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登飞来峰

文档属性

名称 望岳、登飞来峰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2-23 17:52:00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作 者 简 介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他怀抱远大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阳应试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省)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东岳,是五岳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题为“望岳”。诗中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都是从“望”字着笔的。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1、对照注释,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2、再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感情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的两部分。
遥望云层叠起,不禁心中摇荡。目送归鸟入巢,眼眶几乎睁裂。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眺望,四周重重山峦看起来定会显得很渺小。
诗人“望”见了什么?谈谈你对诗的理解
★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诗人从这些角度”望”到了什么样的景色?请根据诗句用自己的语言说说.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远望 地域广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近望 景色秀美(虚) 山势高峻(实)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凝望 壮观的气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俯望 大展宏图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
扣住“望”字,从不同角度来描绘泰山
首联——远望
颔联——近望
颈联——凝望
尾联——意愿
赞美泰山雄伟壮观
表达远大抱负
描写
抒情 议论
★请你选择一处认为用得好的字词进行品析.
★从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来
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诗中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俯视。
2、“钟”字是汇聚、聚集的意思,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得很有感情。
3、“割”字是分割的意思,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把山南和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写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人,抚州临川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
写塔极高
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
又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
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
议论,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山峰。“浮云”在诗中指阻碍变法的保守势力,比喻谗佞小人或消极事物及一切困难、阻碍、挫折等。“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从而使人认识到:人不能只有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一二句叙述自己行动,为后文议论打好基础。三四句议论,由前两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悟到一种人生哲理。
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主题等方面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