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上高一语文12月月考参考答案
1、B【解析】A项都读为“xiù”B.趣味的“趣”读为“qù”,其他读为“qū”;C项都读为“tì”.D项都读为“lòu”.
2.D
3.A.【回马枪:“掉转头来给追击者以突然袭击”。此处应该说“撒手锏”(比喻在危急时拿出看家本领)】 4.C
5.C 指的是六国的统治者
6.D 第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第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7.D意义和用法不一样8.C没有同情
9.(1)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的珍宝,几世几代从他们的百姓中抢掠过来,堆积如山。(2)略(3)音乐之声比市井的人的话语还要多。
10.(1).“石榴开遍”和“树阴满地”“清幽”。(2).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
11.(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2)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3)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5)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6)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2.B 13.C 14.B 15.C
16、(1)现代社会信息量迅猛增长,掌握知识难度增大。(2)一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而书海无边。
17、放出眼光,敏锐选择,迅速掌握。多一些真诚求知,少一些浮夸卖弄。
18、B C(B.“赞同”和“不赞同”,作者的思想是辩证的;C.作者并未“忽略”)
19、(1)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要唤醒青年直面严峻的现实。(2)年轻人要觉醒并看穿神话的非现实性和不可复制性。(3)使“超女”回归于娱乐本身。
20、(1)歌唱家涌现在中国歌坛时,他们的背后是长期辛勤的付出、努力和工作,而“超女”现象使得不少青少年沉浸在一夜成名和暴富的扭曲心理怪圈中,不愿意去奋斗。 超女以丑为美,哗众取宠,以此来满足某些人的心理,导致部分中国人的美丑观念被彻底颠覆。作为文艺应当具备传承文明和教化作用,而“超女”是低俗文化,大部分“超女”品位不高,口出脏话,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无知,都会对青少年造成毒害。
(2)“超极女声”只是一种娱乐性的节目,有其存在权利,虽然不少选手暴露出低俗的一面,但大部分选手那种敢于表现自己、执着、不屈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还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应当好好利用,正确引导使之走向正轨。
21、B D(B项只有在年轻人真正觉醒,并且看穿“丑小鸭变天鹅”的不现实性,方能让“超女”远离炒作,回归到娱乐本身,从而杜绝“超女”现象带来的弊端。D项中两者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22.①朝霞在沉默了一夜之后,终于把绚烂的光彩洒向大地;②禾苗在沉默了一季之后,终于把丰富的营养献给人间。
23.【答案】批评许广平的论文基本没有自己的观点(或“好的论文要善于阐发自己的观点”,或“不能充分阐明自己观点的不是好论文”)清远盛兴中英文学校中学部2008—2009学年度上学期
期末模拟考高一语文科试题
本试卷共4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刺绣 衣袖 秀外慧中 乳臭未干 B.趣味 祛除 趋炎附势 屈打成招
C.抽屉 警惕 风流倜傥 替罪羔羊 D.露脸 简陋 漏网之鱼 镂骨铭心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殷勤 罗琦 斑斓 推心至腹 B.河畔 脉膊 寒喧 淋漓尽致
C.琐碎 鞭笞 书藉 分道扬标 D.絮聒 万籁 漫溯 素昧平生
3、下列加点的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阿合马没了辙,只好抛出回马枪:“老子不跟你斗嘴皮。你要晓得,你的性命,可是捏在老子的掌心!”
