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

文档属性

名称 答谢中书书(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2-11 19:10:00

文档简介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集体背诵《三峡》后,教师导入:同学们,昨天我们跟随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高峻奔放之美和清悠凄婉之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流传千古的山水美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两个“书”字连一起,是什么意思呢?)
二、理解课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chǐ dú)”或曰“信札(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谢中书,即谢徴,字元度。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他当时写作的背景。
2、作者简介: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辞官隐居茅山,自号“华阳隐居”,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梁武帝即位,屡加礼聘,不肯出。帝有大事,无不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卒谥贞白先生,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绘山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表现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默读、朗读指导
(1)学生结合课下注解默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声音宏亮、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读毕,正音,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再选一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同桌交流。
(2)、解决疑难。
(3)、语言积累,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 ?夕日欲颓:颓,坠落。
?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
?康乐:指南朝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被誉为山水诗鼻祖。
?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口头翻译全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人们说,这是一片千古山水美文,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到底美在那里?
齐读具体写景部分(10句),分别写了那些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第一、山水相映。“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则乏味”,“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
第二、色彩配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作者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显现出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加之青林翠竹间杂期间,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副锦幛,上有蓝天作为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绚丽动人,实为一幅绚丽的山水画。
第三、晨昏变化。“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前面写出了四是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穿越了即将消散的薄雾,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非鸟归林,猿猴息树,夕阳的余晖中,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儿竞相跃出水面嬉戏。静中见动,寂中有声,别具情趣。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晨景热烈欢快,暮景清静幽寂,给人不同的美的感受,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3、写景方法:抓住特点 动静结合 变换视角 调动感官 倾注情感
除了抓住景物特点写景,还要从多角度去写景。写这十句写景的句子,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听到的;哪些是俯视的、那些是仰视的?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俯仰结合。
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和归隐山林之趣。表现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语言是文章的载体,这篇短文语言凝练传神。“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寥寥八字,用笔洗练,极力描写出山之高、水之净,写出了仰视、俯视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复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十分整齐,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激流,泻入大海。
六、小结: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特点和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五、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结构缜密。先以“美”总领全文,再具体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议论作结,总—分—总,结构缜密。
(2)、结合结构示意图,背诵课文
六、作业:1、将课文改写成写景抒情散文
2、“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请用“心”观察体会,多角度、抓住特点,融入情感,用优美语言描绘一幅美景。
七、板书
答谢中书书
抓特点:山水相映 色彩配合 晨昏变化
多角度: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俯仰结合
借景抒情:热爱自然之情 归隐山林之趣
课件13张PPT。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一、理解课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题解:
谢中书,即谢徴,曾任中书鸿胪(掌机密文书)。
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者简介: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著名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少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辞官隐居茅山,自号“华阳隐居”,潜心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梁武帝即位,屡加礼聘,不肯出。帝有大事,无不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卒谥贞白先生,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寄情山水,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绘山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千古山水名篇,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归隐山林之趣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二、读课文,知文意。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全、都
消散
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着跳跃(出水面)与yù ,参与,文中指欣赏。
译为: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
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语言积累人间天堂口头翻译全文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三、赏析写景,体验情感。 1、第3-4、5-8、9-12句分别写了那些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2、想象画面,体会意境。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写景方法:抓住特点 动静结合 变换视角
调动感官 倾注情感 康乐:南朝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18岁时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批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第一个以山水作为诗歌主要描写对象的诗人。他的诗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歌的形成。因此赢得了中国山水诗派开山鼻祖的美誉。知人论世三、赏析写景,体验情感。 1、第3-4、5-8、9-12句分别写了那些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2、想象画面,体会意境。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热爱自然之情 归隐山林之趣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写景方法:抓住特点 动静结合 变换视角
调动感官 倾注情感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特点和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归隐山林之趣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四、课堂小结:
五、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具体写
山川之美总—分—总,严谨缜密。 请用“心”观察体会,多角度、抓住特点、融入情感,用优美语言描绘一幅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