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24课练习(时间:45分钟)
姓名:
一:基础知识部分
(1)字音部分
缊( )袍 叱咄( ) 皲( )裂 媵( )人
容臭( ) xǐ( )
(2)字词解释
1. 致( )书以观 2.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
3. 走( )送之 4. 不敢稍逾( )约
5. 无硕师( )名人与游 6. 门人弟子填( )其室
7. 未尝稍将辞色( ) 8. 援( )疑质理 ( )
9.或遇其叱咄( ) 10.俟( )其欣悦
11. 腰( )白玉之环 12. 緼袍( )敝( )衣
(3)本文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马君则的。作者以自己当年求学的亲身经历,热情勉励马君则要勤奋学习。那么,请展开联想,从积累的诗文当中,写出两句有关“勤学”的句子!
1.
2.
二:课内阅读题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翻译题
①俯身倾耳以请。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6题每题2分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
D.俯身/倾耳/以请。
3.对上段中“舍”“腰”“略”“知”解释正确的是( )
A.房子 腰间 丝毫 感觉
B.房子 腰上挂着 稍微 知道
C.房子 腰上挂着 丝毫 感觉
D.房子 腰间挂着 丝毫 知道
4.“日再食”的正确译文是( )
A.每天的第二顿 B.每天吃两顿 C.每天吃第二顿的时候
5.“以中有足乐者”是指( )
A.作者认为读书是足以快乐的事
B.作者认为自己家贫而能勤奋读书,这是足以快乐的事
C.作者认为书中有令自己欣慰的事
6.作者写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 )
A.突出自己求学的勤奋 B.侧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
C.表达对同舍生的鄙夷 D.表现同舍生的不学无术
7.找出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
(1) (句子) 通 , (意思)
(2) (句子) 通 , (意思)
8.按提示填写句子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9.《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 》,作者 ,字 ,号
朝 家。本文是一篇 ,这种文体的内容多是 .
10.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学习经历的?
11.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12.本文在内容上突出使用了 的手法。举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3.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4.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与“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15.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
16.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7.“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笨吗?他为何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照应?
18.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三:课外阅读题
王冕憎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1、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 )
④恬若不见( )⑤曷不听其所为( )③依僧寺以居( )
2.下列句子,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王昆)窃入学舍,听诸生诵读
B、已而(王冕)复如初
C.(韩性)学遂为通儒
D(王冕)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曷不听其所为?
②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4.从文中可看出,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他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聪明题(10分,字数200左右,所得分值加在原卷内,但满分不超过100分)
“读书苦,读书累”现在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压力,对此看法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
一.(1)yun chi duo jun ying xiu xi yu
(2) 1.无从致书以观( 取得,买到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借 )
3. 走送之( 跑 ) 4. 弗之怠( 懈怠,放松 )
5.不敢稍逾约( 超过 )6. 既加冠( 指成人 )
7. 无硕师名人与游( 才学渊博的老师 )8. 门人弟子填其室( 充满 )
9. 未尝稍将辞色(语言和脸色) 10. 援疑质理 ( 提出;询问 )
11. 或遇其叱咄(训斥,呵责 ) 12. 俟其欣悦( 等到 )
13. 腰白玉之环 ( 挂在腰间 ) 14. 烨然若神人 ( 光彩照耀 )
15. 緼袍敝衣 ( 旧絮;破 ) 16.略无慕艳意(羡慕;欣赏)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二:课内阅读题
1.见参考书 2.C 3.C 4.B 5.A 6.B
7. (1)四支僵劲不能动 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 通“披”,穿着
8.(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9.《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字景濂, 号潜溪,明(明初)朝散文 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 勉励,推崇,赞许
10.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
或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
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
11.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12.对比 例如富家子弟与自己的穷困作对比,条件的艰苦与求学的执著作对比,突出了学问成就必须来源于勤奋刻苦的努力。
13.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14.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嗜学 ”与“ 家贫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15.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6.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17.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18.例: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19.吕蒙 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三:1.①私下的意思②总是(常常)③入迷④安详的样子⑤同“何”③同“而”,连词
2.C 3.略 4.品质:勤奋好学,孝敬母亲。原因: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人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