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师大附中2008—200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文档属性

名称 哈师大附中2008—200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1-21 09:5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哈师大附中2008—200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 总分150分
一、基础部分(24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血(xuě)痕 莅(lì)临 监(jiān)生 予以重创(chuàng)
B.愚(yú)蠢 怆(chuàng)然 翌(yì)日 亘(gèn)古未有
C.租赁(lìn) 机械(jiè) 倾轧(yà) 长歌当(dàng)哭
D.整饬(shi) 弄(nòng)堂 挑衅(xìn) 风尘仆仆(pú)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
A.通缉 编辑 作揖 修葺房屋
B.凋谢 稠密 惆怅 未雨绸缪
C.斑斓 谰言 波澜 春意阑珊
D.沉淀 锭子 靛蓝 破绽百出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堤坝 狼藉 漫不经心 轻歌曼舞
B.遒劲 悱红 殒身不恤 鞠躬尽悴
C.谄媚 契据 纷至踏来 惮精竭虑
D.精悍 窒息 苍桑巨变 桀骜不驯
4.下列各组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凄婉 廖廓 杀戳 步履蹒跚
B.漫朔 高亢 宵夜 溢于言表
C.琐事 脉博 沮丧 舔犊情深
D.煽情 婆挲 欧打 不加思索
5.下列各选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英勇而机智的荆轲策划了一个有始有终的行动方案,为了吸引秦王赢政上钩,必须砍下樊於期的头颅,作为觐见时奉献的礼品。
B.有关部门整顿房地产市场,那些八字还没一撇就热热闹闹售房的开发商,终于尝到了自己酿造的苦酒。 C.听到这个噩耗,老人家瘫坐在地上号啕痛哭,双手也情不自禁地颤抖起来。
D.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丰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景区的人文情趣。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
B.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览日”。
C.塑料购物袋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从源头上限制了塑料袋的生产,但要真正减少塑料袋污染,还需消费者从自身做起。
D.这篇文章集中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形势,辩证地回答了在大开放、大交往、大融合的世界里,我们迫切需要用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协调各种关系。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现存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史记》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我国古代历史传记文学的先河,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阿Q、祥林嫂、孔乙己、刘和珍、《故乡》中的闰土,这些他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一直深深的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思想。
C.夏衍,原名沈端先,著名剧作家,创作和改编的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林家铺子》、《祝福》,《包身工》被誉为报告文学的“里程碑”,鲜明的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D.新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的新的资讯。
8.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诗人笔下的“_________________”就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典型。 ②我们演讲时往往先说一番幽默风趣的“闲话”,以激发听众兴趣,为与听众的交流营造良好的环境_____________。 ③荒山造林,既能生产木材,又能保持水土,是_____________的事。 A.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气氛??? 两全其美?
B.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气氛??? 一举两得?
C.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氛围??? 一举两得?
D.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氛围??? 两全其美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回答9-12题。(19分)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
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②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③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千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后汉书·党锢传》
[注]①刊章:诏令上删除告密人的名字。 ②蘧伯玉:春秋时卫国的大夫,很讲义气。
  ③明廷:汉代对县令的敬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览遏绝章表 绝:截留
B.素性佞邪 素性:朴素的品性
C.莫不重其名行 名行:名声和品行
D.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千数 数:计算
10.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张俭逃亡时能得人们救助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 ②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
  ③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 ④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
  ⑤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 ⑥宗亲并皆殄灭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俭为人刚正不阿,且淡泊功名,见刺史不称职,就称病不做秀才,对侯览及其母亲的罪恶,也敢冒死弹劾。
B.毛钦也很敬重张俭,但他有命在身而不便直说,所以用蘧伯玉的耻于独作君子的德义来暗示李笃,自己也具仁义之德。
C.张俭晚年不受器重,对政事已经感到厌倦。但因为家中比较富裕,灾荒时能倾尽财产,济助百姓。
D.建安初年,张俭被征召为卫尉,他内心并不愿出任,只是迫不得已才去上任的。后来他发现曹操已有取代汉室的野心,于是就退隐了,从此没再参预过政事。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及选自课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3分)
译文:
②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3分)
译文:
③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译文:
三、课内文言文基础(10分,每题1分)
1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2)失其所与,不知。
(3)吾其还也。
(4)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5)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6)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7)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四、默写(10分,每空1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 , ; ,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2)看万山红遍, ;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 。(杜牧《题乌江亭》)
(4) ,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自嘲》)
(5)天若有情天亦老,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五、阅读文章,完成15-18题(22分)
木 屐
黄云峰
(1)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2)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齿印。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上的水翻车,一圈圈地碾动了岁月的车轮。
(3)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黄牛的背,而犁却驮上爸爸的肩膀。雨声中,我反复聆听木屐敲击土地的声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就在这颤抖的敲击中,我长大了。
(4)转眼,我到了上学的年纪。爸爸送我上学那天又下雨,我骑坐在爸爸的肩上。然而,一条淹没小木桥的河水阻住了我们的去路。爸爸卷起裤管,咬着牙涉过冰寒砭骨的春水,我分明听见他牙关的磕碰并体会到他身体的颤抖。第一次,我感觉到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
(5)放学时,我冲出教室,却发觉雨地里微笑着的爸爸。他执意要让我骑“高马”。我执拗不住,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路上,他喘着粗气将我放下休息,我回头却见一行零乱、不规则的屐齿印。看着爸爸苍白的脸,我眼泪夺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让他背了。
(6)于是,我拥有了自己的木屐。
(7)一天,有位同学穿着一双半旧的雨靴来上学,引起全校同学的羡慕。回到家,我嚷着要一双雨靴。为了达到目的,几天后我将我的木屐藏在山洞里,谎称丢了。从不打骂我的爸爸恼怒了,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在他的天平上,一头是祖辈财物,一头是儿子。
(8)当晚,堂屋响着不断的咳嗽声和斧头声,我失眠了,发誓再也不让爸爸生气,准备第二天取回木屐。然而,当我从黎明的迷糊中醒来,却见一双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摆在床前。
(9)我看到套上牛准备去春耕的爸爸通红的双眼,我的眼泪悄悄地流了下来。爸爸忽然返身,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珍惜东西要像爱惜牲口一样。”
(10)我呆呆地点点头,看着晨曦中爸爸远去的身影和他身后的一个个屐齿印……
(11)终于,我接到了那张我只能在地图上才能看到,我梦想的地方来的“录取通知书”。走的前夜,乡亲们来送我,屋檐下摆放着一排木屐。我在送乡亲们回家时,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回过头来,却发现爸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的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见我望着他,爸爸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地说:“放心去吧!孩子,我有乡亲们照顾。”
(12)看着爸爸斑白的头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老了。
(13)坐在行将远去的汽车上,我脱下了那双木屐。这时几次劝不回去,坚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给我一样东西,就转身走了。我知道爸爸不忍分离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驮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14)我心里像堵着什么,不觉触到爸爸送我的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双新雨靴……
15.文中各出现了三次描写“屐齿印”和“江南雨的惆怅”,分别有什么作用?(8分)
(1)屐齿印:


(2)江南雨的惆怅:


16.作者说:“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你怎样理解? (4分)



17.文中7—10自然段叙述了一个“藏木屐”的情节,从结构和内容上对表现文章主旨有何作用?(6分)



1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以饱满的情感、精巧的构思、朴实的语言,刻画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以及他们各自对生活的追求,表现了“我”对父老乡亲生活的深深思索。
B.(11)段开头“只能”一词表达了即使是再偏僻再遥远的地方,“我”也要去实现“我的梦想”,从而摆脱家乡贫困的决心。
C.(11)段中爸爸“神色黯然”、“挤出一丝笑”,细致刻画了爸爸内心的痛苦,既表现了父子情深,又表现了他对象征祖辈财物的铁犁与木屐无人继承的惆怅。
D.文章最后,爸爸送“我”的一双“新雨靴”,蕴涵着爸爸希望“我”学成归来,改变家乡面貌的深沉嘱托。
E.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一样,都以深沉的笔调,表现了无私的父爱,由不理解到理解,表达了曾经对父亲不理解的悔恨。
六、语言运用(5分)
19.以秋天的景色为描写内容,仿照下面示例的形式,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有意蕴。(3分)
示例:西湖的碧水,柔柔地描画着山峦翠影;西湖的垂柳,柔柔地缠绕着碧玉明镜。

