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鱼我所欲也》学案(无答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1-22 18: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宝安实验学校初三语文备课组编制
《鱼我所欲也》学案
学习目标:
1.基本阅读技能: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高级智慧技能: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借助网络了解古人是如何看待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的及孟子的“性善论”。
2、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把握文意;画出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
3、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4、你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呢?你觉得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一 师生共同解决“预习导学”内容。
二 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言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
(1)不为苟得也( )
(2)为宫室之美为之( )( )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给下面句子断句: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 完成下面练习: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 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填写出下面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是故________,________。
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今为妻妾之奉为之;________,________;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第二课时
一 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4、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5、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二 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各找出几个例子。
三 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1.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2.你能感受到孟子的人格魅力吗?请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写一段话。
四 布置作业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五 活动与探究
1、在班内组织一次辩论比赛
辩题:义大于利(正方)
利大于义(反方)
2、课外收集“舍生取义的故事们”“舍生取义的人物”相关资料,写一篇读书笔记,在班上交流。
3、开放探究
课外阅读《孟子·离娄下》,看看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他是怎样论证的。
仁者爱人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①,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②?’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③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④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之矣。非人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孟子·离娄下》)
注:①横逆:这里指蛮横无礼,粗暴无礼。 ②奚:哪里。 宜:应当。 ③由:通“犹”。下文均同此意。 ④择:区别。这里的“奚”作“什么”讲。
六 重温经典
《孟子·梁惠王》(上)一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魇。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尊敬的老先生,您不怕千里旅途的劳顿而来见我,可有对我的国家很有利的良策吗?”
孟子答道:“惠王啊,您为什么一开口就必定要涉及利益呢?只讲仁和义不就行了吗?国君口口声声说‘用什么来使我的国家获得利益’,大夫贵族口口声声说‘用什么来使我的领地更殷实富庶’,一般老百姓也口口声声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好处’,这样一来,上上下下相互追逐、攫取私利,国家可就危机四起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规模的国家,犯上杀死国君的,必定是那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规模的国家,犯上杀死国君的,必定是那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以千取万,以百取千,不能说不多。如果把利益放在首位,不夺取就永远不会满足。从来没有崇尚‘仁’的人会做出遗弃父母的事,也从来没有信奉‘义’的人会做出不忠诚君主的事。惠王您只提倡‘仁’和‘义’就行了,为什么张口闭口都谈利益呢?”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