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1-24 19: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明文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文体知识:指出说明文的概念;分析说明文的类型、说明方法、说明的顺序;辨别说明的语言。
2.基本技能:要求学生通过工具书自行给不懂的生字词注音并解释;
3.高级技能:抓住事物特征,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把握说明结构入手,理清说明顺序;研究说明方法,品味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
4.情感态度:在运用说明文时,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说明文文体知识
教学难点:
阅读、分析和运用说明文
教学时数: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买药的经历,买完药之后你是通过什么来了解这种药的疗效和服用方法呢?对,就是说明书,这也就是一篇小小的说明文,下面请同学先谈谈说明书都说明了哪几方面,你是通过那部分读懂的?
二、感知全文
⑴解决预习导学的问题
阅读下列介绍说明文的“说明文”,然后在下列空格处填入内容
谈谈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中国石拱桥》属于前者,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征。《大自然的语言》属于后者,文章科学地说明了物候学知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有一篇说明文写道:“一只蜻蜓一昼夜可以吃2400只蚊子。”2400只蚊子聚在一起,比蜻蜓的身体要大许多倍,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个差错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据统计,蜻蜓一小时可吃蚊子50只到100只。一小时吃100只,一天24小时,当然要吃2400只了。作者的乘法计算是无误的,却忽略了蜻蜓不可能在一天24小时之内一刻不停地吃蚊子。这就闹出了笑话。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阅读说明文和写说明文可以联系起来。上面谈到的所要把握的四点,阅读说明文要注意,写说明文也要注意,只是所提要求要注意符合学生实际。
1. 说明文是以 说明 为主要表达方式,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在于给人以 知识 的一种文体。其类型有两种:一是 事物说明文 ,一是 事理说明文 。
2. 说明方法主要有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等。
3. 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 说明文的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 准确性 ,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多样性和灵活性。
5. 写说明文,最关键是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 特征 ,其次是安排好说明的 顺序 ,还要注意运用好说明的 方法 。
⑵师生共同交流,解决学生提出来的疑问
三、深入研讨
(一)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下列这篇文章,获取相关说明文的知识,然后小组之间自由质疑,相互解疑(时间为10分钟)。
如何学会阅读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中学生如何学会阅读说明文呢?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学说明文的方法。
  一、说明文特点概述
 (一)说明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
  说明文体的首要特点是知识性,即着眼于解说和传播某种已经得到公认的知识,而不是像议论文体着眼于通过论证或争辩以确立论点(浓缩的知识),也不是像记叙文着眼于表情达意。
  说明文体的第二个特点是科学性,即在介绍、解说、传播知识时必须科学,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及其规律性,不允许任何的主观随意性。通过准确的定义、恰当的论断、合理的区分、明确的解说,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
  说明文体的第三个特点是说明性,即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说明的语言比起记叙的个别性来说,它注意的是普遍性;比起议论的抽象性来说,它注意的是具体性;比起记叙的可感性和议论的逻辑性来说,它注意的是明白性。说明是普遍意义上具体而明白无误地介绍、解说某种客观事物的语言形式。说明性还体现了说明文体的目的,即通过如实的解说,让人明事相,懂物理,给人以知,教人以用,而不是像议论文通过逻辑论证,晓人以理,导人以行,也不像记叙文通过形象刻画,动人以情,示人以范。
 (二)说明文的分类
  1. 从写作目的来看,可以分为阐释性说明文、述说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
  (1)阐释性说明文
  这类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阐述事物的变化过程和规律,解释原因,阐明事理,旨在不但使人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理、化、生物、历史、地理、语言、文艺等方面的知识性文章或教材以及考察实验报告、器物工艺说明等都属于这一类。
  (2)述说性说明文
  这类说明文以夹叙夹说的方法,记录物象变化、人物经历,诸如自然现象记述、工艺流程介绍、人物生平简介以及叙事性作品的内容提要等均属于这一类。
  (3)实用性说明文
  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实际应用的说明文,如工农业产品说明书、影剧演出说明书等。
