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新材料作文的盖头来
——2008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与训练
授课人:莆田十中 陈伟海
时间:2007年12月27日 地点:高三(1)
性质:区级示范课
对象:秀屿区教师进修学校、全区高中校部分高三语文教师代表、本校部分教师
导语: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喜欢作文吗?害怕作文吗?呵呵,看来作文真的是大家语文学习中的老大难,150分占70分,半壁江山,配当老大,70分能得到55分的,寥寥无几,可谓难。但还有这样解释“老大难”的: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来就不难!这节课呢,我就姑且扮演一回咱班作文的“老大”角色。如何?
06年高考第一次出现新材料作文,07年接着出现,而且增至5篇,它与标题作文、话题作文构成近两年高考作文的主流题型。我省自独立命题以来,这种题型尚未出现过,随着08高考的临近,新材料作文再次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掀起新材料作文的盖头来,一起走进新材料作文。
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何谓“新材料作文”?
虽然之前我们已经上过一节新材料作文的指导课,但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我还是可以感觉出来大家对新材料作文的认知还有空(\)白地带和模糊误区。
一、新材料作文特点
何谓“新材料作文”,至今还没一个统一的定义,“新”主要是区别于90年代的材料作文,但它有明显的特点:紧跟着材料往往有这么一段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定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DE)抄袭。
如果我们再将它与这些年流行的话题作文相比,就更容易看出它的特点。
(1)新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有两大相同和两大不同。
相同点:①都提供给考生材料;这个材料可以是寓言、故事、漫画等,②都给考生较大的自由度,具体说,就是“三自”: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定题目。
不同点:①审题难度不同。话题作文给考生提供一个话题,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比如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01年的“诚信”,02年的“心灵的选择”,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06年福建的3话题任选作文,06年广东的“雕刻心中的天使”,07年广东的“传递”等等,很明显,话题作文让考生构思作文立即有了个立脚点,审题难度降低。
而新材料作文没有提供范围和立脚点,如06年全国题,要求考生自己去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难度显然增大。
②立意与材料的关系不同。话题作文的立意与所给的材料关系不够紧密,可以用其中的一部分材料,甚至不用,如06年广东题,所附材料只提供一个雕刻家的例子,作文中可用可不用这个例子。而新材料作文的立意则不同,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它必须把材料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也就是要扣紧材料,只不过考生们各自选取的角度不尽相同。
总之,新材料作文较话题作文,审题的难度增大,对材料研读的要求大大提高。
虽然这样,大家也不要过于担忧,那么,我们该怎样把握做新材料作文呢?
(2)我认为关键要读懂要求中的两句话:
(一)第一句:全面理解材料:
不仅要理解,还要全面,那如何做到呢?我们可通过分析以下三个小问题做到全面理解1、材料可分几个部分?
一般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故事、寓言或漫画等,第二部分是评论。
2、材料中有几个角色(或几个方面)?他们的言行(或这几个方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取向?
3、材料的主题是什么?
以上3个问题弄清了,第一步的任务就完成了。
比如06年全国题,材料中共有四个角色:①老鹰:熟练地成功地抓住了小羊。②乌鸦:自不量力必然失败,而且学老鹰学得不对(老鹰是“俯冲”,乌鸦是“哇哇地从树上猛冲”)。 ③牧羊人:认为乌鸦自不量力很可笑。④孩子:认为乌鸦另有可爱的一面(敢于尝试)。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大致确定它的主题是:通过乌鸦自不量力地模仿老鹰抓小羊的故事和牧羊人及其孩子的评论,说明:人贵有自知之明,庄子曾经有言:人类最大的智慧就是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人要量力而行,不过也要有敢于尝试的精神。
(二)第二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叫“侧面”?什么叫“角度”?
