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五首》教案
学习目标:
1.语文知识:能简述五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五位作者。
2.基本阅读技能:能正确标出不懂字词的读音;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背诵全文。
3.分析鉴赏技能:区分情语与景语,能说出情语与景语的关系;能辨别豪放和婉约。
4.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课时:2课时
预习导学
1. 背诵《词五首》 2.写出不理解的诗句。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1、 检查背诵情况和预习作业。同桌互背。
评价: 同学,背诵成绩:A B C
(教师展示背诵标准:准确流畅不提示为A,三处以内错误为B,不流畅为C)
小组讨论,参看资料解决不理解的诗句。
2、 走进词苑:(参看附录小常识回答)
1. 用自己的语言给“词”定义:
2. 说说你知道的词牌名(不少于10个)
3. 把这五首词归类,你会怎样划分呢?为什么这样划分?
3、 问题导学:
(一)《望江南》
1.朗读并指导。小组讨论完成以下思考题。
找出《望江南》词中人物的关键动作。品读“过尽千帆皆不是”,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吗?
“梳洗”“独倚”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到绝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2.找出文中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时间性的词语对抒发情感的作用。
从“梳洗”到“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2. 找出《望江南》中写景的句子,并谈谈该句子对表现人物的感情的作用。
“斜晖脉脉水悠悠”,已是夕阳西下的时候了,早上满腔的期望都随落日渐渐黯淡。这斜晖尚且脉脉含情,无限同情女主人公不幸境遇。那悠悠流去的水,是女主人公心中不尽的柔情,是她一日日逝去的青春年华,不也是她绵绵不绝的无限愁情么?
3. 女主人公在“独倚望江楼”前,为什么要“梳洗”呢?难道写蓬头垢面不是更能反映人物的感情吗?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4. “肠断白蘋洲”发挥你的想象猜一猜“白蘋洲”是什么地方?理解文章后,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学生想象片段写作)讨论合理性。教师归纳点拨:
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俞平伯先生在《唐宋词选释》中指出白蘋洲“这里若指地名,过于落实,似泛说为好。”的确,这么多的送别都集中在一个地方似乎不可能,再加上白蘋中国各地多有分布。因此可以大胆推断:具有美妙意象的“白蘋洲”是古代水路送别之地的泛称。
(二)《武陵春》
1.朗读,评价。“一切景语即情语”,找出《武陵春》中写景的句子,并谈谈该句子对表现人物的感情的作用。参读背景介绍,与《望江南》比较,同样是写愁的景语,你能体会他们之间细微的差别吗?
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即使有心诉说出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国破、家亡、夫死,使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内心的悲哀不可触摸,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一层。不仅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
2.朗读《武陵春》,比较: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本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你能体会到两者心态有何不同? (小组讨论)
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3.下阕中 “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
4.“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诗句备受后人赞赏,请细细品读,说说好在哪里?