  2. 从表达方法来分,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1)一般性说明文
  阐释性说明文、述说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都是一般性说明文,其共同的特点是以平实笔调解说事物。
  (2)文艺性说明文
  知识小品等都是文艺性说明文,其共同特点是运用文艺笔调(通常用比喻、比拟等手法,对话、故事等形式)以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寓知识于形象之中,描写与说明兼用,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具有较多的文学色彩。
   二、说明文学法指导
  (一)一般性说明文学法指导
  阅读阐释性说明文要注意其解说准确、明晰、有条不紊、笔调平实严谨的特点。阅读述说性说明文要注意其突出特点要点、扣紧中心、突出主线、要言不烦和笔调简洁明快的特点。阅读实用性说明文要注意准确严密、简明易懂、重点突出的特点。
  学会阅读一般性说明文还要掌握以下阅读技巧:
  1. 学会抓说明事物的特征
  事物特征是事物之间得以区别的标志,是作者通过观察、思考概括出来的本质属性。有的事物的特征是外部显露的,如形态、方位等,有的事物的特征是内在的,如性质、作用、功用等,有的说明事物的特征既有显露的,又有内在的。阅读说明文,要学会从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结构、制作、用途、分类、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课文是怎样具体说明事物特征的。
  如何在说明文中找出事物的特征?
  (1)从文中的语句找出事物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开头部分写道:“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这句交代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征。
  (2)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的特征,需要用概括、提炼的方法。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要采取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的方法。如《宇宙里有些什么》,用这种方法可以概括出宇宙特征为:整个宇宙是无限的,是在不断运动和发展的。
  2. 学会分析一般性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通过以下方法来分析说明文的顺序:
  (1)按照“总—分—总”的顺序说明。如《中国石拱桥》,先总说特点,接着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坚固和美观的特点,最后总说我国石拱桥有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石拱桥的发展。
  (2)以认识的发展或内容的深入为顺序说明。如《宇宙里有些什么》,按照人们认识宇宙的发展过程,从恒星说到星云、银河系,最后说到恒星系。
  (3)按照事物的性质、状态、结构、制作、用途等几方面依次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统筹方法》,开头对统筹方法进行诠释,接着把诠释里的语义和内容阐释明白。
  (4)按由远及近(或反之)、由表及里、或以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推移,由整体到部分(或反之)等顺序来说明事物。如《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采取了先外到内、由上到下的说明顺序,后又按时间的顺序说明印刷所建造过程。
  (5)以说明的角度的变化为序说明事物。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多角度地说明了花色形成原因。
以上几种说明顺序是掌握说明文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结构、学习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重要方法。
  3. 学会辨析一般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一般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1)定义说明
即用下定义的方法,用最精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点作出规定性的说明。如《奇特的激光》:“激光系统就是产生光、电、化学能的装置。”
(2)比较说明
比较说明就是用较熟悉的事物与要说明的事物相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向沙漠进军》:“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3000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1500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2500小时。”这里就“日照时间”把沙漠地区与长江流域、华北地区作比较,说明沙漠地区的干燥。
(3)分类说明
分类说明就是把要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去说明的方法。如《杨树》一文就作了这样的分类说明:“杨树,在植物分类中属杨柳科……植物学家把杨属植物分为白杨派、黑杨派、青杨派、胡杨派、大叶杨派五大派。”
(4)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是举一些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讲到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来临时,就举“北京—南京”物候现象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来说明。
(5)数字说明
