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陈寿与《三国志》。
(2)要求学生会读下列字:乐毅 诣 蹶 沔 沃 胄 恤 戎 箪。
(3)掌握下列文言词语:躬 器 就 致 顾 诣 屏 猖獗 挟 殆 将 则 信 然 用
(4)掌握课文中富有生命力的短语:智术浅短 度德量力 思贤若渴 民殷国富 箪食壶浆
2.能力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2)逐字逐句疏通课文。(3)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诸葛亮献给刘备的对策以及这一对策所持的根据。
3.情感目标: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历史人物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整 体 把 握
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内容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接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出兵“成霸业,兴汉室”。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天下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文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诸葛亮的形象刻画的生动丰满。
全文大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为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其余无关的细节则一概略去。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这件事本来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作者只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第三部分(第3至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这是全文的重点,刘备怎样问、诸葛亮怎样答,都写得相当详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第四部分(第6段)是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温 故 知 新
一.朗读课本注①和补充材料,完成相关知识填空。
【补充材料】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
《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字承祚(音zuò),是晋朝人,史学家,所著本书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对”是回答应对的意思。
二.基础知识检测
(1).通假字
1. 欲信大义于天下 ( 信,通“ 伸 ”申张) 2. 自董卓已来 (已,通“ 以 ” )
(2).古今异义词
1.将军宜枉顾之 (顾 古义:拜访 今义:看)
2.凡三往 (凡 古义:一共 今义:凡是;平凡)
3.此殆所以资将军 (殆 古义:大概 今义:危险)
4.遂用猖獗 (用 古义:因此 今义:使用;需要)
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 古义:可以把 今义:许可;能够)
(3)中考链接:选出意思相同的两组。
1、( A ) ( D )
A、亮躬耕垄亩 / 事必躬亲 B、先主器之 / 器宇轩昂
C、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图穷匕见 D、然志犹未已 / 争论不已
2、( B ) ( C )
A、不可屈致 / 错落有致 B、枉驾顾之 / 三顾茅庐
C、孤不度德量力 / 审时度势 D、总揽英雄 / 独揽大权
3、( C ) ( D )
A、此人可就见 / 一蹴而就 B、凡三往 / 不同凡响
C、名微而众寡 / 寡廉鲜耻 D、百姓孰敢不箪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4)重点句子翻译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量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争强。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_
三.疑难妙句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剖析:此句不仅把诸葛亮那种决不屈身俯就的品质和至高无上的尊严写了出来,而且也为刘备屈身亲往隆中求见诸葛亮作了铺垫,制造了气氛。
(2)凡三往,乃见。
剖析:这既是对刘备是否真诚求贤下士的观察和考验,同时也是对诸葛亮自许甚高,决不轻易结交出仕的再次揭示。刘备“凡三往”求见诸葛亮,这就完全可以证明刘备的求贤下士是出自真心诚意,诸葛亮这才同他相见。
四.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出自《隆中对》的成语有:如鱼得水 挟天子而令诸侯 箪食壶浆(至少写三个)
2.在本文中,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成霸业,兴汉室。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在内政、外交两个方面向刘备提出了“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战略方针。
3.在本文中,刘备说到自己信任和倚重诸葛亮的程度,有个形象的比喻: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4、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 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参考答案:“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5、分析曹操时摆了哪些事实 得出了什么结论
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6、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 结论是什么
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7、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 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8、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五、课外延伸
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子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刘备惋惜不已。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儿,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离去。
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刘备立即吩咐备马。张飞说:“这么一个村野农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道:“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叫呢?”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来到卧龙冈。刘备轻扣柴门,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刘备进屋至中门,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又看见一少年正在读书,一问才知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诸葛亮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了。刘备问:“先生到哪儿闲游了?”诸葛均说:“家兄有时在江湖中驾着小船畅游,有时在山岭上拜访僧道,有时在村落间寻访朋友,有时在神仙住处与隐士弹琴下棋作乐;总之,往来没有谁能测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刘备无奈,只好留下一封信,与关、张怏怏而归。
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三往卧龙冈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都不高兴。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分了。我想诸葛亮只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哥哥怎么被他迷到了这种地步呢?”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位大贤呢?”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过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周文王尚且如此敬贤,你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这才答应。
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了,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刘备吩咐关张两人在门外等候,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外站了很久,不见动静。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便十分气愤地说:“这先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刘备仍叫他俩在屋外等候。
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拜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连忙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天下大事。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诸葛亮见他态度十分诚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第二天,诸葛亮和刘、关、张一起去了新野。
(根据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38回改写)
1.依据本文的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即《三国演义》第37回题目)的下句。
刘玄德三顾茅庐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用词语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①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报负
②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③张飞:鲁莽、直爽,粗暴
3.请从下列三句名言和本文中各选一句有关修养问题的名言警句(包括作者),填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上。
【名言】
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陈寿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卡片】
.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
②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
4.第一段中写童子说:“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联系全文来看,这句话的作用是:
①为二顾孔明未见埋下伏笔;
②表现诸葛亮具有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品质。
③暗示诸葛亮虽隐居隆中,但关心天下大事。
附、课文中几句话的历史背景
1.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中平六年(189),灵帝崩,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从。进乃召董卓(时任并州牧)带兵到京,欲以胁迫太后。卓未至,何进为宦官所杀。卓将兵迎少帝于北邙,随后又废黜少帝,立灵帝少子刘协为帝(即汉献帝)。各地割据势力于是借反对董卓为名,纷纷拥兵自立,形成了大分裂局面。
2.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袁绍集团在董卓集团被消灭后是北方最大的军事势力,但曹操在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战中击败了他。在战前的一年,袁绍已拥有冀、青、并、幽四州,但在攻曹的问题上举棋不定。曹操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于是趁其踌躇之机,降张绣、刘勋,攻刘备、昌豨,以巩固自己的战略后方,然后回兵官渡,与袁绍对阵。当时袁绍的数十万众悉集官渡,而曹操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粮亦不足,但曹操的谋士荀或认为袁绍是“布衣之雄”,“能聚人而不能用”,坚决主战。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又用荀攸计,烧掉了袁绍的运粮车。在决战前夕,袁绍的谋士许攸叛绍降操,劝操偷袭袁绍的粮仓,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亲自带兵出击,结果取得完全的胜利。在这次战役后,曹操又用了七年时间,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3.刘璋暗弱,张鲁在北。
可参阅下面两段史料:
①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脩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鲁遂袭脩杀之,夺其众。焉死,子璋代立,尽杀鲁母家室,鲁遂聚汉中。
②璋,字季玉,既袭焉位,而张鲁稍骄恣,不承顺璋,璋杀鲁母及弟,遂为仇敌。璋累遣庞羲等攻鲁,数为所破。鲁部曲多在巴西,故以羲为巴西太守,领兵御鲁。后羲与璋情好携隙,赵韪称兵内向,众散见杀,皆由璋明断少而外言入故也。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