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J九年级上单元测试(三)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嬉闹(xǐ) 阴晦(huì) 潮汛(xùn) 撅断(jué)
B、抠出(kōu) 肥硕(shuò) 棱角(líng) 纸捻(niǎn)
C、栈桥(zhàn) 糟蹋(tà) 呵斥(hē) 幽咽(yè)
D、脾气(pí) 嗤笑(chī) 撇嘴(piě) 毛毛剌剌(cì)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根据汉字写出拼音。(4分)
xī xī sū sū lìn sè lǎn lǔ ( )( )
( ) ( ) ( ) 恣 睢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莫名其妙(说出) 永不变更(变更) 深黛(青黑色)
B、恭维(为讨好而赞扬) 相差无几(没有多少) 聚族而居(各民族)
C、鄙夷(看不起) 惘然(心里好像是去了什么的样子) 毫无疑义(丝毫)
D、油然而生(自然而然) 别无他法(其他的,另外的) 一语道破(说)
4、下列句中的标点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艘,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B、我父亲早已脸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C、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
D、“好吧。”他在心里想,“谁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我不管了。”
5、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那涂抹着奶油甜乳和凝聚着紫丁香气息的童年时代 的梦幻, 的意识, 的念头, 的故事, 的游戏, 的举动,都是你未来铸造文学“金蔷薇”的“金粉”。
①幼稚可笑 ②胡乱编织 ③奇思妙想 ④异想天开 ⑤荒诞无稽 ⑥天真烂漫
A、④②⑥⑤①③ B、③①④⑥②⑤ C、③⑤④②⑥① D、③④⑤②⑥①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我们必须提高安全意识,以防止火灾、偷窃等不再发生。
B、我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一批各行各业的人才。
C、“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把我国首位航天人员成功送入浩瀚的太空并安全返回,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举世瞩目的成就。
D、印尼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据有关人士保守估计,直接损失至少在20亿元以上。
7.下面关于小说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B.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是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C.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D.小说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景物和时代背景。
8.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手法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2)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3)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4)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A.借喻 明喻 暗喻 明喻 B.暗喻 借喻 明喻 借喻
C.暗喻 明喻 暗喻 借喻 D.借喻 借喻 明喻 明喻
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故乡》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所以作品中的“我”并不是作者,而是小说虚构的人物。
B.鲁讯《自嘲》诗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是作者品质的真 实写照。
C.《孤独之旅》选自《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陛的“成长小说”。作者是曹文轩。
D.《我的叔叔于勒》选自长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章主人公是于勒。
10、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2分)
在黑暗中寻觅到的光明,是永远不会黯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贫瘠中创造出的丰饶,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11、仔细体会下面一段话,回答下面问题。(3分)
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 ---(肯定 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1)从括号中选词填在横线上。
(2)如果用一句话替代标横线的句子,这句话是
(3)“两脚书柜”比喻
12、默写。(5分)
①在白居易《观刈麦》中反映人民辛勤劳动的语句是 , 。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已亥杂诗》)
③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 , 。”
④王维《使至塞上》描绘沙漠雄奇壮美景色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渔家傲》中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 , 。”
⑤苏轼《水调歌头》中表达天下离人美好心愿的句子是 , 。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15分)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竞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3.《故乡》是一篇 ,选自《 》,作者 ,原名 ,字 ,中国现代文学杰出的奠基人, 现代著名的_____、 和 。(3分)
14.这三段文字在内容上主要是写“我”离开故乡时的( )(2分)
A.所见所闻 B.心情感受 C.留恋之情 D.离愁别绪
15.结合语境,解释下面“辛苦”的含义(3分)
(1)辛苦展转:
(2)辛苦麻木:
(3)辛苦恣睢:
16.“我”希望“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是指怎样的生活?(2分)
17.文末又一次提到“眼前展开一片……金黄的圆月”,其作用是什么 (2分)
18、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0分)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的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9.“我”的母亲原先怎样称呼于勒,后来又是怎样称呼的?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
20.“我”的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后来又是怎样的?(用选文中的话作答)
答:
21.选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
22.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
答:
23.“我”在心里默念的话属于什么描写。你怎样理解文中“我”心里默念的话。
答:
(三)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帽子的故事
①镇上有个小女孩叫安娜。上一年级的时候,医生从她的身体里查出了一个肿瘤,被确诊为癌。于是,手术、化疗、住院,小安娜为此受尽了磨难,待病情稳定下来,又去上学。小安娜很懂事,学习也很刻苦,她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有多严重,所以一如既往,活泼快乐。但因为大剂量的化疗,使她那头漂亮的头发全部掉光了,小安娜非常痛苦,一个小女孩光着头去上课多难堪啊!为此,妈妈给她买了顶帽子,天天不离头顶。但是,天气不冷,同学们都没戴帽子,她一个人戴着帽子,反而显得抢眼。
②班主任是位慈祥善良的中年女性,非常理解安娜的痛苦,在安娜又一次化疗结束返校前,她向全班同学郑重宣布:“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个很有特色的地方,我们的穿着也应该与这种特色相适应。所以,从下周开始,每个同学必须戴一顶自己最喜爱的帽子来上学,而且要越新奇越好!”