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喻成连绵不断的流水,(斜晖脉脉水悠悠)而李清照却独辟蹊径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了。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 ,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 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 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5.以下均是写愁的名句,请分析他们共有的特点。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却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
好的比喻往往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
四、作业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代诗歌讲究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古代诗歌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理解好这个特征,对阅读和鉴赏古诗的意义非常重大。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大致可分为好的和坏的两种。考虑到景物与感情的这种密切关系,我们不妨将感情方面的“哀”与“乐”也用来形容景物。下面,分几种情况简要举例介绍:
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这可由尾联可见。中间两联写春天鸟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机,即是为了抒发后文”最爱”之情所作的铺垫,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第二种情况,“哀”景正衬“哀”情。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例如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全诗集中表达的是对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为此,第二句的“高卧”即是孤独的诗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不得已之举;第四句的“秋声”更是明显地渲染了凄苦的心情。
第三种情况,“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是古代诗歌中可追溯到《诗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是“反衬”这一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最基本的体现。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鉴于情况不尽相同且各有代表性,下面以四首诗为例作简要分析。先看杜甫的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后两句的情又是伤感的怀乡之情。这时一定要注意,全诗的中心恰恰是这后两句而不是前两句。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前面的美景就是为反衬后面的伤感之情服务的。再看这首《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三、四句虽然写到了芳树之花和春山之鸟,但是不是要表达赏春之喜呢?不是,因为花是“自”落,鸟是“空”啼。“自”和“空”两个字可现美景无人欣赏之孤寂和失落。再看岑参的这首《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前两句无疑是萧条衰败之景,那么后两句庭树发花是不是美景呢?也不是。因为,“人去尽”仍是萧条冷清之景,“庭树”不知人事已非这一变化,仍天真开花,正可反衬山房之破败和人心之凄冷。最后再举杜甫《客至》一诗为例:“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首联写到的春水和群鸥固然是田园生活特有的情趣,但若仅理解到这里,认为这是在表达对目前生活的欣赏,恐怕有违诗人的本意。这时,我们不妨看一下颔联,颔联说“我这一直没有朋友来,今天才迎来你这位客人”,字里行间,充分表现出诗人盼客之苦、迎客之喜。那么,首联所写的“处处春水”、“日日群鸥”,是不是在所谓的清新热闹中,蕴含着无人来访的深 深的孤寂呢?
第四种情况,“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请看李白的这首《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1. 写出景物与感情的四种关系。
2.列出本课中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是属于哪种关系。
3.分析下列诗句分别属于景物与感情的哪种关系。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3)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5)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6)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8)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附录1: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之际,中唐后有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渐趋繁荣,鼎盛时期出现在宋朝。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词牌规定着这首诗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上、下片的句式有完全相同的,也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
附录2:
温庭筠,字飞卿,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温庭筠诗词,在思想意义上虽大多无较高的价值,但在艺术上却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填词的诗人。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蔚为大观,至现在仍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
李清照(1084-1155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第二课时
预习导学
1.完成课后习题三:写出与“酒”有关的诗句
(1) (作者: 《 》)
(2) (作者: 《 》)
(3) (作者: 《 》)
归纳:你认为诗中往往借“酒”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2.找出不理解的句子
课堂学习
一、默写《望江南》、《武陵春》。
二、问题导学
(一)《渔家傲》
1.全词上篇重在写__写景_,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点是在_塞外__,季节是__秋天_,作者用一个“__异_”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下篇重在抒情____。
2.渔家傲所写的塞下风景与作者的故乡—江南“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异”表现在:一、“衡阳雁去无留意”,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 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蔼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衡阳雁去无留意:这是用拟人手法写人的感受,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情,将士又何以忍受?
3.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正确理解作者的感情,朗读并背诵《渔家傲》。
面对浊酒一杯,映着将军花白的头发和士兵的眼泪。表现了将士壮志难酬,怀念故乡的心情。
(二)《江城子》
1.词的上阕写了什么?请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情景(50——10字)。
上阕记叙此次出猎情况。
2.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情怀?
