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档属性

名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2-01 21: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童年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让我们以一颗纯真的童心,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听着歌曲《童年》一起到百草园寻找鲁迅童年的乐趣,也籍此追忆我们逝去的童年。
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破落的封建家庭。1902年留学日本原在仙台医院学医。后来因为看到中国的留学生看日本人杀害自己的同胞而表现得麻木不仁,使鲁迅明白了医术是医不好中国人的落后,只有写文章才能唤醒他们,所以鲁迅决定弃医从文。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1926年陆续出版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36年因病逝世于上海。
如同学们想更多地了解鲁迅可以进入以下的网站:
1、http://luxun.chinaspirit.net.cn 2、http://member.netease.com
2、或用搜索器输入关键字“鲁迅”就可以查到很多鲁迅的资料。前 提 测 评1、鲁迅原名叫( ),是浙江( )人。他是我国伟大的( )家,( )家,( )家。我们已经学过他的作品有( )。
2、我们学过的表达方式有( ),( ),( ),( )和说明五种。
3、人物描写方法有( ),( ),( ),( )四种。
4、江泽民为鲁迅提词是:
周树人绍兴文学思想革命《风筝》语言描写议论抒情外貌记叙行动心理横眉冷对千夫指,府首甘为孺子牛。1、请掌握下列不同颜色的字的读音。 确凿( ) 菜畦( )桑葚( ) 蟋蟀( ) 臃肿( ) 脑髓( )书塾( ) 蝉蜕( ) 倜傥( ) 拗( ) 收敛( )záo
qíshènxīshuài
Yōngzhǒng
suǐshútuì2、请掌握下列的多音字:
系 长
Xì(关系)
Jì(系领带) Zhǎng(长大)
Cháng(长度)
3、解释下列词语: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少有人来。形容人声喧闹。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沸,水开。tì tǎngǎoliǎn 学习目标 1、掌握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和顺序。(重点) 2、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提高学生 语言的感受能力。(难点)整体感知课文 利用八分钟迅速阅读文章后,请回答以下的问题。
1、题目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中得到哪些信息?
2、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段落及中间的过渡段落。
3、各抒己见:两部分比较,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谈谈你的看法。到请欣赏“我”的乐园——百草园五彩缤纷的百草园 反复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然后合上书,根据以下的图片你能描述一下百草园吗?阅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做以下的练习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宵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乐趣。油蛉斑蝥回答下列问题:1、描写景色要求注重详略得当。那么从详略的角度看,详写的是泥墙根一带的景色。2、描写景色也要注重顺序。本段的写作顺序是从主到次。让所写内容层次分明。3、上天给了我们各种触觉,目的是让我们用他们来感受这个世界。观察景色要调动我们各种感知器官。鲁迅描写百草园也调动他的感知器官,把百草园写得五彩缤纷、有声有色。请请填写下表。 味觉听觉视觉、触觉长吟、弹琴、低唱又酸又甜光滑、高大、肥胖、臃肿碧绿、紫红小结:生动的描写,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美丽背后隐藏的险恶1、两个同学相互复述美女蛇的故事。
2、在今天看来我们不会相信这个故事,但小时候的鲁迅为什么会相信这个故事呢?小时候的你会相信这个故事吗?
因为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颗赤子之心,是最纯真的,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所以鲁迅会相信这个故事。3、有人认为美女蛇这个故事跟写百草园没有关系,应该把这个故事删掉。那么你们认为呢? 不能删掉,因为这个故事表面上看跟百草园没有直接的联系,但通过这个故事却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更能突出百草园的乐趣。。而且这个故事也使鲁迅得到一些教训和悟出一些道理。作业: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组成排比);(分号)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拟人),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宵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
思考:“不必说 ……也不必说……单是…… ”,以上几个词语,哪一个内容更强调?
