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沁园春·长沙毛 泽 东一、教学目的1、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二、教学设想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1、介绍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2、播放朗读录音3、欣赏该词手迹毛泽东《沁园春 . 长沙》手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材料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材料二: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经常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社会和人生问题,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自己,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学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朋友。 材料三:在长沙求学时,毛泽东经常与同窗好友去湘江游泳,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五四时期”毛泽东组织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
材料四:这首诗写于1925年32岁,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毛泽东《沁园春 . 长沙》手迹三、分析全词1、上阕: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眼 前 景色彩绚烂的秋景 画 图心 中 情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抒胸怀博大的凌云
壮 志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万类霜天竞自由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2、下阕:忆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同学青春年少
风华正茂峥嵘 岁月记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我辈破浪锐进
奋然前行豪迈 气概唐朝末年黄巢写了首《题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
柳亚子
“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
陈布雷 祝《江西日报》诞生 蒋中正 呀!好革命的怒潮呀! 呀!这掀天倒海的潮流, 竟已仗着自然的力, 挟着它从珠江来到长江了。 …… 呀!好革命的怒潮啊! 呀!好革命的势力! 四、小结艺 术 特 色动人画卷 深远意境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语言精练 表现力强使用典故 推陈出新五、古诗词鉴赏指导(一)反复朗读、感知语言(二)体味意境、感悟挚情(三)把握类别、辨析风格(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