20.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2分)
①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美丽的小城。
②城中有一条小河流过,河水清澈见底。
③到了扎兰屯,原始森林的气氛就消失了。
④白砖绿瓦的屋舍悠然地倒映在水中。
⑤走出小城,郊外风景幽美,绿色的丘陵上长满了柞树。
⑥丛生的柳树散布在山脚下。
答:
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  (一)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二)
  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动,
  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
  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进洞里去。
  两首童谣,叙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读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请以两首童谣的寓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B(A.xuè、jiàn、chuāng C.xiè D. chì、lòng)
2.A
3.A(B绯红 尽瘁C纷至沓来 殚精竭虑 D沧桑)
4.D(A寥、戮 B溯 C搏、舐 D娑、殴、假)
5.B 【解析】A项“有始有终”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该词偏重于坚持,即始终如一,在这里使用与语境不合;B项“八字还没一撇”是惯用语,比喻事情还没有起色,一点眉目都没有,用在此处可以;C项“情不自禁”,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住自己。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句中应用“不由自主”;D项“风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不能用来形容“民族歌舞”。
6.C 【解析】A项犯了“两面词对一面词”的错误,“强弱”是两个方面,仅对应“提高”不妥;B项歧义,“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可作两种理解:几十个报社还是几十个编辑、记者”歧义。D项宾语中心语残缺,缺少“回答”的宾语,在“关系”后面加“的问题”。
7.B(刘和珍非小说中的形象)
8.C
【解析】杜甫的《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以及姜夔《扬州慢》结尾处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同一种手法,都是以无心观赏美景来抒写作者的时代感伤。本诗是以豪华的宫殿,细柳新蒲播发的盛乐之景,来发出“为谁绿”酸楚的一问。第二首《江南逢李龟年》写的是在美景的江南相逢久不相见的乐师李龟年,有惊喜之感。所以“江头”一诗符合题意。“气氛”指一定环境中给某人某种强烈的感觉的精神表现或景象,如可以说“会场上充满了团结友好的气氛”。“氛围”之周围的气氛和情调,相较而言,“环境”后面一般不接气氛,更强调的是“周围”这个区域,因而多和“氛围相接”。“一举两得”指做一件事情,得到两种收获。“两全其美”指做一件事顾及两个方面,使两方面都很好。“荒山造林”后面是“两种收获”而不是“顾全”两个方面。
9.B(素:一向、平素)
10.D(句②是侯览的行径,句⑤是晚年的事,句⑥也是“救助”的后事。)
11.C(文中“俭资计差温”一句,说明张俭一生清廉,家中的财务只能使生活稍微温饱,说他比较富裕是错误的。
12.(10分)①张俭检举弹劾侯览和他母亲的罪行,请求诛灭他们。
②张俭天下知名,他逃亡不是因为他真有罪。
③我入关后,丝毫财物不敢有接触的,登记官吏、百姓,封存官府仓库,来等待将军的到来。派部队把守关隘的原因,是要防备其他盗贼出入和意外事故。
13.1疆界 2结交、亲附 3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4希望 5表被动,译成“被”
6用盒子 7宽容、原谅 8使……跟从,带领 9这些人,种类 10顾及、注意
14.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2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3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人间正道是沧桑。
15(1)、屐齿印:(突出家乡生活的贫穷,父辈们生活方式的落后)
15(2)、江南雨的惆怅:(奠定全文的抒情基调,表现作者对贫穷生活方式、生活状况的伤感与压抑)
16、(视野狭窄、思想闭塞、观念落后使父辈和乡亲固守着原有的生活方式,难以摆脱贫困。这是作者对处于贫穷的父辈与乡亲落后生活的深深思索。)
17、(结构上,使情节充实丰满、跌宕起伏、衔接自然;内容上,不但进一步刻画了爸爸含辛茹苦的生活及无私的父爱,也暗示了“爸爸”与“我”不同的生活目标,为下文“我”的“梦想”的实现打下伏笔。)
18、A C
20答案:③①②④⑤⑥
译文:
张俭字元节,山阳郡高平县人,赵王张耳的后代。父亲张成,曾作江夏太守。张俭最初被地方推荐为茂才,因为刺史不是与职位相称的人,称病推辞不就。
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他作东部督邮。当时的中常侍大宦官侯览家住在防东县,残害百姓,为非作歹。张俭弹劾侯览和他母亲的罪行,请求诛灭他们。侯览截留了张俭上递的奏章,使他的建议都不能上达到皇帝那里。二人因此结仇。同乡朱并,品行一向邪恶奸滑,被张俭鄙弃,朱并对他怀恨在心,于是上书控告张俭和同郡二十四人结成朋党,朝廷于是根据删除朱并姓名的告密奏章搜捕张俭等人。张俭得以逃亡,困窘得东躲西藏,四处逃命,望见人家,就去投奔歇脚,天下人没有谁不敬重他的名声和品行的,都不惜破家灭族来掩护隐藏他。后来流落到东莱境内,藏在李笃家里。外黄县令毛钦率兵围住李笃家门,李笃拉着毛钦,对他说:“张俭天下知名,他逃亡不是因为他真有罪,即使你可以得到张俭,难道你忍心抓他吗?”毛钦便起身拍拍李笃说“蘧伯玉把独作君子当作耻辱,你怎么把君子之德的仁义当作自己的专有呢?”李笃说:“我虽然喜欢义举,您今天也已经分走其中一半了。”毛钦叹息地离去了。李笃因此得以护送张俭出塞,张俭也因此免受逮捕。他所经过的地方,受他的牵连而被重刑处死者数以千计,他们的亲族也都被诛灭,所在郡县为此而遭残破。
中平元年,党锢解除,张俭才回到故乡。大将军、三公同时征聘他,又推荐为敦朴,朝廷派公车特别征聘,一起用就让他任少府,张俭都没有接受。献帝初年,百姓闹饥荒,张俭家里的财产还略能维持温饱,于是拿出所有的财产和同乡人共同享用,靠这些财产活命的人有几百。建安初年,朝廷征聘他为卫尉,万不得已他才接受。后来张俭观察曹操已有取代汉朝的打算,于是闭门隐居,不再参预政事。一年多以后,他在许州去世,终年八十四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