③安娜来上学了,一走进校园,她摸了摸自己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但她太爱读书了,还是让妈妈陪着她,勇敢地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教室。
④安娜敏感地发现,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戴了一顶帽子,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在这一片晃动的帽子中,安娜的帽子反而显得土气,毫不起眼了。所以,谁也不注意她的帽子了,她反而觉得同学们的帽子漂亮新奇,禁不住笑了起来。
⑤从那以后,安娜上学没有了心理障碍,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有些同学忘了戴帽子,有些同学还戴着。大家都不在意安娜戴帽子是因为没有头发,安娜自己竟然也忘记了自己头上戴着帽子……
⑥善良的人总有善良的举动,这位富有爱心的女教师的小小举措,化解的只是一个孩子的痛苦和尴尬,但意义之大已超过了伟人的功绩。 。
24、解释“一个小女孩光着头去上课多难堪啊!”句中加点的词。
25、文章第②段,班主任为什么要郑重宣布同学必须戴帽子上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文章第③段写安娜上学,“一走进校园,她摸了摸自己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这一描写,反映她怎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根据文意,写出文章第⑤段末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根据文章中心,在最后一段划线处加几句议论性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
奇迹
那年,文参加高考,以六分之差落榜了。
那晚,文朝窗外的月亮望了一夜。
吃早饭时,文对爹说:“爹,我想复读一年。”听了这话,爹白了他一眼,说:“算啦!”回家帮我吧!”文知道爹的脾气,爹决定了的,九头牛也拉不回,错了也不改。何况这次,爹没错。
那年,家里真是陷入了困境:奶奶病故了;刚埋了奶奶;家里贷款买的那头奶牛也不明不白地死了;两个弟弟还在上小学。家里就一个劳力。
这天晚上,文听了一夜的蛐蛐叫。
第二天天刚亮,文就去找爷爷。文知道爹是个大孝子,爷爷的话,爹句句听。爷爷很疼文,立马去找爹。爹听了爷爷的话,气呼呼地说:“叫他复读,你能挣回钱来?”一句话问得爷爷不吱声儿了。文去找爹的好朋友赵伯。赵伯和爹在堂里谈了半天,叹着气摇着头走了。文咬咬牙。骑上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去县城中学找当教师的姑父,这是最后一线希望了。
半下午,文用自行车把姑父捎回家。姑父的脸晒得通红,文浑身出汗了,像刚从河里爬出来一样。姑父一口水也顾不上喝,就坐在正扎笤把的爹的身边:“叫娃复读吧!”爹硬硬地说:“家里没钱!”姑父说:“我供他!”爹连珠炮似的说:“考上了你供,还考不上你供吗?”气得姑父胸脯一起一伏地走了。文真想冲上去,给爹两脚,可他不敢。文也是个孝子呀。
文默默地走到家后面的窖背上,靠着一棵柏树,无力地软了下去。文的脑幕上闪现出一双双专注听课的脸,文的耳畔回响着生生的上课铃声。
这时候,不知哪来的广播里传来了“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歌声。歌声里,文留下了伤心的泪:我的脚下哪里有路?我的脚下明明是崖呀!不知过了多久,文听到谁在叫他。这声音多么熟悉和亲切啊!文扭头一看是爹。文把头倔强地扭过去。爹走上来,和蔼地说:“娃,咱回!”文硬硬地答:“我不!”爹问:“你要咋?”文大声说:“你不叫我复读,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摔死算啦!”文想用这话激怒爹,让爹狠狠地打他一顿,这样,也许他心里也好受些。谁知,听了他的话,爹的眼睛却湿了,他一下子把文拉起来,拉进他的怀里,激动地说:“爹答应你!”听了这话,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老大。 爹说:“你找爷爷,找你赵伯,找你姑父,你把爹给感动啦!冲着这股牛劲,还怕考不上大学 爹就是把腰挣弯,也要供娃复读!”“爹!”文大叫一声,把爹抱住,热泪如泉涌。
文复习了一年,考上了北京大学。
只要有1%的希望,就用99%的努力去争取,这时,事情往往会出现转机,甚至产生奇迹! 不是么?
