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浙江省宁波市)

文档属性

名称 香菱学诗(浙江省宁波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2-05 17:04:00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 看看《红楼梦》吧!它有那么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它不能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一部伟大的作品!
——老舍香菱学诗 第49回开头即
评此诗,众人看了
笑道:“ 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
下无难事,只怕有
心人。社里一定请
你了。” 香菱 学诗
一字评“香菱学诗”从“香菱学诗”中看出
香菱是一个 的人
一词说香菱 香菱“ 薄命 ”史
出 身——官宦人家,乳名英莲(应怜)
三 岁——不幸被拐骗
未成年——被卖给薛蟠为妾,唤名香菱(相怜)
薛蟠取媳后——遭受欺凌,改称秋菱(求怜)
你不得不被《红楼梦》不朽的魅力所征服,那是因为他震撼了你的灵魂,他把人世间最美丽的东西撕毁了给你看!香菱为什么学诗叹香菱
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一诗叹香菱 一部《红楼梦》,就是一曲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歌。春恨秋悲皆自惹
花容月貌为谁妍
——曹雪芹精华欲掩料应难
影自娟娟魄自寒
——香菱“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
香菱之笑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
香菱笑道:“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玩罢了。”
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
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
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学诗》学案
文学常识积累:
关于红楼梦、曹雪芹及香菱
1、《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风、袭人、香毛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2、曹雪芹(约1724~1764),名露,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到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曹撷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待到乾隆继位。曹满面春女得赦宥,起用为内务府员外郎,家道稍稍复兴。到雪芹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曹家再次遭三重大打击,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
势败家亡之后,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上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那天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3、《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乏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被柳湘莲暴打,外逃离京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可惜薛蟠回来后又被迫离开大观园,重回原来的生活。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关于其他诗人
查找相关资料,自己积累:
陶渊明 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 王维、杜甫、李白、陆游
泛读文章,整体感知:
掌握下列字词:
起承转合 以词害意 地灵人杰 诲人不倦 两眼鳏鳏 暧暧
挖心搜胆 精血诚聚 穿凿 揣摩 腻烦 怔怔
利用圈点勾画法,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能表现香菱学诗状态的语句。
研读:
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2、根据在文章中划出的能表现香菱学诗状态的语句,融合自己的理解,用一个字来表述香菱是如学诗的:
香菱 学诗
理由(必须来自文中):
3、你对香菱的三首咏月诗怎么评价?
谈谈你认为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根据上面的分析,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用一个词概括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从“香菱学诗”中看出香菱是一个 的人
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纵观香菱的身世,谈谈作者曹雪芹安排香菱到大观园学诗的目的是什么?
塑造香菱这一艺术形象,作者又倾注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用一句话表达你对香菱的感叹:
如:香菱吟月,博得嫦蛾借问,红颜女子韶华早逝。
2、《红楼梦》既是一首女性的悲歌,又是一首女性的赞歌,除了香菱,你还知道哪些红楼梦中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能讲讲她们的故事吗。
质疑:
学了本文,我还想问:
教学衔接
1、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一直是我们引以为骄傲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它几乎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千古绝唱,更是一座思想和艺术的宝库。打开它、探寻它、真正读懂它,我们才能更好欣赏它,才能为它不朽的魅力所征服,所以老舍先生曾这样说:
2、打开
3、今天,我们打开《红楼梦》中第48回,一起去探寻探寻香菱是如何学诗的?
