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1-25 22: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
2、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3、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4、领悟读书有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一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 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 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导入二
教师或是学生说一则读书故事(如闻一多、毛泽东),指出读书对于人(杰出人物、普通人物)的成长和完善实在是不可缺少的,引出《孙权劝学》。
导入三
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2、自读题解,了解《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补充: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穿1362年史事。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朗读可分四步:
(1)范读:教师读或听录音读。
(2)初读:结合注释粗晓大意。
(3)对读:同位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4)比读:看哪位同学将对话的语气读得最到位。
2、译一译:圈点勾画,疏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1)疑难词语探究: 卿 当涂 蒙辞 岂 治经 博士 涉猎 见 孰若 乃 就 及 过 论议才略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②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 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③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④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 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⑤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 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三、课后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字词句翻译检查。
2、背诵抽查
3、齐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问题探究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明确: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2)“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明确:“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
(3)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2、分角色表情朗读
3、表演体味。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4、探究写作特点,文章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明确:
a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b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c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三、质疑问难,体验反思:
1、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解答,也可由教师解答。
2、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在写作上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希望同学们多读书,不断完善自己。
四、巩固拓展练习
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
2、写一篇读后感(结合所给格言诗句),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或者以《当吕蒙碰到方仲永》为题写一篇短文。(任选一)
3、继续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 劝 → 吕蒙 ← 赞 ← 鲁肃
(语重心长) (自豪、自得) (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 虚心接受意见 爱 才
好 学 勤学、刻苦 敬 才
善 劝
PAGE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