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贤中学2008年下期七年级(上)期中检测题
语 文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1分)
1、请用正楷将下面一句话正确、端正、整洁地抄在方格内,标点要占格。(2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2分)
A.悬念(xuán) 工尺(chě) 和蔼(ǒi) 苦心孤诣(zhì)
B. 无垠(yín) 毛坯(pī) 揶揄(yé) 乳臭未干(xiù)
C. 撰文(zhàn) 嘈杂(cáo) 瑟缩(sè) 销声匿迹(lì)
D. 朦胧(móng) 戏谑(xuè) 唱和(hé) 不辍劳作(chuò)
3、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完成后面的习题。(5分)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锁的《封神榜》,看了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 )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扑浅显的篇章,( )只有几百上千字,( )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1)这段话中有三个字书写有误,请找出来并改正。(3分)
( )改( ) ( )改( ) ( )改( )
(2)上面一段话中三个括号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2分)
A.无论 即使 也 B.但是 哪怕 也
C.可是 尽管 都 D.哪怕 但是 也
4、仿照例句的写法,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2分)
例句: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仿句:如果我是 ,我将 ;
如果我是 ,我将 。
5、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学而不厌(厌倦) 言简意赅(完备) 太丘舍去(离开)
B.是以谓之“文”(因为) 伤仲永(哀伤) 含辛茹苦(吃) 五津(渡口)
C. 默而识之(暗暗) 宾客其父(客人) 长精神(振作) 怨天尤人(责怪)
D. 择善而从(采纳,听从) 不耻下问(认为可耻) 傍地走(跑) 猝不及防(突然)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B.经过大家努力,我们顺利完成了制作班级网页的工作。
C.为了搞好工作,我们要虚心接受,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D.专家告诫:观看日食时要有防护措施,不能用眼睛直接观看,以免不要灼伤眼睛。
7、“1,2,3,5,8,13,21,34,55,89,144……”这是数学中有趣的斐波那契级数。此级数的最大特征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
答:
8、默写填空(6分)
①海内存知己, 。
②《木兰诗》中从侧面写出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 , 。
③《论语》一文中与成语“择善而从”表示意思一致的原句是 , 。
④《夜雨寄北》中虚写的诗句是 , 。
⑤常言说得好“男儿有泪不轻弹”,也有诗曰“男儿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能表达类似意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本期我们学习了“互文”修辞方法,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4分)
(一)认真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完成后面的各题。(8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9、这首诗从形式上看是一首 ,(绝句、律诗、词、曲),作者是 代著名诗人 ,
字梦得,洛阳人。这首诗选自《 》。(2分)
10、诗歌赏析:
(1)第一联作者通过“ ”和“ ”这些富有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表达出自己 之情。(2分)
(2)诗的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11、下面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律诗共有四联,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都要求对仗,一般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
B.这首诗是酬谢诗中的优秀之作,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诗的前两联情调伤感低沉,颈联突然振起,情调变得振奋昂扬。
C.诗中颈联部分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可以看出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使诗人消沉颓唐,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让人感到惆怅。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二)认真阅读《小巷深处》的选段,然后完成后面各题。(11分)
自我有记忆开始,家就是一张笨重的积满油腻的木桌,一碗拌着焦黄猪油渣的酱油饭,一杯用过期折价的奶粉冲调成的牛奶和一只好大好大的冰棍箱。让很多人费解的是在这四壁空空的家里,我居然也能顺顺利利地长大,顺顺利利地代替了母亲常年用的那根光润的竹棒。小巷里人们不再听见那日日重复的青石板上有节奏的叩击声了。人们常年见到的就是我——一个丑女孩,每天搀着一个盲姨娘从小巷深处缓缓地走到巷口。
开始的时候,我很满足于自己那由肮脏的板壁、熏黑的碳炉、简单的饭菜构成的生活,我总是极自豪地倚在极为疼爱我的母亲身边,总是极自由地吃那令小朋友眼馋的永远吃不完的冰棍……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感觉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时刻提醒着我: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我开始沉默,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我开始厌恶我的家。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棍的那条路经过。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之外,我几乎整天泡在教室里,只是为了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待些时间。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寞。
时问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了。
临行前,我穿上了母亲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我终于下了决心,转向母亲,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什么 ”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您……”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我有些哽咽,但我什么也没有说。
……
母亲果然遵守诺言。每月由一位早年已住进城里却经常回乡的老婆婆帮我捎来一些营养品及生活费。坐落在小巷深处的那个家似乎与我完全隔绝了。我开始淡忘了家门前圆润光洁的石凳,那门上锈迹斑驳的门锁,甚至淡忘了黄昏后母亲倚在门旁殷殷的招呼声。这样的日子平和而又迅速地溜过 去,一直到我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
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
当老婆婆将一包鸡蛋和五十元钱塞给我时,我床对面的一位室友发话了:“莉,你妈对你多好,毕业聚会把她请来,你优秀的成绩定会让她感到光彩!”
“哦! ……这?”我迟疑了瞬间,“我妈太忙了。她……抽不出空。你瞧,连带东西都一直别人帮忙,哪有时间呢?”那刻,我惊异于自己说假话如同说真话一样。
送老婆婆出门时,我感激地对她说:“您这三年来为我操了心,让您受累了。”
“你……”她看来有些激动,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考得真的很好 ”
我点了点头。
“造孽!”她竟长叹一口气,“你……你妈怎么那么死心眼!”
