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9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1-14 12:54:00

文档简介

课件11张PPT。 猜一猜:他是谁?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 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 / / / / / 户念遂盖但少当户理红妆遂迷,不复得路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1、作者为什么夜游承天寺? 2、夜游时心情有什么变化? 温馨提示: 找关键词,体会作者心情。思考: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比较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
(1)添一添,品意境:
(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 荧飞舞,村中狗吠鸡
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2)删一删,品修辞 :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横。)
讨论:
“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你认为文
中“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参考资料 :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
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
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
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
者们常借月抒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
的诗句吗?
我能行!!!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
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
写。
承天寺夜游
晚风轻轻
微微吹临
颤动着这周遭的景物
侧耳倾听
似乎是天籁之佳音
我正想解衣就寝,
上床安睡就盼望着一个美梦的来临呀!
真想不到那如霜如碧的月光,脉脉含情
悄悄的透进窗纱,一眼晶莹
不禁令我意念迷盈
又从梦乡边缘乍醒
于是,只好挺起腰身
想想这良辰美景
该与谁共享共分
才不会任它空来虚设,辜负良辰
走着,走着
就来到了承天寺
找找老友张怀民吧!
携手同行,共赏良辰月景
?
想不到他也还未就寝
就邀他来
怀民,怀民……
难道你不为此刻触景生情
瞧,这庭院积水空明
看,那松柏竹影
真像水中交横的一片藻荇
涤荡着你我的心灵
啊!
何时没有月亮?
却偏偏在此时照临!
何处没有竹柏?
却偏偏在此地留影!
怀民,怀民
如果没有两颗默契的心
又怎能孕育这份纯真悠雅的闲情
我俩
真不愧是神仙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