B.张之洞一见好生不悦,心想一介儒生,竟然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C.留梦炎之流的后人对乃祖的投降哲学又有发挥,最形象,最直白的是“有奶便是娘”。
D.夜,从你背后袭来,那过程,是一种绝妙的障眼法,非眼睫所能守望的。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教育工作者对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畔的“国立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公共图书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的人谁也不相信。
C.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D.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④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⑤秦人不暇自哀,而a后人哀之;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c后人而复哀d后人也。 5.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具体所指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独夫:指秦始皇 B、戍卒叫,函谷举。 戍卒:指陈胜农民起义军 C、“使六国各爱其人 六国:六个国家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楚人:指项羽 6.第二段文字共五句话,分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7.下面是对第④⑤句话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人,文中指秦朝统治者。 B.不鉴之,即不以之为鉴;鉴,“作为教训”的意思。 C.句中的“为君”是指做君王。 D.④⑤两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一样。 8.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用比喻和排比,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奢侈挥霍,很快失掉了民心。 B.文章的目的是警告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覆辙。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句中第c处“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是指唐朝统治者。 9.翻译划线的句子:(9分) 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②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③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10、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①.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____ 和第三中的___ _不仅扣住诗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___ _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②.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
11、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多选则按前4题计分)(8分)
(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4)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________________, 。
(5)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
三、本大题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其就任宣言中指出:“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当然,我们将继续保留这个格言。但是,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或许对体育来讲需要新的格言,那就是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在这里罗格先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改革、求变的精神,适时地提出新世纪奥林匹克新格言。究其文化内涵,它寄托了人们对奥运会的美好希望,指出了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对运动员道德品质的要求。我们说,这是一个更加符合实际、更加人性化、更具有人文色彩的思维模式。倘若我们把新老格言放到现实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便会发现,新格言内涵更宽泛,人文色彩更强,是更高发展程度,具有更强现代化意识的体育理念。
其一,“更人性”是对理想的至高无上的人性观念的执意追求,如此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将得到完美的体现和高扬。英国诗人蒲柏说:“对人类的真正研究就在于本身。”庞德认为:“人是目的。”这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价值。所谓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观念,又主要指人的自由、人的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些根本问题。在人和奥林匹克运动关系上,人是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代表人类先进文化的一种形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的手段,手段一定要服从目的,以目的为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一定要重视人,要研究人,研究人的需要,研究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真正幸福,并不断把奥林匹克发展的战略和目标调整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上来。只有这样,新世纪奥林匹克运动才能永远具有生机和活力。21世纪人类已经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体育,将人的发展作为21世纪的最高命题,其根本意义在于将人本价值取向代替“工具”的价值取向,从而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基于此,奥林匹克相应地提出了“更人性”的文化格言,从这个意义上就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持。不仅如此,体育颂扬人性、关爱人生,要求社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更多地关注运动员离开奥运赛场进入社会后的工作、学习与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并为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搭建理想的平台。
12.下列对罗格适时提出新世纪奥林匹克新格言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新格言寄托了人们对奥运会的美好希望,并赋予新世纪奥林匹克运动以崭新的文化使命。
B.新格言内涵更宽泛,人文色彩更强,是一种全新的与原来截然不同的体育理念。
C.指出了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对运动员道德品质的要求。
D.对奥林匹克的格言而言,新格言是一个更符合实际,更人性化、更具人文色彩的思维模式。