数字说明是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如《生命与海洋》:“海洋确实浩大。世界海洋的总面积有三亿六千一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
  (6)图表说明
  图表说明就是对说明对象采用图表的方式来说明的方法。如《统筹方法》用了三幅“箭头图”说明组织管理中统筹安排的重要。
  4. 学会分析一般性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简明性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因为准确的语言才能反映说明对象的真实面貌。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要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达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成为惟一可取的表述形式;二要分析用词、造句的准确性;三要分析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剖析事理。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这一段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表达。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礅”;“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流平行”。
  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如《<雪莱诗选>简介》一文:“雪莱年表以时间为序,列举了雪莱从出生到逝世的一系列史实,它将使读者对当时的一些情况和社会背景有个大体的了解。”这段文字,明白平直,实实在在,很难增加一字,很难减少一字,也很难改动一字。
  说明文语言的简洁性是指简练、明确,不罗嗦,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如《统筹方法》:“水壶不洗,不能烧开水,因而洗水壶是烧开水的前提。没开水、没茶叶、不洗茶壶茶杯,就不能泡茶,因而这些又是泡茶的前提。”这一段十分简洁地说明了几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文艺性说明文学法指导
  1. 文艺性说明文除了像一般性说明文那样要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以外,还要学会辨析下列文艺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1)比喻说明
  比喻说明就是用打比方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一种方法。如《中国石拱桥》介绍石拱桥的形态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拟人说明
  拟人说明就是运用拟人去说明事物的方法。如《春蚕到死丝方尽》:“它的一生……却一刻也不停息地朝着一个目标努力……直到……才停止自己的奋斗。”
  (3)描述说明
  描述说明就是通过对事物形象和状态的描述,对人们的愿望和心情的描述,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如《神奇的万能“服务员”——谈电子计算机“终端设备”》:“比方说,现在你想看某部电影,你就通过安装在家里或办公室的‘终端’设备,向电台计算中心提出要求,计算机便立即自动从‘库’里提取所需影片,自动播放,以满足你的需要。和同样的方法,不光可以欣赏所喜爱的电影艺术,同时也可以知道想要知道的世界新闻。真可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啊!”
  (4)对话式说明
  对话式说明是两个交谈者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说明事物。其形式比较活泼、风趣,内容往往由浅入深,逐层深入。一般用于科技知识说明以及某些热点问题的说明。如《混作·间作和套作》,通过小陈和技术员的对话,介绍了混作、间作和套作三种农作物种植的知识,了解了它们的区别和功能。
  (5)讲故事式说明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说明事物。如《影子的故事》,通过奇妙的无影灯和月亮的影子帮助了历史学家、工程师怎样利用影子、影子和我们的生活、影子帮助了历史学家等五则故事,从古代和现代、天文学和历史学,生产和生活等方面,介绍了人类对影子的利用。故事新奇有趣,说明的知识很容易接受。
  2. 学会分析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叶对陶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语言的生动性就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把看似枯燥无味的科学内容,说得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如《中国石拱桥》:“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一段用生动的语言将石拱桥的石刻狮子写得形象逼真。
(二)根据本文内容填空
1.说明文区别于其它文体的特点是 知识性 , 科学性 , 说明性 。
2.说明文从表达方法来分,可分 一般性说明文 和 文艺性说明文 。
3.一般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定义说明 , 比较说明 , 分类说明 , 举例说明 , 数字说明 , 图表说明 。
4.文艺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比喻说明 , 拟人说明 , 描述说明 ,对话说明 ,讲故事式说明 。
四、小试牛刀
请同学们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1.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作比较 )
2.登楼凭栏远眺,八百里洞庭,百舸争流。正如李白诗中写的:“楼观岳阳尽,川回洞庭开。”( 引用 )
3.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举例子 )
