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教学设计案例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标准》中非常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本课按照初步感知——层层剖析——梯级感悟——感情升华来设计,达到工具性教学和人文熏陶的双重目的。
教学对象分析: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健康都十分重视,却很少考虑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享受亲情。通过前几节课关于亲情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爱并不陌生,也对通过各种文体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已具备了一些自主分析和理解能力,学生的思维也由感知向感悟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情感升华来获得新的感悟。当然在此过程中,以一些感性知识作为依托,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情感的感染,便于学生理解,且学生在品读文本方面有所收获。
教学内容分析: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作者以他惯有的柔腻的纤细笔触,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正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
教学目标阐明:
1.知识与技能
积累失魂落魄、无精打采、如数奉还等词语的音形义。
学习通过曲折动人的情节来展示个性、表现主题的写法。
体会特有的柔腻、纤细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川端康成的经历、性格特点、作品特点来点拨小说中所表现的浓浓的爱意,以及川端康成式的淡淡的哀怨。
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分析、探究,重点揣摩人物心理,深刻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母对孩子至真至诚的爱意,激发学生对父母的尊敬、爱戴。
教学重点:学习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中表现的浓浓的爱意,淡淡的哀怨。
教学策略:朗读法和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缆车即将坠地的那一刹那间,一对年轻的父母双双举起双手将儿子高高托起。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后来,年轻歌手韩红把这个孩子收为义子,并为这对父母谱写了一曲赞歌《天亮了》,下面请欣赏(播放flash,学生欣赏)同学们,听着这首深情的歌曲,欣赏这动人的画面,你一定会被画中的父母之爱所震撼。是的,父母之爱是人间最神圣的爱,它如天山雪莲般圣洁;如千年老酒般醇厚;如浩瀚宇宙般宽广。今天,让我们随着川端康成走进一个至亲至爱的故事,用心感受他笔下的父母深情。(板书课题:父母的心)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 走进川端康成。(展示课件)
2. 指导学生积累词语。(展示课件)
3. 速读课文,复述故事。
过渡语:课前已经让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我们找位同学来复述一下这个故事,提示要注意语言的简练,情节的完整。(抽生回答,学生评价)
师生共同形成板书:
开端:财主夫人想收养孩子,父亲很犹豫。
发展:穷人夫妇三次调换孩子。
高潮:最后一次索回女儿。
结局: 一家终于团聚。
(此处的设计既能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 分析人物形象。
过渡语:小说的情节大体就是这样,情节的一步步发展就是为了展示人物形象,下面我们来看看小说中人物。(出示课件)
1.找出课文中对财主夫人和穷人夫妇衣着的描写,体会其作用。
明确:财主夫人是个“风度极佳、引人注目、年纪四十左右的贵夫人”,穷人是个“四十上下的男人,他衣衫褴褛”,一副“寒酸相”,他的孩子虽“聪明可爱,但是身上的衣服却相当破旧”。作者在小说开头,采用素描勾勒财主夫人和穷人一家完全不同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为下文矛盾冲突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2.在文中找出穷父母每次做出决定的理由,体会这些语言描写的本质。
送的理由:对方条件优越。
换的理由:大儿子是我们家的接班人。
二儿子和过世的婆婆一模一样。
要的理由: 女儿太小,舍不得。
明确:穷人夫妇几次三番地找借口换孩子,其本质就是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这种爱是任何优越条件都不能收买的。
3.找出穷人夫妇调换孩子时神态变化的变化,体会其复杂的心理状态。
明确:穷人夫妇调换孩子的神情“十分犹豫、眼含热泪、难割难舍、无精打采、很不好意思、失魂落魄、痛哭失声”,这反映他们极不平静的心路历程,在“优越条件”与“爱子女之心”之间经过尖锐曲折的冲突。
(2) 小结:文章通过运用语言、神态等描写都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的,我们从中看到了父母复杂的心理历程,在“优越条件”与“爱子女之心”之间经过尖锐曲折的冲突,最后“爱子女之心”终于战胜了“优越的条件”父母的个性也越来越明朗,文章的主题也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3) 深入理解父母之爱
课文如果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女之情?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不能,父母总是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的爱子之心。
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有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小结:送与不送都是爱,爱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贫穷父母几次将孩子送走又要回,无一不体现出爱的伟大,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作家赞美爱、歌颂爱,今天在课堂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爱。
(三)品味语言
[学生活动]本文语言细腻、深沉却蕴涵深刻,文中哪句话语最让你感动,有感情地读出来,说一说为什么使你动情?
(抽生读----其他点评-----再次品味)
四.展开想象,续写故事。
小说结尾说“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这似乎是个喜剧性的结尾。但我们不可能忽视他们是穷人的事实,他们已经没有能力抚养四个孩子的事实。团聚之后,日子该怎么过下去呢?请发挥你的想象,把故事继续编下去,故事情节要有合理性,要符合人物的个性。
[学生活动]鼓励大家讲故事,要合情合理,比赛一下,看谁是班级故事大王。
小结: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决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爱无私、真挚、深沉。学完这篇文章后,请与大家分享你身边的爱的故事。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总结反思
这篇文章围绕“送子”一事,一波三折,将父母对子女的至爱之情渲染到了极点赞美了亲子之爱这一人类共有的感情。全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怨。
2.拓展延伸。
出示两则材料《寻狗启事》,《寻人启示》。思考:你觉得文中的儿子仁杰是个怎样的人?那么,在生活中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六.作业
1、制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主题自定,可提上收集的格言、诗歌等。
2. 仿写句子,抒写感受。
父母的心是一缕春风,吹暖了我们的心田;
父母的心是一条溪流,带来了一路的欢歌;
, ;
, ;
结束语: 至爱亲情,感人至深!我们生活在亲人的环抱中,享受着爱的沐浴,那么用我们的真心去面对我们的亲人,用我们的真情去呵护我们所爱的人吧!
板书设计 :
父母的心
要求送孩子时 犹豫不决,要求商量
送走长子时 条件优越,减轻负担
次子换回长子时 难舍长子,想法换回 一波三折,
女儿换回长子时 难舍次子,设法换回 跌宕起伏
要回女儿时 难舍女儿,决意不送
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课在设计的时候,把整篇文章从结构到主题以及语言特色,美好的祝愿融为一体,便于学生把握主脉,透析内容,要求学生在感悟亲情的基础上,表达亲情,传递亲情。在导语设置上创设情境,用青年歌手韩红创作歌曲《天亮了》的动人故事来导入,边讲述边欣赏flash,做到图文并茂,学生的情绪立即被调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上,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课堂的主宰者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品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品味感悟为主导,尽展学生的心声。
在引导学生时,重“情节”,更重“细节”。舒乙先生曾说过“编故事易,编细节难”,我们应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入体味文本的魅力,不管是大的“情节”,还是小的“细节”,只要走进去,那就是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本文开头仅有一些有限的人物衣着和场景的描写,但作者把全部功夫都用在了对话中,学生学习时,从对话的空白中,想象出这对父母的情感震荡,再次品读父母前后四次的对话,读出感情,读出节奏的变化,以读促学,以学助读,学生体悟到文本的内蕴,对人物的心理,性格也有了比较准确的定位,感受父母对孩子伟大的爱心。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对小说结尾的探究上,我启发学生对“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之后,日子该怎么过下去呢?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已有的故事进行再创造,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完这篇文章后,同学们讲述着自己身边的爱的故事,彼此分享着,并用自己的双手制成一张卡片送给自己的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