4、看过《红楼梦》,我们会发现在第49回写着这么一段文字:(打开5,请一个学生朗读),问:众人评的是香菱的第几稿诗?众人对香菱学诗后写的诗如何评价?(生回答)那么香菱又是怎样达到有如此的程度?打开书本P166页《香菱学诗》
5、(我觉得这段话不用打出来,而用口述,目的是达到让学生能从字缝中读就可以了)文学批评家葛红兵说过: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来,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真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字缝” 一词书写在黑板上)
?是否留给学生读的时间
6、小说四十九回写众人看了她第三首诗所说的“无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能不能用一
个字来表述香菱是如何学诗的?说说你的理由。
7、针对香菱学诗的情景,老师收集了一段录像,再一次感受香菱学诗的过程。
8、香菱学诗真是如痴如醉,说说你眼中的香菱?(一词说香菱)
9、脂砚斋有一段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我觉得这段话看用幻灯片打出来)香菱的今天与她的身世不可分割的联系。
10、《红楼梦》这部宏篇巨制的悲剧中描写了许许多多苦命的女子,其中最为命苦的就是香菱。香菱真是可怜可悲啊,哀其不幸,叹其可怜啊!(打出叹香菱判词)
11、打开
12、《红楼梦》中悲苦的女子并不仅仅只有香菱啊,(打开12)
13、著名红学家吴世昌用一句诗来概括《红楼梦》:“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曹雪芹是惊人的天才,在他身上,仪态万方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光彩和境界。他是古今罕见的奇妙的“复合构成体”。 这样一个人写出来的小说,无怪乎有人将它比作“百科全书”,比作“万花筒”,比作“天仙宝境”——在此镜中,我中华男女老幼一切众生相,毫芒毕现,巨细无遗。虽然雪芹像是只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实际却让众多的读者品味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之美味。
教学相关资料
红楼梦》这部宏篇巨制的悲剧中描写了许许多多苦命的女子,其中最为命苦的就是香菱。她刚一出场就得到癞头和尚的判词说“有命无运,累及爹娘”?。还真是这样,这两句残忍的判词正是香菱多蹇一生的写照。香菱原名:甄英莲(暗示着香菱的命运:真应怜)
1、?她遇上一个不负责任的家人霍启,在热闹混乱的元宵夜丢下她独自在大街上,自己去上厕所。导致她被拐走。   2、?她遇上一个阴险贪婪的人贩子,不但拐走她,还把她连许两家,结果发生命案,使她嫁给冯公子的美梦成了泡影。   3、?她遇上一个迂腐书生冯渊,因为真心爱她,虽然买了她,却非要等良辰吉日正式迎娶,完全想不到夜长梦多的问题,更不懂“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道理。结果是赔了夫人又丧命。   4、?她遇上一个见死不救的旧识葫芦僧,虽然知道她的不幸,却为了自己讨好应天府贾雨村,反而不肯帮她。只帮贾雨村出坏主意,草草了结此案。   5、?她遇上一个恩将仇报的应天府贾雨村,本来是依靠她父亲的帮助才起家的,现在却为了讨好自己的新恩人贾政,故意放走杀人犯薛蟠,使她落入虎口,误了终身。   6、?她遇上一个没头脑、不懂得怜香惜玉的丈夫薛蟠。得到她却不珍惜,更不懂得欣赏她的诗文才华,只顾自己“淫佚无度”?,为了新欢,牺牲了她这个旧爱。   7、?她遇上一个糊涂刻薄的婆婆薛姨妈。她从来就不曾真正把香菱看作薛蟠的侍妾。虽然刚开始夸她温柔安静,日久天长见她一味地老实傻乎乎,就开始看不上她了。时常抱怨她“不会过日子只会糟蹋东西,不知惜福”?,总嫌她不够俭朴。宝钗对香菱比较尊重,叫她“菱姐姐”?;宝琴送宝钗礼物也要送个一模一样的给她。看来两位小姑倒真把她当嫂子看,可薛姨妈从来都只拿她当丫环。见宝钗缺丫环使唤就让她过去侍候,见夏金桂吵闹就拿她出气,要拉出去卖了。可见在薛姨妈心里,她始终是个买来的没名份丫头,虽然也是经过正式婚礼嫁给薛蟠的,薛姨妈还是不承认她。   8、?她遇上了残忍狠毒的夏金桂主仆,在她们的欺压蹂躏下,香魂返故乡。
可是我们所读到的香菱大都不是这样:   第七回:“只见香菱笑嘻嘻的走来。”   第二十四回:“香菱嘻嘻的笑道.”   第四十八回:“香菱笑道、、、、、、因指着笑道.”   第六十二回:“香菱笑着摇头、、、、、、便点头笑道、、、、、、香菱只顾笑.”   第七十九回:“香菱拍手笑嘻嘻的说道.”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三个步骤:
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
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
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泊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 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
香菱的第三首诗是这样的: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
奇别致。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
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香菱的成功,
一方面说明了她自己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小说四十九回写众
人看了她第三首诗所说的"无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一、香菱为什么要学诗? 从表面上看,是因为香菱不甘寂寞。但从香菱的潜意识看,她要还自己的书香女儿真面目。这种潜意识又和她的本质需求一致:她要过上等人即贵族阶级的精神生活,在物质上满足之后,追求身心愉快,是理所当然的。学会了写诗,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参与海棠诗社的活动,跟宝钗、黛玉以及三春姐妹们平起平坐了。这也应了上述脂砚斋的有关评论。 二、小说为什么要津津乐道地描写香菱学诗? 首先是为了完美香菱的思想性格。香菱出身“乡宦”之家,天生丽质,被拐走后,也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在绵延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文学是属于统治阶级的。而诗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爱诗者才能进入精英一族。我国有“不学诗,无以言”的古训。