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系列课件 文言文阅读五[整理四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系列课件 文言文阅读五[整理四课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2-08 22:12:00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第5章 第1课时
文言文初级阅读要点、考点聚焦
课前热身
典型例题解析
课时训练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要点、考点聚焦 文言文初级阅读训练重在文言朗读的基本规范、
常用文言词语的基本词义、文章情感的把握等,为
中考做一些文言相关知识的积累,为中考文言知识
的前后勾联作必要的准备。初级阅读能级达标表现
为熟练解读1—2册文言文。阅读《论语·2六则·3》,回答下列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⑤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课前热身典型例题热身题目1.给下列蓝色词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①不亦说乎 ( )
②人不知而不愠( )
③学而不思则罔( )
④思而不学则殆( )
⑤默而识之 ( )
2.指出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
①学而时习之 ( )
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③默而识之 ( ) 课前热身yuè 同“悦”,愉快 zhì 记 yùn 恼怒 wǎng 迷惑而无所得 dài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代所学知识 代孔文子 代学习所得 返回题干3.“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或三个以上与“华而不实”中的“而”意思相同的语句。
答:

4.翻译下列语句。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课前热身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是可以做老师的。 返回题干4.翻译下列语句。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下列语句中表示学习方法的有 ( )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学而不思则罔 D.思而不学则殆
E.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F.择其善者而从之 课前热身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当我的老师。 AB 返回题干例1、阅读《扁鹊见蔡桓公》,回答下列问题。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
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
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
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
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
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
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
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典型例题解析l.解释下列句中的蓝色词。
①不治将恐深 ( )
②寡人无疾 ( )
③不治将益深 ( )
④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
⑤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
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 ( )典型例题解析厉害 古代君王对自己的谦称 更 转身就跑 问 寻找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同 ,意思是 。
②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同 ,意思是 。
③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同 ,意思是 。典型例题解析“还” “旋” 回转 “汤” “烫” 用热水焐 “齐” “剂” 药剂 4.把课文用“||”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第一层:
②第二层:
③第三层: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典型例题解析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到桓侯转身就跑。 桓公不听扁鹊的忠告。
(开头至“桓侯又不说”) 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
(“居十日”至“臣是以无请也”) 桓公病死。(“居五日”至结尾) 5.桓侯病重致死的真正原因是(成语),这个故事告诫人们。
6.学了这则故事,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 典型例题解析讳疾忌医;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例2、阅读《桃花源记》片断,回答下列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含义。
妻子 绝境
无论 交通典型例题解析妻子、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要说,更不必说 交错相通 2.请你根据文言文断句常识,在原文停顿的地方,用“/”断句(注意:本题不要求加上标点符号)。
3.给“便要还家”中的“要”注音并释义。

要典型例题解析人/惊/来/之/家/食/人/讯/乱/境/焉/隔
/世/汉/晋/闻/惋/家/食/日/去/云/也。 yāo邀请4.翻译“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
5.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说了些什么?你认为桃花源人
为什么叹惋? 典型例题解析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见到的事,(他们
听罢)都感到惋惜。 渔人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
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6.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答:
7.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
代,他为什么在这里却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
对的美好境界?典型例题解析①躲避战乱②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没有剥削,人们生活自由快乐,所以不再出去。 ①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②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加强诵读训练,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短文;要
识记一定数量的基本词汇;理解文章内容要做到文
不离句、句不离词;要就文章内容本身作客观评价。方法小结:(一)阅读《两小儿辩日》,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课时训练1.给蓝色的字注音。
①沧沧凉凉( ) ②探汤( )
③汝 ( )
2.解释蓝色的词语。
①日中如盘盂
②沧沧凉凉cāng tāng 课时训练3.翻译句子。
①孔子东游
②日中如探汤
③孰为汝多知乎
4.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rǔ 一种盛液体的器皿 清凉 孔子向东游历。 (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阅读《乐羊子妻》,回答下列问题。
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②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大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课时训练 课时训练1.解释文中的下列词语。
①还 ②与
③引 ④趋
⑤亡
2.翻译。
①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②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回家给予引快步走通“无”,不知道的(东西)长久出外,怀有思念之情,没有什么意外的事。 羊子被她的话所感动,又回去修完自己的学业。 课时训练3.第①段,乐羊子妻批评丈夫的 错误。为了说服丈夫,她引用了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是。
4.第②段,乐羊子妻批评丈夫什么错误?她是如何说服丈夫的?