13.关于人与奥林匹克运动关系的论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是目的,奥林匹克运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的手段。
B.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战略和目标只有调整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上来,新世纪奥林匹克运动才能永远具有生机和活力。
C.奥林匹克运动的根本目的就是对理想的至高无上的人性观念的执意追求。
D.奥林匹克运动一定要重视人,要研究人,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和真正幸福。
14.对新格言中“更人性”的内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解决人的自由、人的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些根本问题。
B.提出“更人性”的口号是为了让奥林匹克运动肩负起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的重任。
C.更人性是为追求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完美体现和高扬。
D.更人性的内涵包含要求社会更多地关注运动员退役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1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体育将人的发展作为21世纪的最高命题,意义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抛弃“工具”的价值取向。
B.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出发,奥林匹克提出的“更人性”的文化格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C.新格言的文化内涵就是真正实现人们对奥运会最高的美好希望。
D.新格言的提出不仅为运动员在奥运会的竞争中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也为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搭建了理想的平台。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8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㈠、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每小题6分)
书海茫茫
余秋雨
像真的海一样,我们既赞美它,又害怕它。远远地看,大海澄碧湛蓝,云蒸霞蔚,但一旦跳入其间,你立即成为芥末,沉浮于汹涌混沌之中。如何泅得出来 人们都说身处现代社会必须学得敏锐和迅捷,我却主张加一份木讷和迟钝。
到图书馆、书店走走,到街头报刊亭看看,每次都感到纸页文字对生命的一种威逼。几年前还在热心地讨论“读书有没有禁区”的问题,我是主张对文化人不应有禁区的,但现在却出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无奈:必须自设禁区,否则将是时间的泻漏,生命的破碎,将会从一生的孜孜不倦走向一生的无所作为。
为此,一些真正把书读通了的人总是反对“开卷有益”的说法,主张由学者们给社会开出一些大大小小的书目,以防在阅读领域里价值系统的迷乱。我赞成这种做法,但这种做法带有常规启蒙性质,主要适合正在求学的年轻人。对于中年人来说,生命已经自立,阅读也就成了自身与阅读对象的一种“能量变换”,选择的重任主要是靠自己来完成了。因此,自设禁区,其实是成熟的表现。
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这是我的基本原则。
感觉极好,为什么要少读呢 因为感觉极好是很不容易的事,一旦找到,就要细细体会,反复咀嚼,不容自我干扰,这就像我看电影,突然遇上一部好片,看完后绝对不会紧接着看另外一部,而会一个人走在江边,走在小路,沉湎很久。我即便知道其他几部片子并不比这一部差,也舍不得一块儿奢侈地吞噬。交朋友也是这样,天下值得交往的人多得很,岂能都成为往来熟络的密友 推心置腹的有几个,也就够了。到处拍肩膀搂脖子,累死累活,结果一个也没有深交,一个也对不起。阅读和交友差不多,贪心不得。
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我所说的“感觉不对”,主要是指一些让我们感到某种不舒服的文章,或者做作,或者伪饰,或者炫耀,或者老滑,或者跋扈,或者酸涩,或者嫉妒,那就更要避开。如果我们误会它们了,我们也没有时间和兴趣去解除误会。避开了,误会也就不成其为误会。也许我们会出于某种传统的责任感对这种文章予以批评,但这种责任感往往是以否定多元合理为前提的。人有多种活法,活着的文明等级也不相同的。也有极少数文章让我们感到一种无以名状的邪恶和阴毒,才读几句就像吃了一个苍蝇,最好的办法也是赶快推开。
到一个比较正经的年代,应赶快省下精神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哪里还有时间陪着陌生人胡乱折腾 门外的风,天边的云,一阵去了一阵来,当不得认真,哪怕这些风这些云是白纸黑字组成的,也是一样。
文化是社会的一种定力,文化人不可自己乱了方寸。
16、作者在图书馆、书店和街头报亭每次都感到纸页文字对生命的一种“威逼”,继而又会“无奈”,为什么 根据文章说明原因。
(1)感到“威逼”的原因:
(2)感叹“无奈”的原因:
17、“人们都说身处现代社会必须学得敏锐和迅捷,我却主张加一份木讷和迟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读书观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18、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将现代社会信息时代的书海描写得既澄碧湛蓝、云蒸霞蔚,令人神往;又汹涌混沌、巨浪排空,叫人惊心动魄。
B、对“读书有没有禁区”的问题作者是不赞同的,而对“开卷有益”的说法确是完全赞同的,认为他同自设禁区一样,是成熟的标志。
C、作者在阐述“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时,忽略了在阅读领域里尚有“感觉极好”而毒性极大,“感觉不对”却有益于身心的书刊。观点虽然不无道理,但从整体看情胜于理。
D、作者认为对“感觉不对”的文章予以批评,这种责任感往往是以否定多元合理为前提的;对极少数邪恶阴毒的文章,最好的办法也是赶快推开。这对于以个体活动为特征的阅读,的确是一个好的建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每小题6分)
“超女”是一剂精神蒙汗药
原文化部部长,现全国政协常委刘忠德先生,因为日前高调批评“超女让年轻人受到毒害”,并强烈主张“作为政府文化艺术有关管理部门来讲,不应该允许超女这类东西存在”(4月25日《华夏时报》),而在社会以及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有论者认为这只不过是刘先生没有被聘为“超女”评委的酸葡萄心理而已,我觉得这种说法未免有点过于以己度人,刘先生闻听此言,一定会感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了。
但刘先生的批评也确实存在盲点。他仅仅是笼统地指责“超女超男玷污艺术”,呼吁“要让人民不断接触高雅艺术,提高审美层次”。然而关键在于,何为“低俗”,何为“高雅”,这本来就是一个因为每个人的审美偏好不同而见仁见智的问题。而他提出的让“管理部门”用行政手段直接介入的主张,更违背了文化发展的规律,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前高级行政官员的思维惯性和惰性。
那么,“超女”问题的要害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在我看来,就在于它用华丽的包装、宏大的场面、成千上万“粉丝”的积极参与,共同营造了一个“丑小鸭变天鹅”的现代神话。这个神话在客观上起到了遮蔽青少年面临的真实社会问题、麻醉他们心灵的作用,说是一剂精神蒙汗药也不为过。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当今社会的年轻一代,面临许多困扰:如升学、就业、因为买房而下降为“房奴”、因为生病而变为赤贫、跻身于中产阶级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这从大学生的工资逐渐和农民工趋同这一趋势就可以看得出来)等。对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家并没有太大的分歧,关键在于如何解释这些问题的成因?