“侧面”就是“旁边的一面”一个正方体有六个面,都可以分别认作是侧面,同理,一个事物、一篇文章的内容形式也表现为多个侧面。如大家所熟悉的故事《东郭先生》,有揭露狼的凶残本性的一面,有批评东郭先生糊涂受骗的一面,也有赞扬农民聪明机智的一面。又如06年全国高考卷作文题,有肯定老鹰的一面,有批评乌鸦自不量力的一面,有表现牧羊人看问题抓住实质的一面,有表现孩子看问题全面的一面等等。只要把材料的内容全面理解了,这个问题就不难了。
选定了一个侧面,再就是选择角度。就是要选择一个适当的角度去看这个侧面, “角度”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对同一个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发现。正所谓“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是拿06年全国题为例,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①从老鹰的角度看:有力量有技巧就能成功。
②从乌鸦的角度看:自不量力或未学到别人本领的实质必然失败。
③从比较老鹰与乌鸦的角度看:有力量有技巧就能成功,反之必然失败;东施效颦是不能成功的。
④从牧羊人的角度看:忘乎所以、自不量力是非常可笑的。
⑤从孩子的角度看:尽管乌鸦自不量力,但还有敢于尝试的可爱一面。
⑥从比较牧羊人和孩子的角度看:看问题还是全面一点好。
这样一分析,你的构思立意就有了明确的范围了,你尽可以从中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写了。
肯定有人会问,这么多侧面和角度有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哪个侧面哪个角度最好?其实都一样,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关键在于不论从哪个角度写,都要扣住原材料的主题。
为了加深印象,下面我们再来以07年春季上海高考题为例。
这也是新材料作文,只不过它选择的材料不一般,像首散文诗。
请大家按照刚才说讲的两个步骤,对这则材料做一简单分析:
材料第一部分是三个排比句,描述了人生旅途中的三种情况。第二部分是概述,说因为岁月流逝,对过去的这三种情况有了新的感悟。由此推导出的主题是:岁月使人的思想感情丰富成熟了。
根据这个主题,我们一般可以把材料中的三种情况当作三个侧面,即“地方”,“事情”,“朋友”。如写农村老家,儿时去过几次,不感觉到什么留恋,但读到高中,喧嚣的城镇生活使自己感悟到了它的清新、和谐、纯朴。又如写自己曾几次迷恋上网与父母争吵,长大了才体悟到父母的苦心和自己的荒谬。又如与朋友几次交往,之后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友情。
二、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原则
总之,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要遵循“三性”原则。
1.整体性原则: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比如06年全国题:有位同学断章取义,写成“要保护动物”的文章,虽然写得很好,但仍被判为25分。比如12月月考“贝利的下一个”,部分同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选取“谦虚”行文,打了个擦边球,偏了,分数自然不会高。
2.多向性原则: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动笔前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
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
三、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基于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审题立意就显得尤其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起器”,下面我就带领大家一同破解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这样吧我们来个分工,你们从我提供的9则材料中来找寻破解的方法,要求用一句话表述你从材料中提炼的观点,然后再用两三句话简要阐释下你的观点;我呢,来画龙点睛,归纳概括你们的方法。如何?
(典型引路)(过程分析)(方法点拨)
好了,哪位同学先来小试牛刀,好,你选择哪则材料?你提炼出来的主题是?那你是用哪种方法提炼的?
大家说,他破解得如何?
我同意大家的观点,没想到他这一招已经给我们来了个“高度概括”,很好!但我还要稍做补充(订正)
还有吗?
哪位同学也来一同与我们分享你的思想,
哪位同学再来展示自己的见解,
因时间关系,希望还没来得及发言的同学将自己的精彩见解写在试卷上,到时我们再一同赏析。
方法1:横向立意法:寻找材料中的对象及相应内容,从中分析出主旨,确定立意。
对象 内容 立意
乌鸦 乌鸦学老鹰抓小羊→羡慕→被牧羊人抓住 知人难,知己更难
正确认识自己
牧羊人 “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 要确定好人生的位置
人贵有自知之明
小孩 “它也很可爱啊!” 要大胆地尝试,勇敢地追求。
方法2:由果析因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主观)或外在(客观)的原因。因此,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材料常常都是一些现象,是事件发展的结果。如果我们从这个结果出发,去探究原因,往往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材料1、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当然,也可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分析原因立意。为什么小孩觉得乌鸦也很可爱呢?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从此处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
中心事件 结果 原因
乌鸦学老鹰抓小羊 被牧羊人抓住 机械地模仿、照搬,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立意:1、正确认识自己(或:人要有自知之明)
2、要考虑自身的条件,确定好人生的位置 。
材料4:2007年7月成都一位年近80岁的国内某高校教授林大爷不惜重金,以10万元的天价为与之相依为命3个月的爱犬举办葬礼。
姑且不去探讨天价葬狗值不值,是炒作还是真情流露?来思索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学会关注材料本身,从材料当中找寻现象发生的蛛丝马迹:林大爷是一个人吗,林大爷寂寞吗?我说他不寂寞,因为林大爷的背后还站着一群人,我们称之为“空巢老人”。林大爷孤独吗?他确实很孤独,正因为孤独、爱心、怜悯、平等和和谐相处的想法所以收留了流浪狗;又因为真情流露和了却心愿所以出高价安葬爱犬。正所谓“人狗情未了”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立意:
关注“空巢老人”,社会和谐从关怀做起,有一种冷漠叫孤独,是谁扼杀了怜悯?今天,你孤独吗?
