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河北省廊坊市)

文档属性

名称 小石潭记(河北省廊坊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1-04 18:05:00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 柳宗元
制作者:廊坊市第四中学 安冬艳小石潭记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了解作者《永州八记》与《小石潭记》作者曾被贬为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小石潭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
曰奉壹。 给生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卷( )石底
为坻( )为嵁 ( )佁然( )
参差( )披拂 俶( )而远逝

悄( )怆( )幽邃( ) 翕( )忽 huánglièchíkānyǐsuìcēn cīchùqiǎochuàngquánxī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 曰奉壹。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翻 译向西竹林语气助词,不译特别把做为翻卷而形成水中的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随风飘拂翻 译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
下彻,影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左右好象向下照射映在、落在呆呆地忽然向远处游走轻快敏捷好象大约翻 译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潭西南而
望,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其岸
势犬牙差互,不
可知其源。像狗交错向西南方向表修饰的连词象北斗星一样曲折象蛇一样爬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翻 译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坐潭上,四面竹
树环合,寂寥无
人,凄神寒骨,悄
怆幽邃。以其境过
清, 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环绕心情幽深极了由于过于停留于是代词,代当时的情景顺承连词,然后离开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翻 译 同游者:吴武
陵,龚古,余弟宗
玄。隶而从者,崔
氏二小生:曰恕
己, 曰奉壹。年青人跟随的人一词多义: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做为大约形成可以如鸣佩环
竹树环合西南而望
记之而去水尤清冽
其境过清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参差披拂
犬牙差互玉环环绕表修饰表承接而由于、因为长短不一交错清澈冷清2、第一段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找出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思考讨论:3、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什么写法?描写中渗透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什么修辞手法?5、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的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1、概括每段作者都写了什么?小石潭记发现小潭:移步换景潭中景物: 潭水:清澈透明 游鱼:动静结合特写镜头小潭源流: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形象比喻潭中气氛:寓情于景记录同游者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隔、闻、伐、取、见气氛:幽深冷寂水——清石——怪树——青感受:凄苦孤寂侧面描写讨论: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
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明确:乐是忧的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
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
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
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
露出来。 根据图片提示背诵课文小石潭记柳宗元课后作业:1、背诵和抄写。2、观察你上学路上的景色,用移步换景或定点特写镜头写一段话。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廊坊市第四中学 安冬艳
?
一、设计理念:
1、 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与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3、?注意从名家文本中汲取写作技法
二、教材分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贬谪到永州后写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而且柳宗元将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郊野外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小石潭记》,原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忧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入微,充满诗情画意。
赏析本文应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品味作者寄寓的情感,并注意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有了近两年学习文言文的经历,相对而言,文言文上已有一定的积淀,具有独立借助注解、工具书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本文有一些实词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等,翻译上有一定的难度,应特别强调。
2、学生的人生经历有限,他们很难体味出作者寄寓景物中的情感,应注意背景的介绍,并联系苏轼、刘禹锡等人的相关经历与作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蕴涵的孤独悲凉之情。
3、学生对景物的描摹是薄弱环节,而本文中的写景自有独到之处,对于学生的写作有相当的借鉴和促进作用。故宜引导学生品味其妙处。并且在作业设计中设计一道仿写题,以作训练。
四、重难点的确立与解决办法:
结合第六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个体特点,设计本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 本文为写景名篇,柳宗元笔下的景物惟妙惟肖,逼真生动,且线索分明,寄情于景,此方面对学生的写作极有益处,鼓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 学生阅历浅,人生经历少,再加上文中“心乐之”的影响,对于作者柳宗元的情感的理解易走入误区,故确立本文的教学难点为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以及寄托于山水间的情感。
?
《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廊坊市第四中学 安冬艳
?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以及寄托于山水间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 ?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游览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无情的山水间寄寓着怎样情感?
二、诵读时间:(幻灯片4——12)
A、听范读:正字音,正句读,正节奏。
B、自由读一遍;
C、单独读一遍;
D、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自由诵读(3名同学)
三、疏通文意与重点实词强调:(幻灯片14——20)
1、学生提出在预习过程中未解决的疑难语句,师生共同协作解决,以生自行解决为主
2、教师强调重点的实词:
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等
小结:(师生共同完成)本文按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条理清楚: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围
四、思考(幻灯片20——22)
1、概括每段作者都写了什么?
2、第一段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找出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3、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什么写法?描写中渗透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5、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的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五、讨论: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
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幻灯片23)
明确:乐是忧的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
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
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
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
露出来。
五、依据图片与提示语尝试背诵(幻灯片24)
1、初背
2、齐背
六、作业设计:(幻灯片25)
1、背诵、抄写
2、仿写:观察上学路上的景色,学习本文移步换景和定点特写的手法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七、板书设计:体现景物的特点与作品采用的写作手法
<<小石潭记>>课件的设计说明
廊坊市第四中学 安冬艳
幻灯片1:展示课题并链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FLASH。(手动播放) 目的是导入本课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幻灯片2:简介作者。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柳宗元,积累文学常识,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幻灯片3:介绍《〈永州八记〉和《〈小石潭记〉》。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及本文的感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幻灯片4-12:自动播放图片并插入音频。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欣赏能力。
幻灯片13:字词注音。
目的是积累字词,强化基础。
幻灯片14-19 文章内容讲解。
目的是展示文本,积累重点实词,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引出下一张幻灯片。
幻灯片20:一词多义。
目的是 让学生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积累文言常识。
幻灯片 21:合作探究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目的是提示文章中的重点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并引出下一张幻灯片。
幻灯片22:上一张幻灯片的答案。
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结构的理解,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幻灯片23:讨论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 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目的是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幻灯片24:根据图片背诵课文。
目的是让学生提高兴趣,当堂成诵,加强记忆效果。
幻灯片25:布置作业:仿写训练。
目的是学习文章的写景方法,提升写作能力。
注意:幻灯片1是链接的视频需手动点击按纽。
幻灯片4——12是连续自动播放的音频。
幻灯片24是图片叠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