诗歌是使人温文尔雅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学诗本身是让人文质彬彬的过程。所以锦心绣口、兰质慧性的香菱不应该不会写诗,纵是原先不会写诗,也就不能不学写诗。诗歌使人更真、更善、更美。凭香菱这样的人品,凭曹雪芹对她的同情态度,不能让她不会写诗。 其次是丰富黛玉的人物形象。黛玉多愁善感,天生是一个诗人,从曹雪芹为她拟的诸多诗篇看,她不亏为大观园中一等一的诗人。但在林黛玉跟宝玉、宝钗等的交往中,她给人爱猜疑、爱哭闹的印象太深,小说要展示她体贴人、关心人、同情人、乐于助人的一面。所以让香菱刚搬到宝钗屋里,就提出要跟宝钗学诗。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学诗非本分”的宝钗,不很赞成。香菱不得已求教于黛玉。再说,此时已发生了宝玉“诉肺腑”的情节,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不再猜疑,情绪比较稳定,所以有兴致有耐心把自己写诗体会讲给香菱听。作者通过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情节,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黛玉除了孤高自许外,还有热情开朗,诲人不倦的一面。 从以上两点还可以看出曹雪芹的美学观念:文学,特别是诗歌,是上等人中佼佼者的专利品。香菱虽是薛蟠之妾,但她原本的血统高贵,用脂砚斋的话来说,是有“根基”。在小说中,再可爱的人物如宝玉的丫鬟晴雯、贾母的丫鬟鸳鸯、贾琏的通房丫头平儿诸人,是不会也不敢去学诗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刁钻猾黠而又两面三刀的王熙凤也生就了与诗无缘。 三、香菱怎样学诗? 第一步,自己喜欢。在搬进大观园之前,有空就偷偷看两首。 第二步,求得老师。细细品读名家名作。王维杜甫李太白,熟读唐诗三百首。 第三步,读写结合。在老师指导下,勇于写作,不怕失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工夫不负有心人,坚信梦笔能生花。 四、香菱学诗有什么经验教训? 先看香菱应林老师黛玉之命而作的第一首“吟月七律”: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这首诗黛玉的评价是:“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林老师为了爱护学生的积极性,批评得很有限。这8句诗,实在写得幼稚,思路狭窄,只靠堆砌词藻来成篇。除了颔联“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稍微变了一下角度,其余三联说来说去说那月,写法拘谨,内容单薄,缺乏思想感情,一点儿也谈不上“立意”。诗歌的最大功能是“抒情”。诗歌跟一般文艺作品一样,首先要讲究立意。这8句诗没有“立意”,反而似一个挨了打的学生哭哭啼啼勉强写出来的,这怎能成功?咏物诗成功的关键是好的立意。像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立意高远,寄寓了多么强烈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多么坚贞的正直人格! 再来看听了黛玉指点后香菱写的第二首: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这首香菱自以为“妙绝”的吟月诗,尽管有了进步,但仍旧不尽如人意。宝钗指出有点“偏题”,从头至尾只是写“月色”。“偏题”确实是习作者常常遇到的苦恼。其实,除了偏题之外,根本问题仍是缺乏“立意”。没有了“立意”,真情实感就无从谈起。香菱一味地雕琢词句,只注重了“映窗寒”“护玉盘”“梅花”“柳带”“残粉”“轻霜”“西楼”等物象,过分强调“技巧”,违背了黛玉“不以词害意”,“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的教诲,只描写了几个干巴巴的物象,没有在这些物象中倾注感情,使之成为“意象”,舍本求末,当然不可能成功。 “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败不气馁,经过两次挫折之后,终于写出了成功的第三首: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一首,黛玉和众人都说“新巧有意趣”。这首之所以成功,首先是一改前两首“没有立意”的毛病,因而在咏月之中倾注了真情。全诗很好地运用了借物抒怀的手法,通过对月亮的吟诵,表达自己不甘寂寞,欲有所作为的情思。诗歌贵在立意。有了精到的立意,再加上艺术手段,还愁写不出好诗?香菱这首成功之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首联“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寄寓了香菱自己的身世,她的出身,本是天地精华的凝结,“欲掩料应难”包含了她被拐子拐卖,历尽劫难,终于“投”到了荣华富贵之家,这是大不幸中的“一幸”。同时也含蓄地点出自己的才华终难埋没,终究能写出好诗的自信心。“影自娟娟魄自寒”,暗示了落在了呆霸王薛蟠之手,这又是“一幸”中的不幸。颔联“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承上而下,表面写月光凄清,其实写出了自己的处境“凄寒”,抒发了一种淡淡的幽怨。“砧敲”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描写思妇月下捣衣的意境,暗示了香菱对丈夫的思念。“鸡唱五更残”,也是常见的描写想念远行的丈夫的情景。这一联写得十分贴切。颈联“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绿蓑”暗示在外的夫君,“绿蓑江上秋闻笛”,谁人不起故园情!与“绿蓑”对称的“红袖”则可以视为香菱自指。“楼头夜倚栏”,表达了对外出的丈夫的关切和思念。这一联包含了深广的思想内容,诗的境界非常开阔。尾联“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巧用“寂寞嫦娥”的典故,结合丈夫经商去之后,自己的寡居生涯,写出了切心之叹。尽管丈夫是个憨大,但作为一个弱女子,难逃“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命运,香菱把薛蟠看作终身的依靠,她对丈夫还是十分热爱的。全诗表面写月,其实深寓作诗人的身世和情感,月人合一,物情交融,成为咏物诗的佳作。 课文从小说中节选的这段奇文,实质上是作者曹雪芹诗歌创作理论和创作经验的故事化,借林黛玉对香菱的讲授以及香菱循序渐进的学诗过程,表达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仔细阅读课文,不但能使我们“不会吟诗也会吟”,对我们学好语文也有很多教益。比如,生活的范围等于语文学习的范围,要做学习语文的有心人,要增强学习的兴趣,要拜能者为师,勤学好问,虚心求教,勇于实践,不怕失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