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海的女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惜时、相思主题以及表达这种主题的相应的抒情模式。
(2)具体了解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提高鉴赏能力,归纳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古人望月相思以及探索人生宇宙哲理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中的情景交融。(重点)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难点)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惜时——相思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篇盖全唐”。上节课我们已布置了初步感知这篇杰作。下面就请大家伴随着《春江花月夜》的曲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相信会给大家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配乐朗诵(师生)
三、作者简介
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工诗,尤擅七言。其作品今仅存诗两首,以《春江花月夜》著名。
《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相思之情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空明清丽,洗去了宫体诗的脂粉气。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为历代传诵。
四、层次结构梳理
全诗从月出写起到月落结束,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①~②):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分两层:
①为前四句,写月共潮生、光照万里的景色。写春江潮涨、海月初生。春江随海潮而潮,海月随潮入江。
②为后四句,写月照花林景色。写江月景色,由江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皎洁的月光下,江边长满了鲜花,极力渲染一种良辰美景。
极写春江花月之美,是写景,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③~④):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抒写诗人心中对人生的迷惘与感叹。
③写对江月和人生起源的探索。蓝天无云,皓月当空,很自然地引起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奥秘的遐想追溯。
④以人生的变幻无穷和江月、宇宙的永恒书法感叹。江月长存,人生短暂,由疑问转为感叹,很自然地向离人思妇主题过渡。
第三部分(⑤~⑨)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分为三层:
第一层(⑤)总写游子思妇两地相思之苦。
写白云远去,青枫生愁,象征着离人的分别。扁舟子和楼上妇相对照,显出两地相思。
第二层(⑥⑦)写高楼思妇难以排解的相思之情。
⑥写闺中女子睹月思人。⑦写闺中女子的奇想,然而天长海阔,音信难通。
第三层(⑧⑨),抒发江湖游子辗转反侧的思归之情。
⑧写女子相思成梦,花落春残,面对丈夫的不归,更增添了一翻伤春之情。
⑨以离情落月作结,诗中人的感情也渐趋黯淡,和着落月余辉,挂满江树,情思不尽,余音袅袅。
在结构上,这首诗以景物描写、人生思索、思妇游子为基本着眼点,以月亮升起到月亮坠落的过程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五、师生再次朗读全文;学生自由朗读,背诵自己最为喜欢的诗句。
第二课时
1、 观看视频:鲁洪生教授讲解《春江花月夜》。
(名家讲解可拓宽学生视野,接受更深层次的华夏文化熏陶)
2、 以知识竞赛的形式巩固本课学习内容。
1、《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景物?
2、中国从社会结构来说是宗法社会,从经济结构来说是农业社会,这两者共同决定了中国人特别重视什么?(家庭)这也决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经常遇到一对怎样的矛盾?(追求功名——思亲)
3、这是首即景抒情诗,写景抒情的顺序是怎样的?
4、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人写道: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这四句表达的是对什么内容的思索?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叹?
5、这首诗里出现了古代一种常见的抒情模式,即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相背离,请找出诗中运用了这一模式的诗句并简单分析。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2)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3)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6、请举出两个其他作品中运用主客背离抒情模式的诗句
(1)借酒消愁愁更愁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7、“流水”这一意象被视为什么的象征?
8、“白云”这一意象在王维、陶渊明的诗歌中有什么含义?在本诗中“白云”的含义是什么?
9、本诗用什么手法来写月光?侧面描写
10、“碣石潇湘无限路”运用了什么抒情模式?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