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欢迎光临指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你能吟诵几句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吗?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凤凰初中 唐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在诗词、散文
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
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一、朗读课文,整体感悟朗读课文,大致了解文中写了什么事,描绘了什么意境,作者的心情怎样,该如何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朗读
苏轼
二、疏通文意给加点字注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Jiě xìng suì qǐn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户( )门欣然( )愉快地、高兴地念( )想、思考遂( )于是、就寝( )卧、睡相与( )共同、一起步( )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 )清澈透明盖( )连词,相当于“原来是”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叉,原来那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不过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惋惜无人赏月) 三、理清结构,概括内容:1、用四字词短语精要地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这些事、景、情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闲人)(闲情)闲寻伴夜游庭院月色月下感叹四:说读课文 根据你对词句的翻译、文中的事、意境,作者的心情的理解,以“苏轼啊,你……”的句式说读课文。
嘉佑六年(1062年),苏轼开始为官。熙宁二年(1069)因上书反对新法被迫离京。后十年先后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元丰七年离开黄州贬去汝州。
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于城南承天寺。 五、背景简介
六、研究探讨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1、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内心郁闷、不平静,难入眠。 3.作者是怎样描写这诗情画意的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2.作者夜游所描绘的月夜图是怎样的?给人怎样的感受? 澄静空明 闲适沉醉 “欣然起行” (叙事) 心境喜悦、闲适
空明澄澈 乐在其中(闲情)
境界 亦真亦幻 (写景) 陶醉其中
爽心悦目
4、作者虽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未因此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这种情感的?
5.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 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
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闲人)(闲情)闲寻伴夜游庭院月色月下感叹愤懑、自嘲、自矜、自解、自慰(点睛)这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欣赏者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这篇短文富有诗情画意,朴素自然,意味隽永。应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者的意境,获得美的享受。四、学习小结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4.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相与步于中庭”充分体现出两个人的关系甚笃。 1.背诵并默写全篇。
2.完成课后习题二和习题三。五、布置作业解释加点字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门
高兴地想 ……的人于是一起、散步清澈透明交错纵横原来是只是、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