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想 北 平老 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于1951年12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与老舍先生 “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中篇小说:《月牙儿》
短篇小说:《断魂枪》
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廿
黏合
韭菜
菜圃 (niàn)(pǔ)(nián)刹shā刹车
什刹海 刹那chà(jiǔ)差误差
差不多
差使
参差不齐
chāchàchāicī意思是“二十” 字词落实脾
稗
婢
捭
裨(pí)
(bài)
(bì)
(bǎi)
(bì)
(pí)脾 气
稗官野史
奴颜婢膝
纵横捭阖
大有裨益
裨将旷犷(kuàng)(guǎng)空旷粗犷 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文内容紧扣标题中的哪个字展开的?找出与这个字相呼应的句子,这个字表达了作者对北平怎样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悟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评: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北平的想念与热爱。 “落泪”表明这种想念是含泪动情的想念;“真”,表明这种想念程度之深;“呀”,这一表感叹的词,增强了抒情意味。使想念之情,显得亲切动人。 研读课文:4——7段2、在这几段中写了北平哪些特点?1、复杂而又有边际、动中有静
2、人为之中显自然
3、花多菜多果子多 4、接近自然1、你觉得文中哪几段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对比。在对比中更加突现北平的特点;也说明作者对北平的爱并非“坐井观天”式的爱,而是建立在丰富的阅历和理性的思考上的。3、这些特点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写什么)(怎么写) 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胡同和院子、墙边的花、院里的新鲜蔬菜、带霜的水果“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老舍和北平的亲切关系,只有熟悉北平的人,才能把这些景物带进读者的视野,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文章抓住“我的北平”来写,表达了作者对北平深挚的、真诚的、纯净的爱。4、作者是通过描写北平的哪些景物来体现北平的特点,表达他对北平的想念之情的?5、老舍为什么只选择这些日常生活中零碎的东西来写?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些?研读课文1—3段1、在文中,老舍对北平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2、“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作者为什么反复说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到底说出了没有?怎么说的?“我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许多还是为了表达对北平的爱。
通过“爱母亲”和“爱北平”的类比。母爱亲切温暖,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时刻能感受到,却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同样,北平孕育了作者的一切,让作者时刻体会到母爱般的温暖亲切,却难以用语言来描写。想 爱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样的感情?结合背景 体悟感情本文写于1936年,那个时候即将爆发抗日战争,由于国家的动荡不安,许多国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老舍也再所难免。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此篇文章就是他在青岛所作。
相关历史事件:
1931年,“9.18事变”,东北沦陷。
1935年,华北事变,平津危急。 从背景资料可以看出,老舍的泪水中除了饱含羁旅异乡的游子情怀,更有对家国危难所流露出的不安和焦虑。3、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3、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A、点明题意,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B、这一句包含作者复杂的感情。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合作探究:
以4人为一小组,找出文中你认为经典的句子,试作赏析。
提示:可从精彩词语、文章内容、主旨结构、情感意蕴、技巧风格等方面入手,也可结合自身体会来谈谈。 例: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第6段)
评点:(1)“哼”、“愧杀”,运用口语化的词语,使文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
(2)“带霜儿的玉李”,京味十足的词语,让人听起来很有地方风俗特色,富有亲切感。
例: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北平的伟俊。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第二段)
评点:此句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割舍,刻骨铭心的爱。 创作风格 1、北京韵味。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他注重从北京市民的语言中汲取有益营养,经过提炼,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2、通俗明白。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 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3、幽默诙谐。 经常运用夸张、对比、比拟、讽喻、反语、谐音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启示:选材: 在众多繁复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自己 具有独特感受的东西来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写法:1、运用对比的手法,侧面表现。
2、努力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小结: 本文通过对北平一景一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真切朴实的故土情思,及对北平深沉的爱,流露出浓厚的平民意识。
乡思
茫茫何处话桑麻?
