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复习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愚公移山》复习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1-22 18: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愚公移山》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掌握生字和通假字。
2、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3、学习故事的寓意和通过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对愚公人物的分析。
学习难点:本文的寓意
一、解释重点字词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 。
  甚矣,汝之不惠     通 , 。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 。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 ,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年且九十 ( ) 面山而居 ( ) 惩山北之塞( )
聚室而谋曰:( ) 指通豫南:( ) 始龀:( )
无穷匮也:( ) 固不可彻:( )
箕畚运于……:( ) 毕力平险:( ) 山之一毛:( ) 寒暑易节( ) 杂然相许( ) 而山不加增(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虽我之死(    )
二、一词多义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惩山北之塞:戒,句中意为苦于
惩前毖后、严惩不贷、惩一儆百、惩恶扬善:处罚、惩罚

惩山北之塞:阻塞(音sè)
塞翁失马、塞外江南:塞外、边塞(音sài)

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
迂道访问:迂回、曲折、绕远
迂腐:言行见解陈旧不合时宜

聚室而谋曰:家
十室九空、皇室:全家、家庭、家族(同上)
将军既帝室之胄:家族、家(同上)

指通豫南:直
皆指目陈胜:指点、用手指、指向,动词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手指,名词
争高直指:向、向上

且焉置土石:安放、摆放
置之度外、置之脑后、置之不理、漠然置之:摆、安放、搁

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小惠未徧、小恩小惠:恩惠、好处
欢迎惠顾:敬辞,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通、通达、改变
响彻云霄:通、透(可以认为与上同)
彻头彻尾:一直到底、深而透(同上)

何苦而不平:愁
愁眉苦脸:愁、痛苦(同上)

操蛇之神闻之:持、拿
稳操胜券:掌握、控制(引申义)(可认为与上同)
重操旧业:从事、做(同上)
三、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四、请用原文回答:
⑴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⑵智叟嘲笑愚公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愚公评价智叟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愚公坚信⑷山能被移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⑸侧面看出愚公取得论辩胜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6)山被移走的最终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延伸
1、这则寓言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2、有人说愚公不愚,有人认为他很愚,山那么高大,搬家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还要一味地挖山不止呢?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3、智叟劝说愚公失败了,而邹忌却成功地劝说齐王纳谏,你认为他们失败或成功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你是智叟,你准备怎样劝说愚公打消移山的念头?
4、“愚公精神”的实质就是一种持之以恒,永不言败,忠贞坚定的人格操守,请举古今中外或文学作品中具有如此人格魅力的一个人物,列出姓名及事例,并说说带给你的启示。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
六、练兵场
阅读《愚公移山》中的语段,完成练习。
习题一: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
(1)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
2、翻译下列句子,并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在你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
(2)
(青海省西宁市2004年试题)
4、从这段文字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 个人,他们运送土石所采用的方式是 ,运一次土石需要 的时间。
(江西省2001年试题)
5、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两人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
答:
(新疆乌鲁木齐市2001年试题)
习题二:(语段同上)
1、翻译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2、 用原文回答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
3、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
4、谈谈你对愚公精神的理解
习题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2、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走大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4、选文第二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四: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2.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3.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无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4.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填写。)
5.说明愚公驳倒智叟的一句是:
习题五: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这两座山有何特点?
2.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这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 用原文填空。
①愚公决心移山的原因是:                   
②愚公认为山可以移走的原因是:                
③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④解决焉置土石的办法是:                   
⑤                     说明了运土的艰苦。
⑥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           
⑦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的原因是:               
⑧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               
4. 下列四种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其妻献疑”的原因是,怜惜丈夫年老,挖山的土石无处放置。
B. “遗男”“跳往助之”,其母居然同意,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遗男”的母亲。
C. 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情节的出现,含义在于愚公移山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
D. 选文第二段叙述的是愚公决心移山,但其妻对他移山的行动表示反对。
5. 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

练习六: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甲,固于可彻,曾不若孀妻弱予。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予,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到句中加线的词。
①惩山北之塞。 惩: ②汝心之固。 固:
(2)下列成语中的“易”与“寒暑易节”中的“易”词义相同的—项是( )。
A.显而易见 B.餮风易俗 C.以暴易暴 D.平易近人
(3)翻译下列句子。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文:
参考答案:
1、 三略
四、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1.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 河曲智叟亡以应。 
5. 帝感其诚。
五、略
六、
(习题一)
1、(1)苦于 (2)顽固
2、略
(解析)第(1)句与家人商量的语气;第(2)句反问语气,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3、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解析)开放性题目,只要抓住能展示在困难面前,坚持斗争,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对付困难、战胜困难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就可以。
4、5;用箕畚挑运;一年
5、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智叟的话带有轻视(或讥讽)、挖苦、责备、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后者“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
习题二:
(1)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答: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3)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目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
(习题三)
1、语言描写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河曲智叟亡以应
4、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5、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习题四)
1.D 2.B 3.B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河曲智叟亡以应。
(习题五)
1. 高、大
2. 为后文山被移设下伏笔。
3.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③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④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⑤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⑥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⑦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⑧河曲智叟亡以应。
4. D
5. 伸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练习六:
(1)①苦于②顽固(2)C(3)我和你们竭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