4.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作比较、摹状貌 )
5.祠里有100多块碑,刻有从春秋到清代2500年间跟苏州市历史有关的5940幅人物画像。( 列数字 )
6.假山的造型和别致,看上去像各式各样的狮子。它们有的张牙舞爪,像要吃人;有的歪倒在树旁,像经过搏斗后,累得一个劲地喘息;有的静卧着,像是在沉睡……( 摹状貌 )
7.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作诠释 )
8.把花纹图案设计在窗橱上,中间留出较大的空间,使窗外的景物透入室内,看上去就像墙上挂了几幅生动活泼的图画一样。( 打比方 )
9.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分类别 )
10.风是因大气层吸收了太阳热能有,随区域性因素而产生不同的大气密度及高低气压所造成的空气流动的大自然现象。( 下定义 )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课后自选一篇说明文,仔细阅读,把你阅读所获取的相关信息摘录在下面横线上。
这是一篇 说明文。
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 。
第二课时
一、 预习检测导入
请同学们把自己选的文章,以及自己的文章摘录拿出来,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相互质疑、进行评价。
二、阅读指导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在阅读的同时用旁批的形式对文章进行分析。(如括号中所示)。
2.深入探讨
大自然的现象——风
叶 冰
大自然的现象真是千奇百怪,风就是其中的一种。
风,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走动。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会儿,它像个乖巧的孩子;一会儿,又像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像个慈祥的母亲,轻拂着你的脸庞;一会儿,又像恶煞凶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总之,它是变化无常的。(用比喻说明的方法说明风变化无常的特点,语言生动、形象、有趣。以上总说风的特点。)
那么,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用设问引出分说内容。)
其实很简单,只要空气流动,就会产生风。只不过,空气有时流动得快,有时流动得慢罢了。地球上,有6个空气流动系统,即6个风带:南、北信风带,南、北东风带和南、北西风带。由于这6 个风带的纬度、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就会出现我们所说的不同种类的风。
此外,风形成的因素还有地形的高低、气候的冷暖等。(以上说明风形成的三个原因,其中使用数字说明方法重点说明空气流动产生风,其他略写。)
风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代,劳动人民利用风的原理,给船加上风帆。于是,帆船就成了沟通各大洋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明代,郑和7 次下西洋使用的帆船就有2000多吨重,足以显示当时造船业的高度发达及风的巨大作用。近代,由于热机的发明,帆船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由于现代的“经济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反复冲击,帆船的地位又逐渐回升了。日本曾提出造5万吨的风帆货轮的方案,荷兰也设想建设更大吨位的集装箱船。新型的帆船会乘风破浪地驰骋在辽阔的海洋上。
我国人民很早就利用风车来磨面。现代,美国的一家研究机构做了一个大风车,用来发电,其发电量足够一个1500户人家的村镇使用。美国还想造功率更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来解决当前的“能源危机”。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利用风的原理,制造风洞,研究气流,一定会有新的进展。
(以上段落具体说明风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使用了举例说明、数字说明和对比说明的方法,语言准确、简洁。)
不过,风也有它有害的一面。美国出现过的黑风暴,曾席卷大半个国家,将3亿吨优质土统统吹入大西洋,给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我国沿海的台风、墨西哥湾以及加勒比海的飓风,都给当地人民带来灾害。(以上一段说明风的危害,使用了举例说明和数字说明的方法。)
风是大自然的现象,它能给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灾害。但是,人是大自然的主人,他们有能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风一定会更好地造福人类。(最后一段总说,是对全文的总结,语言平实、简洁,点明了利用风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望。)
①本文要说明的中心内容是 。
②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 。
③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
3.师生共同总结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粗读文章
①审题
②理清思路,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精读文章
①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
②理清说明顺序,找到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依据
③分析文章采用的说明方法
④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三、小试牛刀
21世纪的家——绿色住宅
21世纪的住宅花样繁多,适合各种不同人的需求。