在我看来,个人的努力不够或者运气不好,仅仅是诸多原因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总的来说,这些问题是一系列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造成的。对于这些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需要青年们直面它、严肃认真地思考它、并本着对个人、对国家、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一起动手来解决它。在这个意义上说,青年们并无捷径可走。
但“超女”这个“丑小鸭变天鹅”的现代神话,其所传递的全部暗示却是:并不需要这样累,只要成名,所有这些问题就全部自动消失,而成名却是人人可能的。你看那些今日大红大紫的超女们,一年前还是默默无闻的嘛!
在这样一个神话面前,所有严肃认真的思考,都显得十分可笑,所有试图通过推动社会进步而改变自身命运的努力,其成本都显得过于昂贵。显然,年轻一代服了这剂蒙汗药并沉沉睡去,对于那些能够从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中最大限度地获得好处的既得利益阶层来说,当然是最好不过了。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这剂蒙汗药害处多多,但超女本身是无辜的,她们仅仅是做了别人的工具;成千上万参与其中的“粉丝”们也是无辜的,他们仅仅是在追求快乐;甚至连策划、主持其事的公司和电视台,也是无辜的,他们仅仅是在追求利润。超女神话可以说是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情况下,社会通过“复杂的共谋”共同制造出来的。而那些像刘忠德先生这样有话语权、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却没有及时出来大声疾呼,唤醒青年直面严峻的社会现实。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无保留地反对用行政手段禁止“超女”。因为禁止“超女”,并不能自动导致年轻人的觉醒;而在年轻人真的觉醒并看穿了神话的非现实性和不可复制性之后,“超女”也就回归于娱乐本身,不复有蒙汗药的危害了。
19、针对“超女”这一剂“精神蒙汗药”,作者提出了哪些解决措施?
答: 20、全国政协常委兼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刘忠德对超级女声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在网上引发了大讨论,就目前来看,支持刘忠德先生观点的占多数。新浪网新闻频道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总共31457人的调查中,赞成刘忠德观点的网友占63.76%,不赞成的28.38%,说不清楚的有7.86%。而认为超女是“低俗艺术,误导青少年审美情趣”的占41.35%,认为超女“迎合了部分人的心理,但难登大雅之堂”的占23.4%。(《华夏时报》4月26日报道)你对刘忠德的观点是否赞同?请结合“超女”现象谈谈自己的观点
答:
2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超女们由“一个丑小鸭变天鹅”的神话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使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一夜成名,而不必经过艰苦奋斗。
B.作者认为,用行政介入的方法来制止“超女”现象是不可取的,只有让“超女”远离炒作,回归到娱乐本身,才能真正杜绝“超女”现象带来的弊端。
C.由于当代年轻人面临着许多生活的困扰,导致他们对“超女”盲从,他们觉得只要自己能成名,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
D.作者认为,因为那些说话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没有及时唤醒青年直面社会现实,所以造成“超女”现象泛滥。
五、本大题2小题,共13分。
22. 仿照下列画线部分的句式,在后面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文字,使之与加线部分一起构成排比句。(8分)
沉默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风度,更是一种品格。如果没有沉默,就没有孕育,就没有震荡,就没有突破。蛾在沉默了一冬之后,终于把飞的梦幻变成现实;海在沉默了一时之后,终于把惊涛的壮观推出了地平线;
, ;
, 。
23. 阅读下面一段话,在规定字数以内回答问题。(5分)
许广平当学生时曾写过一篇论文,题目是《罗素的话》,写完后,她把论文交给鲁迅先生批阅。鲁迅阅后写下这样几句话:“批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工3分,末尾的几句议论2分),其余85分都批给罗素。”鲁迅这几句批语的主要意思是(不超过20个字)
答: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人们总想去远方旅行,远方似乎有我们身边找不到的东西,不仅仅是风光美景、人文历史……更多的是一个梦想,一种探求,一股灵魂里涌动的向往。“近是现实,远是诗”,远方总像一簇圣火,在人们心头燃烧。于是,我们总期盼着远方。
以“向往远方”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性散文。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自主立意;③自拟题目;④不少于800字。清远盛兴中英文学校中学部2008—2009学年度上学期
期末模拟考高一语文科答题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一、二、三题(1—8,12—15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12 13 14 15
答案
9、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①
②
③
10、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①
②
11、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多选则按前4题计分)(8分)
⑴ 。
⑵ 。
⑶ 。
⑷ 。
⑸ 。
⑹ 。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8分,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㈠文学类文本阅读
16、(6分)(1)
(2)
17、(6分)
18、 (6分) 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9、(6分)
20、(6分)
21、 (6分) 和
五、本大题2小题,共13分。
22.(8分)
, ;
, 。
23. (5分)
答: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略)
班 级 姓 名 序 号题目: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班 级 姓 名 序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