答:
5.乐羊子妻所说的道理,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示?行路拾遗不饮盗泉之水 不食嗟来之食 批评丈夫中途废学的错误。先以“断织”作比,
再引出喻理,生动而深刻。 本课时结束
下节课见!课件18张PPT。第5章 第2课时
文言文中级阅读要点、考点聚焦
课前热身
典型例题解析
课时训练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要点、考点聚焦 文言文中级阅读要求在强化常规字词训练的基础
上,进行必要的重点词句揣摩,文意的解读,并适当
进行人文知识的熏陶。
中级阅读能级达标表现为能规范客观解读3—4册
文言文。 阅读《周处》,回答下列问题。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课前热身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字词。
又: 剧: 或:
竟: 蹉跎:
2.翻译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
译文: 课前热身另外 虚度时光,这里是过时的意思。 厉害有人最后、最终 古人重视“早晨懂得了道理,晚上死去也值得”这种
精神,何况你的前途还有希望。而且人只怕不立志,
若有志向哪里怕美名不传扬呢? 3.周处年少时被百姓认为是祸害,是因为他
;后来他终为忠臣孝子,是因为他

4.这篇小短文写周处的故事,讲明了 的
道理。
课前热身“凶强侠气”人患志之不立改过自新 例1、阅读《五柳先生传》片断,回答下列问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字词。
许: 意:
造: 典型例题解析处所书中的意旨往、到2.五柳先生之名的由来是(用原文回答)
3.最集中体现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的语句是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典型例题解析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喜爱读书,(但)只求领会意旨,不在一字一句
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虽然)穿的短衣上打了补丁,也常常缺吃少喝,(但)他安然自若,毫不在意。 例2、阅读《公输》片断,回答下列问题。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咒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文轩: ②敝舆:
③粱肉: ④短褐:典型例题解析彩饰的有篷车 破车 好饭好莱 短小的粗布衣服 2.“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一句中“以……为”应该翻译成以下哪个句式 ( )
A.凭借……作为 B.以……作为
C.认为……是
3.与“臣以王之攻宋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荆之地,方五千里 B.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C.宋何罪之有? D.犀咒麋腐满之
4.翻译句子。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典型例题解析C这就好像彩饰的有篷车同破车相比。C 制作知识卡片,归类整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
句式,在掌握字语基本义的基础上理解记忆。方法小结:(一)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列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属于古代年法中的( )
A.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帝王年号纪年法
C.干支纪年法
D.年号干支兼用法 课时训练B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闲人”是指
的人,“吾两人者耳”是指 和 。
3.下面双音节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B.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空洞明澈
C.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纵横交错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清闲的人不慕名利,能陶醉于月下美景 课时训练B苏轼张怀民4.本文以“月光”为线索,通过“念月”、“赏月”、“议月”结构全篇,抒写了作者独特的心境。下列苏轼的咏月名句中,最贴近本文所写心境的一句是
( )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C.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课时训练D 课时训练5.翻译下列句子。
①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概括作者夜游时的感受。 (看到)水中(仿佛)藻、荇纵横交错,那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倒影 想到没有人与我一起欣赏,就去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清闲 (二)阅读《陈涉世家》片断,回答下列问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②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课时训练 课时训练1.读下边的语句,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
A.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B.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2.陈胜起义的原因,选择正确的几项 ( )
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B.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C.天下苦秦久矣。
D.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E.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宜多应者。DBC 课时训练3.陈胜、吴广为了顺利发动起义,采用的做法是 ( )
A.表达志向,分析形势,问卜念鬼。
B.分析形势,问卜念鬼,商讨办法。
C. 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
D.问卜念鬼,买鱼烹食,篝火狐鸣。
4.翻译画线的句子。

②C扶苏因多次进谏的原因,皇上(就)派他去外边领兵。 第二天,戍卒中处处有人窃窃私语,指指点点并打量着陈胜。本课时结束
下节课见!课件20张PPT。第5章 第3课时
文言文高级阅读要点、考点聚焦
课前热身
典型例题解析
课时训练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要点、考点聚焦 文言文高级阅读的能级要求为能在记读一些篇幅
较长、文辞简约、意蕴绵长的经典文言文(主要在五、
六册)时,能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进行文言知
识的回顾,知识内化过程的合理展示,情感态度价值
判断的正确表述。 (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尝: 或:
以: 则:
2.加横线句子的意思是 课前热身曾经或许因为就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或/异二者/之为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文中“古仁人之心”指:
“二者之为”指: 课前热身D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5.文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6.有关这段文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段文字出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写的《岳阳楼记》。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表达了
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C.文中的“是”指代“居庙堂……忧其君”一句。
D.“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中斯人指像滕子京一样
的“古仁人”。 课前热身对比、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C7.依照现代的观点看应如何评价作者的政治抱负,谈谈
你的看法。 课前热身 尽管作者的“忧君”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但作者心忧天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质在今天
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下列各组中蓝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亲贤臣,远小人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
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课前热身D2.理解本文内容,然后填空:
(1)文中提到的“亲贤臣”,相当于我们今天选拔人才时提到的 这一成语。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中的“贞良死节”的意思是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贞良死节之臣数不胜数,请举两例:
(3)文中的“计日而待”,与今天的 成语意思相近。 课前热身任人唯贤,唯才是举 指日可待坚贞可靠,以死报国 文天祥、岳飞、郑成功等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句话的停顿是正确的。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仇恨的。
C.文中的先汉、后汉、分别指东汉、西汉;先帝、陛下指刘备、刘禅。
D.“亲贤臣,远小人”使先汉兴隆,这对我们今天消除腐败现象,振兴民族大业仍有借鉴意义。 课前热身D 例1、阅读,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文中下列字的意思依次为:
(1)委 (2)域
(3)畔 (4)有 典型例题解析放弃限制同“叛”,背叛要么2.用“/”标出下面句子中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故 君 子 有 不 战,战 必 胜 矣。
3.(1)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有 、 、
.关键是 。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4.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典型例题解析天时地利 人和 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例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典型例题解析1.解释下列句中蓝色的词。
(1)送东阳马生序
(2)媵人持汤沃灌
(3)寓逆旅主人
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当余之从师也
B.戴朱缨宝饰之帽
C.岂他人之过哉
D.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典型例题解析赠序,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 热水旅店A3.翻译下面两个短语。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日再食
4.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表现在哪些方面?
