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心理活动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 正确对待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个性发展。
3、 了解清兵卫的形象和性格。
教学重点:学习如何善待他们
教学难点:体味传神的心理活动描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 新课引入:让学生自己介绍其兴趣和爱好及家长的态度引入课文的学习。
2、 作者介绍(用课件)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白桦”派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
3、 新授
2、小说开头这样写到:‘‘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热衷着绘画……”
请思考:1、“这件事”指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2、小说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开头?有什么作用?
3、课堂突破
(1)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你认为哪个地方写得最好笑?
(2)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最终被古董商以六百块钱的高价卖了出去。这说明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
(3)教员和父亲对清兵卫痴迷葫芦的态度怎样?是赞赏、支持,还是反对、压制?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四、品味鉴赏
作者很善于以简练传神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结合课文,体会下列句子描写的传神之处,并分别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清兵卫此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1、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2、他脸无人色的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3、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
五、合理想象
1、清兵卫的父亲砸葫芦时,假如你在场,你会怎样劝说他放下锤子?
2、清兵卫对葫芦天才般独到的审美能力遭到了父亲的粗暴扼杀,他的第二个爱好喜欢绘画会得以保持吗?
六、合作讨论
1、说说造成清兵卫悲剧的原因。
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七、拓展延伸
为了迎接期考,父母要求你暂时放弃所有的爱好,你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