如果你是个“小气鬼”,请不妨借鉴一下日本的“太阳能住宅”。在住宅中普及太阳能发电是日本政府“阳光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通产省计划到2010年将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发电能力达到500万千瓦,使100万户的居民可以依靠太阳能发电设备给自己提供足够的电力。政府还和电力部门达成协议,白天居民家庭的富裕电力可以通过普通电网卖给电力公司,晚上或阴雨天气可以从电力公司的电网购买电力,到一定时间进行结算。日本早从1994年开始促进普及太阳能发电,并设立“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补助制度”,对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设备给予50%的财政补贴。2001年财政用于个人购买太阳能发电设备的补贴预算达160亿日元。
如果你喜欢自然,喜欢绿色,就来关注一下刚刚诞生在澳洲的“生态住宅”。这一款被澳洲的植物学家和生态建筑师视为澳洲人的世纪房屋,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室内顶棚空间种植着下垂式倒挂草本植物,室外平缓宽大的房顶或外墙壁爬满藤本植物。从外部看,整个房屋与周围地面连成一体,完全变成绿色。预计本世纪中期将全面普及“绿屋”,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将变成绿色植物编织的城市。而堪培拉每个新建房住户都可得到一份市政府的丰厚“绿礼”:15棵不同品种的树木和30丛灌木。并在新居落成之日,由身穿绿色制服的志愿者帮助栽种。
德国柏林的新议会大厦也采取了“绿色建筑”设计,所有房间都可以自然通风,冬暖夏凉,而其中消耗的能源,98%都来自太阳能。也有人提出下世纪要住在“摩天城市”,来解决越来越拥挤的人口问题。学者们说,这种城市其实就是一座高达千米以上的摩天大楼。据说美国有人正打算筹建528层、1500米高的建筑物,可供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在上面居住。
总的来说,21世纪人类会有更个性化的住处,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想象力,让自己住得舒服,住得有新鲜感。
1.文中绿色住宅指的是 太阳能住宅 、生态住宅 、绿色建筑、设计住宅和摩天城市等几类。
2.划线句子采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你能从文中再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请概括回答“小气鬼”是如何利用太阳能资源的?白天将富裕的电力通过普通电网卖给电力公司,晚上或阴雨天气可以从电力公司的电网购买电力,到—定时间进行节算。
4.下列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
不能删去。因为“—切”是“所有”的意思,表明栽种各种植物利用的空间之广。去掉了,就不能表达这样的意思。
四、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预习第三单元第11课《中国石拱桥》,别忘了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旁批哦。
第三课时
一、 问题导学
1.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2.作者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说明的顺序基本相同,请具体说一说。
3.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用语很讲究分寸(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你能从文中举个例子来说说吗?
(以上题目参考答案参见八下教参)
二、内容探讨
中国石拱桥(1)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 ( http: / / www. / baidu tn=baidu&cl=3&word=%D5%D4%D6%DD%C7%C5%B7%C7%B3%A3%D0%DB%CE%B0%2C%C8%AB%B3%A450%2E82%C3%D7%2C%C1%BD%B6%CB%BF%ED9%2E6%C3%D7%2C%D6%D0%B2%BF%C2%D4%D5%AD%2C%BF%ED9%C3%D7%2E%C7%C5%B5%C4%C9%E8%BC%C6%CD%EA%C8%AB%BA%CF%BA%F5%BF%C6%D1%A7 )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焯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本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本段的说明对象是: 赵州桥的结构
2.在原文上,用“//”给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人不知其所以为”//“座桥的特点是:……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还刻着他的名字。
3.画横线的句子用的表达方式是 议论 ,作用是 赞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
4.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简要回答下列各题。
(1)“……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这句中的说明方法是( 列数字 ),说明了 赵州桥非常雄伟
(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这个句子运用了( 打比方 )的说明方法,描绘了赵州桥大拱的 形状 ,从而说明了大拱 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
的特征。
(3)“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运用了(举例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文中引用了唐朝张嘉贞的话有什么作用?