答:
用不必说 …,…,…,…;也不必说…,…单是……, 就……仿写一个句子强调“单是”的内容,前两个内容是略讲的。形容词+名词第一节学习完毕前 提 测 评一、下列语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风筝》鲁迅
二、下列语句运用了哪种有物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天了,他高兴得跳跃。——《风筝》鲁迅
环境描写,写出冬天的寒冷和无生气,烘托出作者当时痛苦的心情。 行动描写,表达了小兄弟看到风筝在天上飞时的兴奋心情。学习目标1、学习动作描写。(重点)
2、感受作者童年的读书生活。(难点)
3、过渡段的作用。
百草园虽然有美女蛇,但它也有诱人的一面——冬天捕鸟。1、动作题:欣赏冬天 捕鸟图,你能为同学们 表演一下捕鸟的全过程 吗?要求:注意捕鸟的 动作。2、拓展知识:你知道“推敲”这个典故是怎样来的吗? 这个典故发生在唐朝。唐朝有个著名的诗人叫贾岛。一天他去拜访好友李凝。李凝住在一个幽静的地方,等他赶到时已夜晚了。在朦胧的月色下,贾岛敲响了朋友的家门,这时他产生了灵感他构思了一首《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在回城的途中,贾岛骑在驴背上,还在反复地读这首诗。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一句有些不满意,觉得“推”字不好,他想改用“敲”字,但一时又拿不定主意。他就在驴背上,不停地用手比划推和敲的动作。他太入神了,以致撞上了当时吏部侍郎韩愈的仪仗队伍中。“推敲”的典故由此而来,后来用“推敲”来指对文句的反复锤炼,斟酌。 同学们:你们可以帮一下贾岛吗?你们认为用“推”好还是用“敲”好,谈谈你的理由。再见了!带给我无限乐趣的百草园。朗读过渡自然段,思考:
1、童年的鲁迅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答:
2、结合自己的经历,体会童年的鲁迅先生向百草园说再见时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
答:是不知道的;从“也许”、“无从”两个词可知道。“也许”是推论断,不确切,“无从”是没办法之意。这是一个过渡句,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连接起来,起承上启下作用。是依依不舍的,因为百草园给了他无穷的乐趣。他说要与百草园再见,与蟋蟀、覆盆子、木莲们再见。让我们到三味书屋寻找鲁迅读书之趣。 在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充满无限的乐趣。进入三味书屋后当然会受到束缚,但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那么鲁迅又怎样在三味书屋中得到乐趣呢?乐趣一:背着老师,偷偷地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去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来喂蚂蚁。乐趣二:老师虽然知道我们的恶作剧,但没有用戒尺来罚我们。
乐趣三:趁着老师读书读得入神的时候,偷偷地画画,因为这是我的爱好。
综合训练 1、成语之最 落差最大的瀑布—— 最小的邮筒—— 最贵的字—— 最大的被子—— 最短的季节—— 2、一字之差 两个卖瓜的人分别在各自的西瓜摊前竖了一块牌子,夸耀自己的瓜好。第一个卖瓜人在牌子上写道:“甜得舍不得卖。”第二个写道:“甜的舍不得卖。”仅仅一字之差,结果前者生意兴隆,后者却无人买。你能说出原因吗?一落千仗难以置信一字千金铺天盖地一日三秋小练笔: 动作的运用要求准确,这才能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那么你们也来试一下。写一段话,或叙述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等事件的经过。要求:用上一系列动词。第二节学习完毕前提测评1、读小学的时候,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事?
你最怀念的是哪位老师?为什么?讲给同学们听听。学 习 目 标1、了解同学的成长史。(重点)
2、学习如何品评人物。(难点)品评人物(提示:品评人物要从人生的整个过程来评,不要只看某一件事就给人物下结论,不但要看到人物的优点,还要看到人物的不足 ,用词要愉如其份。)
寿镜吾先生是对鲁迅影响比较深刻的一位老师。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自由发言:在文中你认为寿镜吾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请举例说明。老师的一个责任是帮学生解决疑难,那你对老师不回答“我”的问题有什么看法? 寿镜吾老师既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有教育验经,既对学生严格要求,但又不会用戒尺来体罚学生。
老师不回答“我”的问题,目的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寻求学问,多读课外书,开拓视野。总结文章 四人小组共同探究: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你们认为是哪一种?并推荐一位同学来发表结论,时间2分钟以内。
1、衬托关系。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2、对比关系。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统一关系。通过对白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课外知识拓展 1、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 何谓“朝花夕拾”:“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2、何谓“三味”?指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作业:课外拓展阅读阅读《我的学生》按要求回答问题:
答案答案:1、因为老师和学生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看到学生天真活泼、健康成长,心里很高兴。
2、见第二段,刻画了天真、纯朴、可爱的山村学生的形象。
3、动词有:鼓足、抱、扔、投进。这些动词,生动地描绘了小坤投蓝的行为,表达了小坤勇敢,争强好性的性格。
4、有理即可。第三节学习完毕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