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公开课)(浙江省台州市)

文档属性

名称 雨巷(公开课)(浙江省台州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2-31 22:32:00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准备]:录音机及磁带,雨巷图片。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 ??????2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4、??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5、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芬芳。?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这首诗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小结: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2、朗读与情感:? 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 (教师板书:基调——忧郁、哀怨)? 师点拨: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于缓读。指定生朗读,并适当点评:?节奏停顿的处理上要注意。比如:?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因为本节描绘的对象为雨巷与姑娘,这样停顿可以突出两者的特点。在诗歌朗诵中,合理的停顿会突出重点,增强诗的韵味。而轻重音的把握也有这样的作用。如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节的“彳亍”第四节的“飘过”等要重读,声音要舒缓真正读出作者的感情和进入状态。下面听磁带,同学们注意节奏停顿和轻重音的把握,在课本上做下标记。? 请同学们酝酿感情,把握节奏,展开想象,你就是诗人,在江南缠绵的雨中撑一把油纸伞,走过苔痕斑斑的青石板路……乘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将本诗齐读一遍。? 三、分析意象,深入赏析? 1?:诗歌不仅要读,还要品。品味诗歌要从意象入手。意象是品诗的钥匙。同学们把诗歌的意象找出来,并从文中找出描述意象的词语。
?明确:雨巷。词语是:悠长、寂寥、颓圮的篱墙?
我”。词语有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丁香姑娘。??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 2:三个意象有怎样的共同点??。?
本诗在总体内涵上显示出一种幽微、渺远的意绪与空灵寂寥的意境,表现出一种东方诗歌的特有感伤美的情韵。 ?3、 ??引导集体朗读第二、三、四、五、六节(提醒注意感情基调)
a姑娘,是怎样的姑娘呢?
丁香一样的姑娘。
b为什么说丁香一样呢?
补充: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 ??总结,是啊,姑娘悄然飘过我的身旁,留下一声沉重的叹息,那一声叹息里有太多的忧伤,她明亮澄澈的眼眸中满含着迷茫,然后,姑娘携着一阵淡淡的幽香,像梦境般翩然而逝,渐行渐远……。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能否能否请你驻足,生命的漂泊请将我一起带上!,然而姑娘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3、再次朗读,深入意境,读出幽怨低沉的感情基调。 ??????①生个别朗读 ??????②师有感情朗诵 四、结合背景,解读诗歌的主题
诗人这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难道纯属是个人的哀叹吗? 补充: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明确: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的哀叹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拓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下面这首诗歌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明确:场景------江南的寂寞小城
人物------我”(过客)
“你”(等待归人的女子)
基调------凄美 落寞
六、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七、布置作业
挑诗中一个你最喜欢的意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
(提示:把握好诗歌的基调)
??????附:板书 ????? ?????雨??????????????????? ?????巷 ?戴???????????????“我”??————→??姑娘 ??????? 望???????? ? 苦闷追寻者???????????美好理想 ??????? ?舒 ??????????????????????????????????????????????????? [课后反思]: ??????《雨巷》是一篇抒彩浓烈的诗歌。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形象丰富且具象征意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就要首先训练学生感知形象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去进行体验,最后达到认知形象意蕴的目的,用个别读、集体读、师范读、听录音等多种形式的读反复体验,深入诗的意境,造成情感上的共鸣。从初步感知、体会诗的情感基调到深入品味、强化感觉,对感觉和体验进行整理再到细节认知,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知,另外,置疑设问,集散有致。《雨巷》教学设计中共设置了十几个疑问。力图使学生的感觉、体验、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但这许多问题归纳起来只有三个:一是全诗有哪些形象;二是如何发现、体验形象所蕴蓄着的思想感情;三是我们是怎样解读诗歌,进而解读文学作品的。此外,运用适合文本特点的语体色彩是很重要的,《雨巷》抒情性浓烈,且调子低沉,在教学中,尽量采取诗化的语言并且始终保持符合该诗基调的情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