张嘉贞的话说明了赵州桥设计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巧妙绝伦的特点 。
中国石拱桥(2)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由16米到21.6米。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这段文字以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有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和_形式优美的特征。
2.第②句话运用了_列数字__ 的说明方法,说明卢沟桥的___雄伟_ __;
第⑥句话运用了__作比较___的说明方法,说明卢沟桥的___坚固_ ____。
3.这段文字中有一个描写性的语句,它的序号是_____⑨___,它的作用是__说明卢沟桥形式优美,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4.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即从整体到局部
5.这段文字共九句话,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应该怎么划分?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①)交代修建时间;第二层(②③④⑤)介绍桥长、宽及其特点;第三层(⑥)与以前作对比,说明它的坚固;第四层(⑦⑧⑨)介绍柱子上的狮子,强调其形式优美。
6.第③句话中有两个词突出表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请把它找出来,然后简要地进行分析。
“约”是“大约”的意思,准确说明了8米是个约数;“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用在这里准确说明了桥面与河面的平行关系。
7.卢沟桥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试简要说明。
联拱石桥;由两个以上并列在一起的石拱构成的桥就是联拱石桥。卢沟桥是由11个石拱相联成一个整体,所以它也被称为联拱石桥。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我国传统的桥梁有三大基本形式:用梁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的叫“梁桥”,用拱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的叫“拱桥”,用悬挂的缆索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的叫“悬索桥”,亦称“吊桥”。
在人类有历史记载以前,就有这三种桥。河边的大树被风吹倒,恰巧横跨河上,就成为“ ”。两山间有瀑布,中为石脊所阻,水穿石隙成孔,逐渐扩大,孔上面层,磨成圆形,就成了“ ”。一群猴子过河,一个先上树,第二个上去抱着它,第三个又上去抱着第二个。如此一个一个上去连成一串,把地上的猴子甩过河去,尾巴上的猴子抱住对岸一棵树,这就成为一串“猴桥”,形式上就是现代的“ ”。所有千变万化的各种桥,都由此脱胎而来。
1.三处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_梁桥_、__拱桥____、__吊桥__。
2.第一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桥的三大基本形式_,说明方法是_分类别__和__下定义_。
3.第二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三种桥的原因或由来_,说明方法是_分类别_和__作诠释_。
4.加粗词“脱胎”一词指什么?
在文中指以后的桥大都由此演化而来。
5. 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一样,为什么这样安排?
由最常见的入手去写,逐渐加深,使人容易理解。
四、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课后复习有关说明文的知识,熟记在心,并且预习好第13课《苏州园林》。
第四课时
一、问题导学
1.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作者采用的什么说明顺序。
2.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结合实例说说其作用。
3.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以上题目参考答案参加八下教参)
二、内容探讨
㈠请同学们感知全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作者认为“苏州园林的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现在常用来指经过处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典范 。
(2)苏州园林总的特征是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本文的结构特点是___总分___ _,语言特点是___简明朴实 _____。
(4)常见的说明顺序是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程序顺序 。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 逻辑顺序 ____ _。
㈡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 ,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分别为文中的两个空白处填上原有的词。
①生平多阅历,胸中有 丘壑 。
②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 雷同 。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正确意思是( B )
A.假山的堆叠,是技术也是艺术。 B.假山的堆叠,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
C.假山的堆叠,不仅是艺术,而且是技术。 D.假山的堆叠,既是艺术,更是技术。
3.文中在说明池沼的特点时,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这句话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
4.这段文字所说明的中心内容是( C )
A. 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
B. 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自然美。
C. 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艺术美。
D. 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安排都体现了设计者们的经验和水平。
5.文中加点的“大多”二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大多”限制了范围,若去掉,变成所有的池沼都引用了活水了,表达不够准确。
6.“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与文中 忘却了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相呼应,说明假山堆叠的艺术美。
7.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有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三、拓展阅读
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亭”,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本文介绍个园,是按 空间 顺序写的,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主要有:步入 、 绕过 、 转过 、 步下 。
2.从文中可以看出个园的建造所追求的是春之 趣 、夏之 凉 、秋之 爽 、冬之 寒 。
3.本文的结构形式是(  A )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并列
4.说明语言有平实和生动之分。本文多用 生动 的语言来说明。试以“个园春景”一段为例谈谈其语言运用的妙处。
运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及“生肖”“相映成趣”等词句,具体生动地说明了个园“春景”的妙趣横生,给人以真切感。
四、作业布置
