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资治通鉴 》?中国古代史学巨著。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司马光砸缸司马光学识渊博,尤精于史。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退居西京洛阳。历任闲职,专志修史。历时十九年完成了《资治通鉴 》。朗读课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 )掌事( ),不可不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思考讨论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语重心长,谆谆告诫,孙权谓……曰:对……说掌管国家大事当权、当道蒙辞( )以军中多务。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理由推辞。推托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 ) !但( )当涉猎( ),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 )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 )始就学。 (译文)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浏览一些书籍,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多,谁比得上我?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通“耶”,“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只是粗略地阅读谁比得上于是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难道今义:学位的最高级讨论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反问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恼怒的意味。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及( )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
( )吴下阿蒙!到了鲁肃到寻阳的时候,跟吕蒙议论天下事,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吴下阿蒙了呀!”到了……的时候不再是(4)思考: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课文是怎么表现这一点的?“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讨论(6)“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吕蒙说:“士人离别几天,就应当以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鲁肃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gēng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认清事物??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 相当于“啊”,表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思考讨论(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通读全文,归纳三人的特点孙权:善劝,对部下关心、期望,不失人主身份。
吕蒙:知错能改,坦诚豪爽。
鲁肃:文人雅士,豪爽不失风度。“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王通过学习,已经掌握了两门外语,可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成语学习与运用:“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写作特点
文章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读完文章,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 伏尔泰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 刘向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 莎士比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 ——高尔基
作业:学做“孙权”有同学沉湎于游戏、打篮球
有同学上课爱插嘴、好动
有同学上课不敢发言,总担心别人取笑她
有同学沉湎于交友、写信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