“怎么回事 ”我突然有点紧张。
她不再说话,拉起我的手直冲出校门,然后拐到一个偏僻的巷子里。
……
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
12.从原文中选出三个能够体现“我”对小巷深处的家、对盲母的感情变化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方框中,与“悔悟”合在一起,组成对于选文内容的精炼概括。(3分)
13.从第5自然段中(省略掉的段落忽略不计)两个加点的“终于”,可以读出“我”当时怎样的心态 (2分)
答:
14.文中加横线的语句与上文中的哪句话相照应并形成对比 请在原文中用“ ”标志出来。加横线句中加点的“并已磨得又光又亮”可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答:
15.画“ ”的句子很值得关注,从全文看,那刻,“我”说假话如同说真话一样因是什么 请用原文中词语简要回答(答案不超过4个字)。(1分)
答:
16.本文写作特色之一是寓情于物,请仿照选文例句的写法,运用形象思维,选择具体有代表性的事物并加上恰当的修饰语,写一段话,写出在你心中对家的印象或理解。(2分)
例句:家就是一张笨重的积满油腻的木桌,一碗拌着焦黄猪油渣的酱油饭,一杯用过期折价的奶粉冲调成的牛奶和一只好大好大的冰棍箱。
(三)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13分)
亲情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有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九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潮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地说:“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冷了再说。”老王还在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说完就搁下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打来的,声音有点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到寒潮,你加了衣服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的,从他七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母亲回答道:“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旬的老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
17、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文中的主要人物。(2分)
时间: 。 地点: 。 主要人物: 。
事件的起因: 。
18、用文中词语填空。(3分)
(1)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为他们说话时的 。
(2)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_________;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
19、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理?(2分)
答:
21、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用什么写法来表现的?(2分)
答:
22、读了上文,你受到什么教育?(2分)
答:
(四)阅读下面文言选段,仔细课后习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个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2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俱乘船避难( )②幸尚宽( )③何为不可( )④遂携拯如初( )
24、选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2分)
A.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B.下车引之 C.于舅家见之 D.余闻之也久
25、翻译句子。(4分)
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译: 。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译: 。
26、你从本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答: 。
27、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的文化长河中有很多关于诚信的故事和格言、俗语等,请各举出一例。(2分)(温馨提示:故事只写出故事名称)
故事: 格言、俗语: 。
三、作文(35分)
28、弹指间,中学生活的半个学期又转瞬而去了。作为多梦季节的青春少年,我们的心灵深处会不断地萌发出许多的“渴望”,如渴望优异的学业成绩,渴望和谐的家庭环境,渴望得到父母老师的爱与理解,渴望真挚的友谊,渴望……等等。
请以“渴望 ”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
(1)先把将题目补充完整。在选择添加的补充内容时,应考虑从自身的角度去选择自己最熟悉的题材和内容。
(2)选取两三个生活片断,围绕一条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主题。
(3)多注意运用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4)有适当的议论或抒情,写出真情实感。
通贤中学2008年下期七年级(上)期中检测题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2、略 3、锁改琐 扑改朴 己改已 4、示例:如果我是春雨,我将荡涤所有的尘埃;如果我是火焰,我将温暖所有的寒冷。(修辞手法仿写正确,格式基本一致即可)
5、略6、B 7、相邻的三个数,第三个数是前面两个数相加之和。(满足二个条件意思表达准确即可)8、略
二、阅读
(一)9、略 10、(1)“凄凉地”“弃置身” 对被贬的愤懑不平 (2)引用典故,流露出诗人因被贬时间之长,人事全非而产生的怅惘的心情。11、C
(二)12、第一空格:满足或自豪 第二空格:厌恶或沉默或回避 第三空格:淡忘或摆脱 (3分) 13.急于摆脱(贫穷)家庭的阴影 或 急于摆脱盲母带来的自卑感,或渴望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在期盼已久之后,得以离开盲母和贫困家庭的兴奋和喜悦。意思对即可。(2分) 14.照应并对比:包含“顺顺利利地代替了母亲常年用的那根光润的竹棒”即可,加上 “小巷里人们不再听见那日日重复的青石板上有节奏的叩击声了”也可(1分);不可删去, 因为它表明“我”不再陪伴、帮助盲母已有好长时间了(或突出了“我”疏远盲母的时间之长,意思对即可)(2分) 15.虚荣(或虚荣、无知)(2分)(仅答“无知”不得分) 16.排比句式、具体事物、恰当修饰语各1分
(三)17、时间:寒潮初袭的清晨 地点:北京,老王家中 主要人物:老王 事件的起因:昨晚的天气预报寒潮快到武汉了
18、(1)絮絮叨叨 (2)漫不经心,不耐烦 (3)赶紧截住。
19、竟没有想到故乡已经下雪了;寒潮初袭时,竟对七旬老母少有牵挂(或者能答出“只想到儿子,却没想到母亲”意思的也得分。)
20、点拨:只要有“困惑”和“内疚”的意思就得分。
含义:父母对儿女,儿女对父母的感情应是人间最温暖的,生活中往往是父母对儿女牵肠挂肚,而儿女对父母少有牵挂。心理:表现了老王的困惑、内疚、有所醒悟。
21、对比的写法(“比较”或“比照”也可)。
22、.略 要点:领会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爱;以实际行动发扬敬老爱幼的传统。
(四)23、略 24、A 25、略 26、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要轻诺寡信。
27、故事:立木示信 曾子杀猪 格言、俗语: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选取两三个生活片断,围绕一条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主题。
(2)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3)有适当的议论或抒情,写出真情实感。
(4)不得抄袭。
悔悟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线……………………………………封………………………………密……………………………………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线……………………………………封………………………………密……………………………………
PAGE
通贤中学2008年下期七年级(上)半期检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