请写一篇说明文向别人介绍你的居室,要求体现居室的个性特征,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温馨提示:1、抓住事物特点。2、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合理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反思
六、说明文参考资料
说明文阅读
一、阅读能力要点
1.整体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弄清说明对象。
2.准确抓住说明事物的具体特征。
3.分析、识别文章的说明方法,并弄清其在文中的作用。
4.具体分析语言的准确性。正确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作用,准确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
5.了解和识别各种说明顺序。
6.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7.把握段落的中心句、关键语句。
二、重点、难点
1.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
2.重点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和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学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逻辑顺序的判别。
三、解题指导
(一) 说明对象与特征的把握
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它要求对事物的特征作出直接的说明。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对特征的介绍或说明,一般不要求我们去作形象的描绘,或者发表什么看法。无论是事物性的说明文还是事理性的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正确地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既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又包括事理性的说明文。这两者是不同的。一般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只有先区分了说明文的类型,从大类上进行了划分,才能较为确切地去了解它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这是掌握有关方法的基础。
2.要能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事物性的说明文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倒底在说明什么。如下文说明的对象是“蚯蚓”。
例1、蚓生活在土壤中,以腐殖有机物和泥土为食。凡经它吞入而排出的泥土均成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而且它排出的粪便是一种良好的有机肥料,富有硝酸盐、酸盐和钾盐,可以改变酸性或酸性土壤,使其变成中性,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有利。因此,自古以来,蚯蚓就被人们誉为“耕耘能手”和改良土壤的“功臣”。
蚯蚓有惊人的消化系统,嗜吃粪肥和各种有机废物,除玻璃、塑料和金属外,其他垃圾它都“吃”,诸如蛋壳、香蕉皮、硬纸板或下水道中的污物,它都吃得津津有味,而且胃口大得惊人。美国加利福尼州的一座蚯蚓养殖加工厂,养殖了五亿条蚯蚓,每天能吃掉垃圾200吨,并获得了大量的优质肥料。日本的一家工厂,每年处理木纸浆残渣需要40万美元,而购进125吨蚯蚓后,不仅及时清理了这些废料,还可以转而将蚯蚓粪卖给附近的菜农市场,很快就收回了成本。所以,蚯蚓既是保护环境、处理城市有机废物的“生力军”,又是优质肥料的天然制造者。
在了解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对其特征的把握。对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可通过阅读搞清它究竟是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如下文是说明抵御风沙的方法。
例2、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其次是培植草皮。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3.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一般说,放在篇首或节前。但由于每篇文章的格局和不同作者对文章的不同考虑,有时上一节的某个特征也会出现在下一节的开头,或放在篇末。例1就属此类。但不管怎么说,中心句一般都是明确而简洁的。所以说把握中心句、寻找关键句是我们迅捷把握被说明事物特征的有效方法。
4.借助于说明的内容,概括出事物的特征。并非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有明显说明特征的概括性的语句,甚至在显著的位置上也可能没有什么中心句、关键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研读课文,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去提炼其特征。有时,事物的特征还不止一个,我们在研读时应充分注意,否则归纳的内容就不完整了。
5.借助于一定的说明方法反观说明特征。这实际上是从写作说明文的角度来反推的一种方法。因为作者要更好地说明某项事物的某个特征,必定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如例1,作者就是通过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蚯蚓 “保护环境、处理有机废物”的特征。例2也是通过列数字的方法来突出“培植防护林是抵御风沙的有效方法”的。
只要我们掌握这些方法和规律,正确地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应该说是不困难的。
(二)说明方法的识别,及其作用。
说明文中,作者常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来准确、有效地说明事物的某些特征,达到说明的目的。说明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主要应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
说明方法既然是学习说明文的重点,那么牢固地掌握它就显得很有必要。大致上,我们可从以下相关的几个方面入手:
1.整体把握,着重体会。文中被说明的事物之所以需要说明,就是因为人们对该事物不了解、不熟悉。也正因如此,就更需要我们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地作如实的说明。为了使说明更清晰、有效,又往往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但说明方法不是孤立的,因为它融会在文章的说明中,与
文章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只有对文章的内容熟悉,对整体的说明加以了解、研读和分析,我们才能从总体上去把握,才能深入浅出地去体会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说明方法的具体掌握。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最基本的说明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使被说明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的。它能给人以具体、充实、可感等效果。因为有些事物单靠文字作一般说明,仍只能给人一种粗略的印象和轮廓式的概念,这时,作者往往采用举例子的方法,以起到精当、富于启发性等作用,使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
在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时,有时为了醒目,引起读者注意,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但有时文中出现的一些带有这些字样的叙述性的文字,并不都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须加以鉴别。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也是各类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使用时出现数字的缘故,所以无论它的形式或作用,在说明文中都是明显的、引人注意的,它有时又被称作“举数据”、“举数字”等。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