29、文中揭示产生“奇迹”的前提条件的一句话是:(2分)
30、文中画线句交代“爹的脾气”,在文中有何作用 (2分)
31、文中两次写“文”一夜未眠,其表达作用是:(2分)
32、文中依次写“文”、“爷爷”、“赵伯”、“姑父”求爹让“文”复读,其作用是:(2分)
33、从下面两句描写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评析。(3分)
(1)文的脑幕上闪现出一双双专注听课的脸,文的耳畔回响着生生的上课铃声。
(2)听了这话,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老大。
34、文章大篇幅地写“文”争取复渎的过程,而对复读的经过和结果一笔带过。为什么这样处理 (3分)
35、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试用一句话进行表述。(2分)
三、作文。(40分)
36、一个人窗台上有一朵花,这个屋里就有生气了;一棵树上开了一朵花,这棵树就成熟了;一条路上绽放一朵花,这条路就有情趣了。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一次碰撞后的忍让是一朵花,一次跌倒后的搀扶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
生活中,你每天都有可能收到这样的“花”,也可能送给别人这样的“花”。请以“生活中的一朵花”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1、C2、吝啬 褴褛zì sū 3、B 4、C 5、C 6、C 7.D 8.D 9.D
10、简析:这道题考查仿用句式、扩展语句和修辞方法。答案:在狭窄中追求到的辽阔,是永远不会缩小的。
11、(1)否定 (2)如果你不愿意(3)对知识只会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的人
12、(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②化作春泥更护花 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④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
(一)13.略 14.B
15.(1)奔波、劳碌。 (2)辛勤、劳苦。 (3)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16.自由幸福平等
17.突出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
18、有理由即可
(二)19.原先称于勒是“好心的于勒”、“一个有办法的人”。后来则称“这个人”、“这个流氓”。从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她嫌贫爱富、自私冷酷。
20.出发时,全家人“感到快活而骄傲”,后来则“大家都不再说话。”
21.前一段景物描写衬托出全家人当时快活而骄傲的心情;后一段景物描写则衬托出全家人失望沮丧的心
22.表明于勒很少得到这种温暖或进一步表明于勒确实很穷。(答案合理即可)
23.心理描写。对叔叔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不满。
(三)24难以忍受
25让同学们不去注意安娜的帽子,化解她的痛苦和尴尬,从而消除她的心理障碍。
26痛苦和尴尬
27一如既往,活泼快乐,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
28如:世间凡有善良和爱的光芒普 照,就会有温暖,有希望。对付死亡和疾病,战胜痛苦和不幸,善良和爱心的力量绝对胜过 任何特效药。
(四)29、只要有1%的希望,就用99%的努力去争取。
30、(1)为下文爹不为说情所动作铺垫,(2) 同后文爹的态度改变形成对比,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31、分别写出了“文”因高考落榜的懊丧和复读无望的辛酸之情。
32、 层层蓄势,表现“文”的锲而不舍
33、(1)表现了文对上课的向往,心里非常渴望能够复读。(2)表现了文对爹的态度转变的难以致信。
34、详写“文”争取复读的过程,表现“文”的锲而不舍的性格,其复读时的努力、考上大学的结局可想而知。
35、 详写“文”是一个认准目标不言放弃的有志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