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
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五、教学步骤
(1) 导人新课:
以《天净沙 秋思》|《再别康桥》两首诗导入
师小结: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那么在摄影家的眼中,桥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桥的图片(请一个同学演示),然后老师展示名桥图片,接着同学谈感受(雄壮、美丽、优雅);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显示课题)
(2) 作者介绍:教师简单介绍之后请学生补充资料。
(3) 整体感悟:
1、自主学习:快速阅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作者眼中的桥美在何处
师小结: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合作学习: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并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在不同
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看哪组效率高)(填表格)
(4) 研读与赏析:(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强烈的共鸣。 因此让我们来理解画家笔下优美的语言
(5)
(6)
(7)
(8)
(9)
(10)
(11)
(12) 1、自由朗读课文,理解画家眼里的“桥之美”——
:请在小组中选读自己
喜爱的的句段,并说说理由。(如果大家意见一致,可以齐声朗读,派代表说理由)
老师结合学生的理解来分析四个美句(分男、女同学来读或小组读),最后全班齐读
四个句子
2、(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a.在
b.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
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
不失和谐。
■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
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
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美句赏析。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
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
《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_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
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
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
界吧!
点 评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
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
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
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几幅图画,而是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喜好,用画笔或课件描绘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
动性,使课堂教学有了活力。让学生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鉴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
能力。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使学生
对语言有更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学生赏析影片《英雄》中的画面,贴近生
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
性极强。
目标: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
课时:两课时(课内指导一课时,课外自读巩固一课时)
第一课时(课内指导)步骤:
○导入
○简介作者:吴冠中1919年生,中国现代画家。
○在早读课读过书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或看播放有关画面)思考:在作者看来, “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提示: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
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呢 学生先思考或回答,教师再明确指导:
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揣测。如,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随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作者眼里的“桥之美”的进一步补足。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开始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作者是所举实例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引导学生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赏析: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赏析: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赏析: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比较:《中国石拱桥》与本文的区别:中国石拱桥以准确的数据、例子等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行了说明,是人对石拱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文则用艺术家的眼光对桥的美进行了描写和评价。
板书:桥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例:1、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感受特别) 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
2、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景致动人) 构成丰富画面
3、长桥之美(富于创造力)
4、风雨桥(形式独特)
第二课时(课外进行)
学生课外自读全文,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把难懂的句子找出来,与同学讨论或找老师课外辅导。
把生字词注音解释后抄在笔记本上。
一、 新课导入
播放《江雪》的FLASH,请同学们欣赏,简介《江雪》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意境美不美?(美)它美在哪里呢?
对了,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什么都没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的画面肯定是单调的,没有生机的。在这样一片白的背景上,出现了一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翁在那儿钓鱼,整个画面都因为他而生机盎然了。这样绝美的意境造就了这首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将以这种美学的眼光来审视桥,看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桥美在哪里。
二、 整体感知
1、 速读课文,思考:
“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的工艺品来欣赏”,作者欣赏的到底是什么?
提示:从作者的身份来看。作者简介,出示几幅作者的美术作品,请同学欣赏。
明确:作者欣赏的是一种形式作用,是从作为一个画家的独特的审美角度、从构图的角度来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的美学效果。
2、 齐读第二段,体会其中的美学原理。
3、 由以上的美学原理欣赏下面两幅画。(课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块、线、面——大气沉稳
下降、上升——动静交错、和谐
三、 语段研读
课文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表现?
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舒畅
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销魂 四段(课件)
长桥给人带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满足
风雨桥给人带来安闲、自在的感觉——欣赏
《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庄稼地里的小桥——柳暗花明 五段(课件)
高山峡谷中的索桥——无限风光在险峰
小 结:这些桥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它们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充分发挥桥的那种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以下两座桥(出示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的图片)作者对这两座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南京长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 六段
明确: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这两座桥是不欣赏的。他认为这两座桥与周围景物配合得不和谐,所以产生不了美感。“美与险不是一回事”。
这九幅画里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试从美学的角度分析。
四、 比较阅读
与《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比较,直观的看,你觉得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明确:语言——文艺性强。 复习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性说明文
按写作对象分
分类 事理性说明文
一般性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按写法分
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文(如《桥之美》)
五、 体会文中的美句(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
六、 总结课文
桥之美,概括的说是桥在不同的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桥只有与周围景致成为和谐的整体,才能共同构成美丽的画面,起到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美学作用。
七、拓展延伸(略)(共43张PPT)
桥之美
吴冠中
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文人眼中的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文人眼中的桥
徐志摩
请你介绍
——摄影家眼中的桥
自主学习交流
摄影家眼中的桥
河北的赵州桥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
摄影家眼中的桥
武汉长江大桥
摄影家眼中的桥
摄影家眼中的桥
钱塘江大桥
苏州的宝带桥
摄影家眼中的桥
香港青马大桥夜景
摄影家眼中的桥
摄影家眼中的桥
摄影家眼中的桥
摄影家眼中的桥
摄影家眼中的桥
摄影家眼中的桥
吴冠中教授
江苏省宜兴市人,
中国现代画家。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中国画代表作《春雪》等。
走近作者----
江南人家
吴冠中画展
南国山村
吴冠中画展
印度花市
吴冠中画展
雪 山
吴冠中画展
拙 政 园
吴冠中画展
富春江上打渔船
吴冠中画展
渔村
吴冠中画展
快速阅读课文,用原文回答:
作者眼中的 “桥”美在何处?
(作者爱桥的原因)
整体感悟 自主学习
作者眼中的桥之美----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
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并用
文中的词语来说明在不同
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整体感悟 合作学习
桥之美的
总特征 举例说明 各自的作用(美学效应) 桥普遍具有的作用
苇丛上的石桥
舒畅
细柳下的石桥
销魂
水天间的长桥
满足
山区的风雨桥
驻足
在不同环境中
的多种多样的
形式和作用。
往往担任
联系形象
的重叠及
交错的角
色
你能用优美的语言去描述
文中你最喜欢的画面吗?——
在小组里尝试一下,以
“我认为第( )个画面很美,
它美在——“的句式来表达.
研读与赏析一 自主学习
乌镇苇丛上的石桥
苏州的宝带桥
形式独特的风雨桥
请欣赏不同类型的桥
江南乡间的石桥
乌镇苇丛上的石桥
石桥与苇丛配合 显得疏朗开阔
江南乡间的石桥
石桥与细柳配合 显得和谐统一
长桥与水面配合 打破了单调感
苏州的宝带桥
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风雨桥与苇丛配合 给人安闲、自在之感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围环境已融为一体。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作者将杨柳(柔美)和石桥(阳刚)两种景物作对比,使之产生反差,形成特殊的美 感。 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
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
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
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用“唱歌”表现出桥的美像乐曲一样
有着和谐的韵律,这也正是吸引着画家
总是追寻着桥的魅力所在。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不难
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
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
值。桥只有与周围景致成为和谐的
整体,才能共同构成美丽的画面。
1、联系课文说说应该从哪
些角度去欣赏一幅画?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提示: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等角度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