但要注意,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否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作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常使用的一种重要说明方法。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之一。事物的特征、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些联系往往可以通过比较显现出来,由难懂变为易懂,由模糊变为清晰,由抽象变为可感。
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有时在文中不易被人察觉,要特别注意。一般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的几倍(几分之一)”、“……大似……”等字样,但也不尽然。关键是仔细阅读,细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征。
至于其他各种说明方法,还有打比方、分类别、引用(引资料)、列图表、下定义等。
总之,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性的内容形象化。
(三)语言准确性的分析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一些副词、连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限制性短语等词和短语上。说明文语言强调准确、明白、简洁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对说明文语言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形式,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1.整体把握、理解词义,特别要注意同义词的选用。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在具体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准确。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象及其特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推敲、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特别是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的选用,不可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要再三斟
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
2.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一股只有一英寸的二干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地成了天然的‘减音器’和‘吸尘器’”等,这些句中加线的黑体词在文中能否去掉、替换及其理由一类的问题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阅读时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用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质量。
3.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例句:“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地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十几度”不写成具体确切的度数呢 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再说草地、水泥地的温度本身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变化、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及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如果说得太绝
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
所以我们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这一部分内容考查的常见题型是词语的替换、增删、移位以及与原文的词语进行比较等。我们既要抓住这些词语细加体会,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去辨析。
(四)说明顺序的了解和识别
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言之有序”。任何说明文,总是循着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等,或者解说事理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阅读时,我们如果弄清了这些顺序,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思路,掌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说明文中的说明顺序是作者根据对说明对象的主次、轻重、因果、内外、先后、上下、大小等内部联系的科学的认识顺序来作出的一种安排。有序的说明是说明文的特点之一。这一般是指能反映客观事物的逻辑顺序。另一方面,从文章层次看,它也应包括有条理有顺序。所以只有理清了说明顺序,才能把握作者的思路,看清事物的特征,也就是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常见的说明顺序一般包括以下三种:
1.空间顺序。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有多个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然会涉及到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开去呈辐射式……按一定的顺序对事物作介绍。 ’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性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对象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
2.时间顺序。这是指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说明的一种顺序。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为次序的,而有的是按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事物制作的步骤、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一般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和事实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样的顺序。特别是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
值得注意的是,说明顺序应局部理解,整体把握。一篇说明文往往不仅使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会根据说明的需要将几种顺序结合在一起。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去寻找和归纳其顺序。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把握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又要把握各层次中局部的说明顺序,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说明对象。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