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四首》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四首》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2-23 11: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过零丁洋李远学习目标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背诵并默写四首古诗
2、了解格律诗的一般常识,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深入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深入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关于诗体 今天所说的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学者一般称汉魏六朝诗为古诗,唐以后讲究平仄和对仗的诗为近体诗或格律诗,不讲究平仄和对仗的诗为古体诗或古风。律诗分为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本课四首都属近体诗。平声:阴平、阳平
仄声:上、去、入现代汉语: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言: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七言: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春 望唐?杜甫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杜甫: 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杜少陵。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篇有1400多首。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内容深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他本人被称为“诗圣”,其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很大。?? 
安史之乱时,作者把妻儿 送回老家,然后独自投奔皇帝,不幸中途被叛军捉住,送往长安。杜甫在这里过了八个月痛苦的俘虏生活,亲眼见到长安陷落后的种种惨状,昔日的繁华景象已被一片残破所代替。他感时忧国,写下了五言律诗《春望》,表达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怀。 写作背景我读《春望》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一、音读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jiànsāo zānshēngfēng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国都已被叛军攻破,祖国山河依然存在。春天的京城,满眼是繁密的杂草树木。
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
战火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连续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了万两黄金。
头上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
都插不住了。二、义读诗的四联写了哪几个形象?各组成了怎样的画面?三、情读 首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特点:国破、
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
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
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凉。
颔联这两句是见闻感受。一句写花,写所见,写时局;一句
写鸟,写所闻,写家事。春日融融,鸟语花香,本是含人陶醉的欢
乐情景,但诗人以乐景写悲情,概括了忧伤国事、恨别家人的深沉
感情。
颈联写了烽火、家书。 “烽火”句承上“感时”句,“家书”句承
上“恨别”句。战火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连续不断,断垣残壁随处可
见,奔走的流民随时可遇。和家人分隔两地,思念之情无可排遣,
写封家书,也难以传达内心的牵挂与眷恋,更何况兵荒马乱,书信
又怎能送达?
尾联刻画了诗人自我的形象。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
归是失望。我们仿佛可见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而频频搔首。这
一动作形象地揭示了诗人自己焦虑忧愁的情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讨论此联历来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流泪,闻鸟儿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赞成哪种解释,为什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表达了作者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的理解。 这两句表达了战乱中人们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迫切心情,引起读者共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说:“此忧乱伤春而
作也。上四,春望之景,睹物伤怀。下四,
春望之情,遭乱思家。”
前四句借景抒情,抒发诗人面对国都沦
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
联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尾联总写忧国
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别之痛外,叹
息衰老,又多一层悲哀。
《春望》
  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泊秦淮唐?杜牧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其诗在晚唐极负盛名,或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或斥责官僚、边将的昏庸,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他的诗作中,绝句最妙,受读者喜爱。他与李商隐齐名,为区别于李白和杜甫,人们称他们为“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走进作者写作背景 本诗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流经域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富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这首七绝。笼:笼罩。犹:还在。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以花为曲名,南朝陈后主在位时,生活奢侈,制作《玉树后庭花》之类描写宫女美色的歌曲,寻欢作乐。不久,陈朝灭亡。《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杜牧的时代,唐王朝日益衰落,朝廷上充斥着腐败和糜烂,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在用“隔江犹唱《后庭花》”警示唐王朝。补充词语解释 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映照着水边的沙滩,夜晚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
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诗文大意《泊秦淮》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都有哪些特点?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这首诗写了秦淮的夜景。写了烟、水、月、沙