表达作者关怀国家命运,希望朝廷重用自己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
3.“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正确理解作者的感情,朗读并背诵《江城子》。
明确: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塑造了一个力挽雕弓射天狼的英雄形象。表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表要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三)《破阵子》
1.根据理解填空(答案略)
文中回顾军旅生活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战斗之激烈和顺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感情急转直下一落千丈从而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表明词人与士卒亲密无间感情的语句是:
表明宏大的阅兵场面的语句是: 文中表明词人武艺出众、英姿勃发的句子是:
2.正确理解作者的感情,朗读并背诵《破阵子》。
三、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
(1)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
《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2) 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3) 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不同:《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四、作业: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优美、壮美的美学特点
优美、壮美作为美学范畴,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不论是形态或色彩,质地或境界,优美与壮美都以各自的特征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1.优美的美学特点
优美是人们较早注意到的一种审美现象。在我国美学思想中,素有阴柔美和阳刚美之分。所谓“阴柔”,“秀婉”,“柔性美”即优美。优美的美学特征在于主体和客体、内容和形式的对立冲突的消解,因而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现实和理想交融一体的和谐美。它让人心情舒畅,轻松愉快,“看去无何等的威压,无何等的狂暴,无何等的冲突,又无何等的纠纷,只是极自然地、极柔和地,却又极庄严地,仿佛明月浸入一般地有一种适情顺性的情趣。”这正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赏心悦目的快乐”或“温柔的喜悦”的优美情景。
大致说来,优美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
(1)从形态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小而巧。“小”是相对于“大”而言,侧重于优美对象的形体。一般说来,优美对象不应该是粗大笨重的,而应是小而轻巧的,所以,优美常与小桥流水的自然景观和小巧玲珑的外形特征联系在一起。崇山峻岭的雄、险、奇、崛与盆景艺术的奇思巧构,雄伟壮丽的历史建筑或金字塔式的伟观与奇思巧构的微缩景观,显然,后者给我们的感受通常是秀雅的、优美的。
(2)从色彩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鲜明而不刺激。优美对象的色彩比较鲜明,但不强烈,不炫人眼目,各种颜色搭配协调,没有过艳过浓的色调。
(3)从动势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偏于静态,变化起伏不大,运动形式是舒缓的,轻盈的。从本质来看,优美都具有趋向于静的特点,既是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动中之静,也是一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静中之动。
(4)从质地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柔和而富韧性的,婀娜多姿、轻柔婉转。以线条为例,”美必须避开直线条,然而又必须缓慢地偏离直线”,形成弧形或波浪形曲线,如依依杨柳,细波微澜,或如司空图在《诗品》中所说“如月之曙,如气之秋”或如“杳霭流玉,悠悠花香”。优美因其质地而呈现出典型的柔和美。
(5)从境界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和谐而不是冲突。优美的对象,不论是自然形式还是社会实践,都已消除了构成方式上、运动态势上的对立性和异已性,处于一种和谐稳定的关系之中,形成整体和谐感。“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温馨而和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所表现出来的远近、大小、整体、部分、动静形成的正是适性顺性的优美境界。优美的和谐,既是内在矛盾的消融化解,也是主体客体的协调一致。
(6)从气韵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平淡而隽永。平淡不是淡而无味,是因宁静详和而达到高雅幽深,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效果。对于人生而言,这是一种最深沉最平和的快乐,因为它不是寄情山水、遁世寂灭的空茫,而是一种历尽人世浮沉后的沉潜,是一种祸福皆空、悲欢双离的悠然,是一种生命意趣更深刻的领悟,因而也是一种精神栖息、心灵自由和情感满足。优美的神韵是平和而又悠悠无尽的,是柔和而有张力的。
