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浙江省宁波市)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国论(浙江省宁波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5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2-19 21: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8张PPT。 六国论苏洵自主学习课文研读探究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目标:1、疏通文字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
3、能够正确翻译文章。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解题简介作者 苏询,字明允,宋朝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散文家。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六国地图 六国灭亡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韩、赵、燕、魏、楚、齐
韩、魏、楚、燕、赵、齐以六国国君被俘或者投降秦国作为灭国的标准以六国的国都被攻陷作为灭国的标准以六国的残余势力被全部剿灭作为六国破灭的标准 朗 读 课 文1、容易读错的字? 弊在赂(lù)秦??????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如弃草芥(jiè)? 洎(jì)牧以谗诛???? 革灭殆(dài)尽?
2、多音字? 暴?bào?暴露??????? 与?yǔ?与其? pù??暴晒????????? yù?参与? 为??wéi?行为?????? 燕?yàn?燕子? wèi?为了????????? yān?燕国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兵:兵器。 善:擅长。弊:弊病,害处。赂秦:赂本指送给别人物品,指贿赂.此处专指割地。道:原因,理由。互丧:彼此都灭亡的意思。
“互”是交互的意思。 盖: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原因,因为盖:超过,胜过. 例:功盖五帝.
盖:副词,大概. 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盖:句首语气词. 独完:独指单独,完是指保全。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获:得到。
邑:小城、市镇。实:实质,实在内容。亡:丢失,丧失。
所亡:指丢失的土地。欲:动词,希望。
所大欲:是一个名词词组,表示欲所涉及的事物,可译为“最希望的事”。患:担忧,害怕。固:本来。厥:代词,相当于“他们的”。祖父:指祖辈和父辈的意思。斩荆棘:披荆斩棘,表示创业艰难。举:拿。
予:给。厌:同“餍”,满足。奉:送,给。此处指割地给秦国。
弥:更加。
繁:多。判:判定、决定。至于:到……的结果,以至于。
颠覆:被推翻,也就是灭亡。宜:合适,应该。
然:代词,这样。得:用做动词,得到、合乎的意思。找一下这一段中的通假字:厌:通“餍”,满足古今异义词:其实
颠覆
祖父古:是 两个词语,其:代词。实:
实质,实在内容。今:副词,表示所说的实际情况。古:灭亡。今: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辨析下列各组句中变色字的词义非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3、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或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当于秦相较,或未易量不是错误,不对没不有人有时,偶或有的……,有的……或许,也许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提出的方式有何特点?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1)赂秦而力亏(2)不赂者以赂者丧总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2、作者从几个方面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第三段论证的是什么?本段可分几层?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 比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数量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程度上不尽不灭道理上赂秦力亏,破灭之道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不赂者齐与嬴不助五国燕以荆卿为计赵洎牧以谗诛不能独完第三段主要论证了什么?不赂者以赂者丧.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第四段------第五段------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承上启下品赏结构和语言弊 在 赂 秦赂 秦 力 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总 分)(第一段)(总分)(第二段)(总分)(第三段)(过渡)(分总)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递 进)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并 列)结构:紧凑而富于变化,错综而有条理;
正确、清晰、整齐、均衡、对称、美观。。语言: 整齐而不呆板,错落而不零乱,音调铿
锵,简洁明快,比喻恰当,态度鲜明,
读来急缓有节,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
风行水上,令人感慨淋漓,一唱三叹,
可收到余音绕梁之效果。怎样判断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1 与所带的宾语之间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如:“项伯杀之,臣活之”中的“活”与“之”;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中的“远”与“我”;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的“肉”与“我”。
2 它们的宾语都发生了某些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如“活之”,是使“之”活下来。
(2)形容词则是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如“远我”,是使“我”远离。
(3)名词则是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如“肉骨”,是使“骨”上长出肉来。
课后作业一 熟读课文并背诵
二 完成同步训练。《过秦论》与《六国论》

比较分析导入:为何有人将《六国论》比作《过秦论》的姊妹篇? 《过秦论》《六国论》 “过秦”
(仁义不施) “规汉”
(攻守之势异) “论古”
(魏、楚、
韩、 齐、燕、
赵---秦) “讽今”
(宋---西夏、
契丹)过秦论秦 孝 公 (始强)------崛起-----始暴
惠文、武、昭襄(更强)------发展-----更暴
秦 始 皇 (极强)------统一-----极暴
陈 涉 (卑弱)------起义-----亡秦
攻守之势异也
仁义不施而
┐│││││┘Exit韩(赂秦 )
魏(赂秦 ) 赂秦而力亏
楚(赂秦 )
齐(与赢而不助五国)
赵 (诛李牧,用武而不终) 不赂者以赂者丧
燕(以荆卿为计)
秦 (大则得城,小则获邑 )

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练习:比较《过秦论》与《 六国论》 的异同Exit贾 谊史 论结尾:仁义不施
而攻守之势异也对 比 论 证不 施 仁 政借古喻今:讽谏汉文帝要施
行仁政,不要重蹈秦始皇施
行暴政而招致灭亡的覆辙。辞藻华丽、
排偶铺张、
气势磅礴。苏 洵开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对比论证、 引 证、例 证赂 秦借古喻今:讽谏宋王朝不要一
味贿赂秦辽和西夏,否则将重
蹈六国因贿赂灭亡的覆辙。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多到百倍。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当然不在于战争了。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象丢弃小草一样。 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六国终于灭亡,是理所当然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象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