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
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
北岳霜天羚角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
夕阳白发待归鸭。
(选自《老舍自传·望北平》拓展﹃乡思﹄解读 这首七律诗,是老舍于一九四五年底在重庆写成的。那时,中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为此,诗人愁思满怀,百感交集,因而更加怀念家乡的田园之乐。诗中抒发了不求文坛一逞,但愿求得安居乐业的情思。诗人由此进一步展开他的想象,似看到北国故园的凄冷景象。于是,在秋日的夕阳下,诗人发出无以排解的思念家乡的慨叹。万般无奈,只有任夕阳斜照自己的华发,翘首仰望日暮归巢的老鸦。诗人心中的无限悲苦、无限酸痛,都是借助于“西风”、“霜天”、“夕阳”和“归鸦”等典型景物表现出来的。诗人将他因国破家亡而悲愁难解的感情,有层次地投射到一幅秋晚的屏幕上,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艺术地创造出一个别有洞天的诗的意境。 全文小结 本文的语言具有如下特点:
1、运用对比、比喻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表达对北平之喜爱
2、语言口语化。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课堂片段写作训练 以“想____” 为话题 ,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断,描绘你记忆最深刻的家乡的生活细节或场景,表达你对家乡的情感。创新思维训练 同步练习 1.本文第一段中作者说“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这个”指的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第二段中,作者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假如住在巴黎会感到“寂苦”,而后面又说巴黎“太热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作者对北平的爱是要说而说不出来的。(北平)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作者要是住在巴黎会因为思乡而感到寂寞孤苦。“太热闹”指巴黎不象北平动中有静,很多地方使人疲乏。 同步练习 4.第(4)—(7)段中,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章第六、七段看,北平的好处有哪些?请分条陈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
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
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紧连园林、菜圃与农村书多,古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 同步练习 6.下列各句中加蓝色的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①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②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③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一句有何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细致入微地写出了事物的状态;
(2)真实地表现了北平“接近自然”的特点;
(3)真切地流露出作者热爱北平的情感。(1)表明北平“有个边际”;
(2)表现北平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3)表达“我”对北平的亲切感和依恋情。 同步练习 8.对本文第前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北平地方大、事情多,而自己知道的太少,是为了表明本文是写“我的北平”。??? B.作者用对自己母亲的爱来类比对北平的爱,突出了爱的真挚深厚。??? C.作者反复说自己“爱北平”“要说而说不出”,是指“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 D.第(3)段中,作者用杜鹃作比喻,是取杜鹃啼声悲切的特点。D 同步练习 9.下面对本文的分析中,错误的两项是( ) A.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感情之深,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B.作者在文中把北平比作摇篮,说明北平在作者眼中是个安全的归宿。 C.老舍的作品市民气息浓郁,北京味足,有幽默感,本文也不例外。 D.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其中关于果子的内容,是为了表现作者对外来果品的不屑。 E.本文结尾很有特点,既干净利落的了断了全文,又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A、 D 老舍名字的由来
老舍先生是满族人,出生于北京市一个贫民家庭。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由父亲所起。因为他出生在阴历腊月二十三那天,离春节只差七天,父母为图吉利,便取名“庆春”,是庆贺春天来到的意思。上师范的时候,他为自己起了一个别名,叫“舒舍予”。这个名字取得很巧妙,他是把自己的姓拆成两半,成为“舍予”二字。这两个字又有两个意义,既是“舍我”——放弃私心和个人利益的意思,又有奉献自己的含义。以后他取“舍予”中的头一个字,前面加一个“老”字,成为“老舍”,他正式署名“老舍”是在192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上。结合背景 体悟感情本文写于1936年,那个时候即将爆发抗日战争,由于国家的动荡不安,许多国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老舍也再所难免。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此篇文章就是他在青岛所作。
相关历史事件:
1931年,“9.18事变”,东北沦陷。
1935年,华北事变,平津危急。 从背景资料可以看出,老舍的泪水中除了饱含羁旅异乡的游子情怀,更有对家国危难所流露出的不安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