以上是优美的美学特征,把握这些美学特征,有助于优美感的培养。
2.壮美的美学特征
壮美是一种宏阔、伟丽的美。在我国古代美学史上,它相当于阳刚美。在先秦的美学思想中,则称之为“大”,孔子在歌颂尧帝时曾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在孔子看来,尧帝的事业“巍巍乎”,“荡荡乎”,用美不足以名之,而必须用“大”。这里的“大”,是比一般的美更为鲜明强烈的一种辉煌壮观的“美”,即壮美。司空图则明确指出了雄浑、劲健、豪放、悲愤、旷达等风格,所谓“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诗品 雄浑》)这些都是关于壮美的特征性描述。
从以上关于壮美特征的描述及我们自身的审美实践,可以看出:壮美以其独有的“性格”而与“优美”区别开来。壮美以其巨大、粗糙的外表和奔涌激荡、一泻千里的运动态势,在其剧烈的冲突中形成一种激动人心的动态美,唤起欣赏者“非常痛快的那种自豪感和胜利感”。由此可以归纳出壮美的一些基本的美学特点。
从形态上说,壮美的对象是粗砺,庞大,凹凸不平,有棱有角的。壮美的对象,首先在外表上是不光滑、不规则、不和谐的,或者会有怪异的因素,甚至其美感也是由奇特、峥嵘、粗犷等产生、形成的。米开朗基罗雕塑中故意不加修饰的粗糙顽石,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瘦硬、拙朴、不平衡等,都以一种打破平衡、违反常规,棱角分明的表现形态而体现出壮美的审美价值。壮美的对象一般又应该是宏大的,“宏大”置放到美的事物当中,就会有形体上的巨大,力量上的强大,乃至人类社会中精神上的坚强有力。辽阔草原,茫茫大漠,巍巍高山是形体上的壮美。而搏击长空的雄鹰,在暴风雨中穿行的海燕,响彻天宇的雷声,则显示出力量上的壮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国家民族的命运而英勇斗争,百折不挠的意志行为,则是精神上的壮美。总之,在形态上,壮美以其铺张扬厉的姿态,纵横交错的构造,透露出强悍的美学韵味。
从色彩上看,壮美色彩鲜艳而炽烈,是浓墨重彩,斑斓夺目,璀璨壮丽的,如熊熊燃烧的岩浆,如划破暗夜的闪电。
从动势上看,壮美偏于动态,往往表现出一种剧烈的、不可遏止的态势,即所谓“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这里的动态含有速度与力度两层意思:从速度上讲,壮美的对象速度快,疾风千里,卷落长云;从力度上讲,则势如破竹,雷霆万钧,显示出刚烈、劲健之势。
从境界看,壮美阔大宏伟,大开大阖,不同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类的“优美”。它以巨大体积形之于外,雄伟力量灌注于内,包举宇内,席卷八荒,是一种“星汉灿烂,如出其中,日月之行,如出其里”的开阔景象、恢宏气度,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凭高临远,瞩目千里的眼光和胸怀。
从气韵上看,壮美奔放雄壮,荡气回肠,如天风般浩浩荡荡,群山般莽莽苍苍。“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抬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豪情四溢,气魄宏大,韵调激越,情味昂扬。
壮美所表现出的美学特征,充分显示出壮美是高亢激昂的,它雄浑、劲健、豪放,是一种令人惊心动魄,又令人排除万难,振奋进取的美。
1. 优美的特点是什么?应当怎样辨别?
优美的美学特征在于主体和客体、内容和形式的对立冲突的消解,因而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现实和理想交融一体的和谐美。它让人心情舒畅,轻松愉快。
(1)从形态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小而巧。(2)从色彩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鲜明而不刺激。(3)从动势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偏于静态,变化起伏不大,运动形式是舒缓的,轻盈的。(4)从质地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柔和而富韧性的,婀娜多姿、轻柔婉转。(5)从境界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和谐而不是冲突。(6)从气韵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平淡而隽永。
2. 壮美的特点是什么?应当怎样辨别?
壮美以其巨大、粗糙的外表和奔涌激荡、一泻千里的运动态势,在其剧烈的冲突中形成一种激动人心的动态美,唤起欣赏者“非常痛快的那种自豪感和胜利感”。
壮美的基本的美学特点。
从形态上说,壮美的对象是粗砺,庞大,凹凸不平,有棱有角的。
从色彩上看,壮美色彩鲜艳而炽烈,是浓墨重彩,斑斓夺目,璀璨壮丽的,如熊熊燃烧的岩浆,如划破暗夜的闪电。
从动势上看,壮美偏于动态,往往表现出一种剧烈的、不可遏止的态势,即所谓“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
从境界看,壮美阔大宏伟,大开大阖,不同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类的“优美”。
从气韵上看,壮美奔放雄壮,荡气回肠,如天风般浩浩荡荡,群山般莽莽苍苍。
3.词从风格的角度分类,可以分为婉约派、优美派。豪放派的特点是壮美,婉约派的特点是优美。请用优美和壮美的特点来分析课文的五首词。(略)
附录:
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