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信,给谢中书的信你能再找出两句写山河水的诗句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士。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写景名作。齐高帝曾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隐居句曲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但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他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作者简介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齐读、自读共
入
交
俱
歇
颓
实
复
与共同耸入相互都、全消散坠落确实又、再参与翻译下列句子: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高高的山峰直插云霄,清澈的河流能一眼到底。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南朝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异景色的人了。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翻译1、 找出文中句子写“山”,写“水”的句子。2、本文的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有人说本文“宛如一幅清理的山水画”那么这幅画中除了山河水,还有那些景色?4、全文抓住那一个字来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开篇点题 ,总领全文——美 1、本文作者是如何来营造优美的意境的?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合作探究:山水相映色彩配合晨昏变化动静相衬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关于“月亮”的诗句“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李白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追谥号“文忠”。眉山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散文家、诗人、词人、书画家、 ,豪放派词人代表。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再读课文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理解字词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
念( )无[人]与( ) [吾]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
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下列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读课文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研习课文: ①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②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
承天寺中庭
人物:
“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
月色优美 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小结 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闲适自得的心情与虽遭贬谪却不以为意的豁达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