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沁园春长沙关于词的常识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初起时称“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叫 “长短句”,或“诗余”等。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各种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的字数在58字以内;59—90为中调;长调为91字以上。
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抒写个人感情、遭遇为主,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九二五年
一、初读、了解 易错字词
橘子洲头 层林尽染
竞自由 怅寥廓
携来 峥嵘岁月稠
书生意气 粪土当年万户侯知人论世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九二五年
二、再读、感受三、析读、理解、感悟1、这首诗的上阙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生机勃勃的秋天景色。2、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个特点的?(1)、意象的选择
(2)、精当的用词
(3)、动、静结合。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7)、上阕末句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那些内容作了回答?恰同学少年……万户侯(4)、上阙以写景为主,下阙主要写什么?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5)、词的下阕突出了 什么人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年轻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6)、如果说上阕侧重写景,那么下阕侧重什么?侧重抒发诗人的革命豪情。下阙追忆往事,以叙述为主。立 志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寄托的对象。通俗地说,就是诗歌中具体的形象,是诗歌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诗歌意象诗歌意象 体会思想1、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忍受重压、坚强不屈的品格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孤傲不屈、不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的精神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凄凉、失落、思家的心绪《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一、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竞相向上、生机勃勃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以壮景抒豪情看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 志抒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楚辞》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 《红楼梦》 研讨:上阙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遍:红得广
染:枫林如同人工染成一般,红得深透。
透:强调水的清澈。
争:渲染了江面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气氛 。
击:突出雄鹰的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
翔:比拟出游鱼的从容,轻快自由。遍,染、透、争、击、翔二、意象美来自意象的表达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中的“争” 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 “击”“翔” 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 “万类霜天竞自由”中 的“竟”字, 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恒景访遍名山高土,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地”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恒景回到家乡,下百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重阳节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