从西方走向东方。这一“人文奇观”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值得探索反 思。在人们疾呼人文精神衰弱的当今现代化世界,人类愈来愈意识到,西方唯科学主义不能解决道德价值、人生意义这些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而把目光投向中国传 统文化思想。于是,由思考托尔斯泰对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借鉴和共识关系,反观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和利弊得失及其对当代世界的价值,正是该专论研究的特点。
我们可以从托尔斯泰东方走向的精神求索的“迂阔”中 发现一些深邃的东西:中国古典文化思想中对人自身生命价值、对现世人生意义、对人文世界的关注,对无人关系、对个人与人群间关系的独特而智慧的理解,对“ 天地一体之仁”境界的追求,的确可以作为对当今人文精神危机的一种反思,来针砭人生意义的失落、道德价值的沦丧导致的一系列“现代社会病症”,来纠正人与 大自然间愈演愈烈的对立和危机,使人类社会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缺乏西方个性意识,民主意识,科学精神和对客观世界执著的求知、 征服、改造的能动精神、批判精神,形成消极保守、因循守旧的民族心理,又是使中国裹足不前的原因之一。反思托尔斯泰东方走向的精神的成败利钝,批判继承中 国古典文化思想,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不重蹈西方现代社会人文精神失落的覆辙,对于在全世界范围内人文精神危机的拯救,都有现实意义。
专论力求把对托尔斯泰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关系的研究,放到托尔斯泰所处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历史的背景中,放到托尔斯泰一生东方走向的精神求索进程之中,把思想家托尔斯泰和艺术家托尔斯泰统一起来,特别注意联系其艺术实践、生平事迹,力求做到知人论事,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托尔斯泰是把中国古典文化思想视为一个整体加以探索借鉴的。专论作者也把中国古典文化思想作为一个矛盾的整体,防止孤立地类比研究。
该论力图借鉴俄国维谢洛夫斯基历史比较文化学方法,并注意从一个中国人的视角,说出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注意避免一些比较文学研究中过于宏观空泛或简单机械对比的偏颇,以“伤十指不如断一指”为指导思想,解剖托尔斯泰这“一只麻雀”:不是从理论思辩出发,而是从大量史实资料出发,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作为作家专论研究,力求从托尔斯泰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相契合这一新的视角,发现一个新的托尔斯泰,从而对托尔斯泰的一系列重要作品从新的视角做出新的解读。(有删改)
18. 下列对原文理解准确的两项是(4分)( )( )
A. 托尔斯泰精神探索的东方走向,这一“人文奇观”是中国人痛感自己传统文化不足之时出现的反思现象。
B. 托尔斯泰精神探索的东方走向,预示着人们为了解决人类社会根本问题而将参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
C. 反思托尔斯泰精神探索的东方走向,对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不重蹈西方人文精神失落的覆辙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D. 专论作者和托尔斯泰在研究各自的专题时,二者都注重把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作为整体进行研究。
E. 专论作者由于运用了比较文化的方法研究托尔斯泰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契合,才发现了一个新托尔斯泰。
19. 解释下列短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自己想象中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托尔斯泰东方走向的精神探索的“迂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简答。(6分)
①简要概括文中画线的两处“全方位的研究”所指的具体内容。(2分)
第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怎样理解“伤十指不如断一指”和“解剖”这一只麻雀””这两个比喻。(4分)(两个答案均不超过20个字)
比喻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试就文中所说的“反思”的某一问题,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事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12分)
22. 把下面4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义连贯的一段话。(3分)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_______;杨朱的贵我人格,_________;孟子的大丈夫人格,_________;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____;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②平和公正,循规蹈距
③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④绝对自我,拨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23. 仿写。请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5分)
原作:
月夜
作者: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1917年
仿写: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请以“阳光”为中心,分别写两段话。第一段描写自然的阳光,第二段抒写心中的阳光。每段不少于40字。(4分)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材料:
1、2008年9月25日,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神七”航天员将完成具有历史意义的太空行走。
2、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拉开帷幕,中国军团获金总数有历史性突破,再创新高,残奥会更是取得优异成绩。
……
根据上述材料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田家炳中学2008-2009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卷×答题卡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2、( )3. ( )4、( )5、( )
二. (15分,每小题3分)
6. ( )7. ( )8. ( )9. ( )10. ( )
第II卷(共120分)
三. (18分)
11.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①试分析《辛夷坞》这首诗的动、静关系。3分
②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辛夷坞》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3分
1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12分,每小题3分)
14.( )15.( )16. ( )
17. 文中“广义的意象”包括哪些方面?请简要回答。(不超过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18分)
18.( )( )
19. 解释下列短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自己想象中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托尔斯泰东方走向的精神探索的“迂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简答。(6分)
第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12分)
22. ____________________
23. 仿写: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180
360
540
720
田家炳中学2008-2009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卷答案
1c2d3d4d5b
6. D寻找。
7. D人称代词。(A. 代词。的人。/代词。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表示“……时候”。或:“者”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B. 介词。和、跟、同。/动词。结交、交好。C. 疑问代词。为什么。/副词。多么。)
8. A主语为孟业。
9. B(②互勉的话。⑤孟业的勤勉、用功。⑥孟业的才能)
10. C“客人是孟业请来的”说法错。原文“卿邀名人也”应译为:你是求取名誉的人啊。“加倍还”也不合原意。应为“多”,且无“还”意。
11. (5分)(每句1分)
①绮乌守边境的官吏跪着让他吃东西,样子十分恭敬。
②“假如侥幸(幸亏,或敬词,不译)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
③我将重用贤人,使用能人,评定(奖赏)有功之人,我凭什么来报答你呢?”边境的官吏听了埋怨(责怪、怨恨)他。
14. B。该结论可以从意象的基本性质和基本作用中概括出来。(A. 用来描述创作过程只能是“意象”这一术语而非艺术形象。C. 仅仅从“狭义(意加象)”的角度界定意象,另外,“意象”并非文学创作手法。D. 忽略了原文中“若分用”意象二字这一条件。)
15. B。原文在论述意象的包孕性时说:这是在诗人艺术匠心的熔铸中,后天获得并逐渐得以强化的。(A. 该说法指具象性,与包孕性无关。C. 错误原因同A项。D. “复合意象”和“意象组合”各有所指,不属于意象的包孕性。)
16. D。作者的原意是难以区分描述和指涉这两种作用。并没有一定要结合起来的用意;既然条件并不存在,也就无法推出结论。(A. 理由:南朝刘勰使用这一术语之前,“意象”并不用来描述文学创作过程。B. 原文依据是:“如果承认广义的意象,实际上就等于承认意象的基本性质”,由此可以推知,不承认广义的意象,就不一定能承认意象的基本性质。C. 原文依据是:“如果承认意象的两种基本性质,也就等于承认它的基本作用。”)
17. 示例:作者构思的与读者创造的,形诸笔墨的与作者头脑之中的,诉诸感官的与引起思考的。(意思对即可)
18. (4分)C、D(A. 这一“人文奇观”的出现是托尔斯泰的反思结果。B. 参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的不是“人们”,而是“研究者”。E. 发现了一个新托尔斯泰的原因是借鉴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大量史实资料出发。)
19. (4分)①融有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托尔斯泰思想。(2分)②托尔斯泰研究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执著精神。(2分)
20. 简答。(6分)①(2分)第一处:作者从托尔斯泰的民族、历史、时代、经历、思想、艺术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第二处:作者从史实出发,结合中俄文化特点进行深入研究。②(4分)比喻一:不作空泛的研究,要抓住一点作深入研究。比喻二:抓住典型性的事例进行深入的剖析。
21. (4分)(答案略)答题要点:①紧紧围绕“中国古典文化思想”中深邃的内容:对人自身生命价值、对现世人生意义、对人文世界的关注,对天人关系、对个人与人群间的关系,以及对“天地一体之仁”境界的追求。/确定其中一点(1分)②联系实际,谈古论今。(1分)③就其一点,谈深谈透。(2分)
22. (3分)正确顺序③④①②(答对4个3分;答对3个2分;答对2个1分)
23. (5分)仿写要求:①形式与原作相仿,意思清楚。(1分)②有意境。(2分)③感受恰切。(2分)
24. (4分,每段2分)扩写要求:①以“阳光”为中心。(1分)②构思新颖或形象生动。(1分)③不够字数的,每少5个字扣1分。语句不通顺的扣1分。
25. (60分)作文评分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