5.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典型例题解析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所以)不觉
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每天吃两顿饭。 ①有书可读 ②有师可问 ③无奔走之劳 ④无冻馁之患。 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得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
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
的好坏,对学生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
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这是宋濂
的切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1.对精彩语段一定要熟读。
2.要注意比较古今的差异。
3.要有整体观念,整体把握和感知课文。方法小结: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课时训练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
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
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
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
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下面句中蓝色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既克,公问其故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故不为苟得也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D.死亦我所恶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B 课时训练 课时训练2.翻译下面的句子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选自《 》一书,此书与
《 》《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4.本文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其中心论点可用四个字“ ”概括。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孟子论语舍生取义 课时训练5.生活中有许多人将本文的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自己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6.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终被杀害。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要是孟子有哲理性的名言均可) 本课时结束
下节课见!课件15张PPT。第5章 第4课时
古诗词赏析要点、考点聚焦
课前热身
典型例题解析
课时训练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要点、考点聚焦 古典诗词的相关文学常识、关键词语的理解、诗
歌表现手法的理解、诗歌意境的把握、诗歌内容的评
价等均是古诗歌赏析的重点。(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课前热身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色。
B.“济”即“渡”,“欲济”句是说明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
D.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B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仕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之意。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课前热身C (二)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课前热身1.这首小令的作者是 ,号 ,元代戏曲
作家、散文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
四大家”。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描写自然景物的不朽之
作,被誉为“ ”,为历代所传诵。 马致远东篱秋思之祖2.点明季节的词是 ,点明具体时间的词
是 。
3.文中共写了十种事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
的人的 之情。
4.“ ”一词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5.写出游子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课前热身秋思 夕阳 思乡断肠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例1、对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A.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抒写了一个“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自己在欢庆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成陆路。 典型例题解析D例2、赏析下面这首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簌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诵读诗歌应注意节奏。请为这首诗的颔联用“/”划出停顿。
2.“曲径通幽处”,有的版本作“竹径通幽处”。你觉得“曲径”和“竹径”哪个更好?为什么?
3.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分为四联。你最喜欢本诗中的哪一联?说说理由。典型例题解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更好,“曲”有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用
“竹”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和想像。 正确赏析诗歌,应做好以下几点:
1.要了解并牢固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
2.要学会在诵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把握意蕴。
3.要学会想象意境,体验感情。做题时审题要清,
读题要细,复查要活。
常用的方法有筛选法、排除法、比较法、再现法等。方法小结:(一)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见下页 ) 课时训练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象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客路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深的乡愁。 课时训练C(二)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的一、二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是润湿的意思。
B.“西出阳关无故人”,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别离无人相伴,寂寞孤独生活的牵挂。
C.这首诗先抒情,后写景,情景交融,情真意切。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渭城曲》都是送别诗,但前者襟怀开阔,后者感情较忧郁。 课时训练C 课时训练(三)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二句追忆与李龟年在唐朝繁盛时期的交往,是对二人昔日友谊的回顾。
B.三四句写故友重逢的情景,但二人都近垂暮之年,眼前美景难消心中的悲怆。
C.“落花时节”恰当比喻了二人潦倒的处境,也蕴含着对唐朝衰落的感慨。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与故友意外相逢的喜悦心情和无限感慨。D 课时训练(四)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词后问题。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an,见到的意思。
2.词中以“ ”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
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情。C七八个星丰收景象本课时结束
下节课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