四个形象,被两个“笼”字融合在一起,描绘了一
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
诗的第二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由于“近酒
家”,才听得到从酒家里传来的歌声,引出下句,
因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三四句的“商女”“亡国恨”“后庭花”用“犹唱”两
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
成一线,意味深长。《泊秦淮》最后两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为什么? 《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上是指责商女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一种曲笔,真正指责的是座中点歌的人,讽刺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诗人针砭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金陵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
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不免要重蹈六
朝覆辙,无限感伤。该诗抒发诗人心中对世
风日下和时局的忧愤,抨击权贵沉溺于声色,
含蓄深沉。比较鉴赏《春望》和《泊秦淮》诗歌主题的共同点是爱国
主义,但又有细微的差异,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春望》表现了忧国思家的情绪
《泊秦淮》针砭时弊,表达对时政的不满
情绪。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陆游(1125-1210),晚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一生从事创作,著有《剑南诗稿》《放翁词》《渭南文集》《南唐书》等。他的诗大部分风格雄浑豪放,其中有些诗篇或驰骋想象,或寄意梦境,显现出浪漫主义色彩。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陆游罢官居住家
乡山阴时写的,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
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
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
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
是,在风雨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
(此时作者已是68岁的老人)我能把这首诗读好。比一比,赛一赛理解诗文大意 僵直地躺在偏僻的山村,不为自己的处境
哀愁,还想为国家戍守边防。
深夜睡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声,梦中又
来到铁骑飞跃冰河的战场。这首诗写了哪些画面?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写了“孤村”“轮台”“夜”“风吹雨”“铁马冰河”等。
这首诗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和梦境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为国戍轮台”的壮志巧妙的融合起来,使满腔的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读起来荡气回肠。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感情的流露是怎样表现的?明确:一、二两句写出了诗人罢官后年老体弱、困居故乡
荒僻小村的情景和心情。诗人“僵卧”,写年迈体弱,“孤
村”写生活处境的艰难,“不自哀”引出了“尚思为国戍轮
台”,表达了诗人为大宋国守卫边疆的强烈愿望。
三、四句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随时都将颠覆的
危险命运,自然长夜难眠。从“夜阑卧听”可以看出诗人满
怀忧国之情,把现实转入梦境,“铁马冰河”衬托诗人和抗
金将士的勇猛,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诗歌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前两句写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僻野,但仍不自
悲伤,念念不忘的还是“为国戍轮台”,其拳拳忧
国之心,何其感人!后两句诗气势更为高昂,显
示出诗人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抒发了炽热的爱
国情怀。全诗情感激荡,气势轩昂,成功塑造了
一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爱国老英雄的高大形象。聚焦“风雨”,鉴赏巧妙构思提问:诗人陆游因风雨大作而想到卫国战争,他在诗中
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提示:抓关键词“风雨”,从其含义入手
“风雨”含义有三:
其一为自然风雨;其二为时代风雨,南宋王朝处于风
雨飘摇之中,由“戍轮台”可知。
其三为诗人内心的风雨,诗人一心为国,但壮志难
酬,只觉得心痛悲伤,就是这无所不在的风雨声把他所
处的现实同所存在的希望联系起来了。过零丁洋宋?文天祥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
元将张弘范迫使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他坚决拒绝,书所作《过零丁洋》诗以明志。在大狱中所作《正气歌》尤为后世所传诵,还著有《文山先生文集》。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诗文大意: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伶仃。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感情的流露是怎样表现的? 首联两句回顾自己的战斗历程,“寥落”二字既暗示对苟且偷安
者的激愤,又寄寓自己孤军奋战的感伤。
颔联两句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书写,形象地比喻了国家和个人
的命运。用“风飘絮”比喻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写出了他政
治生涯的遭遇和凄苦,“身世浮沉”并非指个人仕途的不得志,而是
概括了作者坚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
颈联两句紧承前句进一步渲染。用有强烈感彩的地名来抒
写忧虑不安的心情。作者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自然相对,
用来表现他昨天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是史诗上的绝唱。
尾联两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
生死观,反映了他以死报国的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句,使我们对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肃然起敬。谈谈你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名句欣赏这两句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拓展延伸在同学们的记忆宝库中有没有像陆游、文天祥这样的英雄文人?辛弃疾、岳飞、于谦、谭嗣同、秋瑾、鲁迅、闻一多等都是英雄文人。课堂总结这四首诗歌共同的主题是爱国,共同的情感
是忧国。他们中有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如
杜牧;有人亲历战乱而忧伤满怀,如杜甫;
有人一心为国而壮志难酬,如陆游;有人生
死不顾丹心报国,如文天祥。让我们记住这
些爱国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