材料5、《于丹打败李宇春入选中国最美女人惹争议》
分析:探究玉米为什么会落选?什么是美?外在美是美,内涵美更是美。外在美如一朵娇媚的鲜花,很快就会凋零,内涵美如一杯清醇的美酒,越久越浓香。于丹,以其高雅的气质、独特的风采和十足的魅力,向世人彰显出一种深厚的文化美、内涵美,要不,为何不仅我国,就连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在掀起一股“于丹热”“论语热”呢?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立意:
我们需要怎样的美?真正的美丽在于底蕴,(借用苏轼的名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有学问有修养就会自然而然的由内而外的散发出一种非凡的气度,无论是他看起来多么的穷困潦倒,都无法掩盖这种纯正夺目的光彩。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出现过一些才华卓越的女性,它们并不是以自己的美貌耀人,而是凭自己的才华名世。汉末的蔡文姬,晋代的谢道蕴,唐代的薛涛,宋代的李清照……它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证明了女性不单单为自身的自然价值而存在。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人,最不怕时间的流逝,反之,时间的沉淀,只能让她们的才华更加出众)
方法三:找关键词(句)法:从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入手立意。
关键词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关键句,一般是些评论性的总结观点的句子,多在材料的末尾。比如:
材料1:06年全国题: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可立意为:人贵有自知之明。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可立意为:人要有敢于模仿尝试的勇气
材料2:07年春季上海高考题:未曾有过的那份感悟,岁月把它轻轻送来。
不管是关键词还是关键句,往往会在材料中重复出现。比如:
材料3:《贝利的下一个》:
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
方法四:辨明关系法:从辨明材料各对象间关系入手立意。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阅读材料时,如果善于分析材料中事物间的关系,便可找到立意的依据。事物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取舍关系(如自强与自卑)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继承是创新的前提)。我列举一些对象,请大家来判断它们的关系。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材料6:《引狼逐鹿》: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材料7:再看一则材料《铁链现象》:材料中的1个环扣和其他99个环扣之间,也是依存关系。据此,我们可立意为:小小的过错或疏忽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之堤(DI),溃于蚁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此立意即可。
方法五:分清褒贬法:从把握材料的情感倾向处立意。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褒贬的情感倾向,此时,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材料一:《断臂的维纳斯》: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就明显偏离题意。
材料二:《丁俊晖不妨先学做绅士》
分析:作为职业运动员,尤其是最具绅士风度的台球项目的运动员,丁俊晖应该更深刻地理解“绅士运动”最本质的内涵,才有可能有朝一日成为真正的球王。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立意:(借用07上海高考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宽容与溺爱,职业素养,风度,规则等等。
当然也可以探究小丁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他曾经说过一句:读书有啥用!从中我们就不难得知他的行为了!
总之,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上面的五种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
四、课外练笔
反思:
一、12月19日,接到黄老师要我开课的通知,我犹豫了一下接答应了,心想好久没有开课了,自己的教学可能存在诸多自己不易发觉的缺点,想通过开课,让各位同仁来指点提升,接下来的几天,我又有些困惑:好像什么都可以上,又好像什么都不适合。就在上周天我终于定下上关于“新材料作文”方面的。
二、开课之前,大约在11月初,我曾经在这个班级上过一节“新材料作文的指导课”,重新设计这节课,目的有三个:一是完整学生关于“新材料作文”写作上的认知,二是教给学生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审题立意上有规可循,三是既减少学生审题立意的时间,又提高他们审题立意的准确度,做到既快又准。
三、我最喜欢听作文课,上作文课,可是又最害怕听作文课,上作文课,因为可以发挥我的所长,可老觉得我的所长对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帮助不大,所以我时常困惑,也想借今天这个机会,请教在座的诸位多加指点!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