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 莫怀戚

文档属性

名称 散步 莫怀戚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1-01 11:28:00

文档简介

倾听爱的脚步声,找寻爱的落脚点
——《散步》教案
通州育才中学 尹玲玲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轻重缓急地朗读课文,读进角色,读出感情;
(2)通过自身品味及合作探究,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中所具有的语言美、意境美、人情美;
(3)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难点:(1)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美、意境美;
(2)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多媒体激趣,导入情境:
(课前播放温情media show,带动学生情绪,感受充满温馨的氛围,为下面情感的宣泄及活动的参与做铺垫。)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被这一幕幕的画面触动着,似乎有一股暖流徜徉在我们不经意的每一个瞬间。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的确,亲情与生俱来,却感动着我们的一生。这节课就让我们搀扶起这“重如山,柔如水”的父母之爱随着作者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倾听爱的脚步声,找寻爱的落脚点!(板书课题)
2、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在这次小小的旅行开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同学对作者的名字感过兴趣么?莫怀戚,“戚”,在古汉语字典中“忧伤”的意思,所以连起来可以理解为是“不要怀着忧伤”,想来作者应该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了,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吧!
莫怀戚,1951年生于重庆,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去散散步,做一次心灵的憩息吧!
3、读书悟情,倾听爱的脚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并回答几个问题:
(多媒体展示字词)
① 参与散步的人物?散步的地点?散步的季节?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用课文原词回答)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田野;
② 这是一次_________的散步?用一句话概括。
举例:这是一次春天里的散步;这是一次一家四口的散步;这是一次感受亲情、珍惜亲情的散步。
补充:这是一次爱与被爱的升华的散步;这是一次传递关爱的散步;这是一次“母亲”与“儿子”的散步;这是一次延续生命的散步。
(2)二读课文: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要置身文章角色之中,读出波澜,读出情感,读出角色。 (学生自读)
4、合作探究,找寻爱的落脚点
落脚点一:劝母散步,让生命延续
(1)我们知道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我为什么还邀请她出来?
(2)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散步?真的是因为身体不好吗?
明确:(1)预设理由一:母亲身体不好,希望母亲多走走,饱含孝心。一个“熬”字,说明一个冬天母亲都在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艰苦支持着。
理由二:怕我们三人都出来了,母亲会感觉孤单。试想,一位老人,若有儿、媳、孙陪同着出来领略自然界的风光,感受生命的美好,她心里是何想法,山珍海味,锦衣玉食远不如这些体贴入微的言语,一句问候,一张笑脸,足以让老人心花怒放,远离疾病。
理由三:想让母亲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秋天的美景。“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暗示“生命”的活力。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
(2)一方面是身体不好的原因,但也可能是怕拖累我们,给我们带来不便。
总结:正是这极为平凡的散步,蕴育着无限的爱意。于是又有了这样一幕: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儿子说/把路走弯/路就延长。是的,把路延长就是把爱延长,把责任延伸,把生命延续。就让我们循着声声的脚步去探寻第二个落脚点。
落脚点二:爱的抉择,把爱延长
(1)母亲和儿子发生了什么分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2)在大路与小路中间,“我”最终决定遵从母亲,委屈儿子,为什么做出这样的约定?
(3)母亲后来为什么决定改变主意走小路?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1)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菜花、桑树和鱼塘,有意思,小孩特别好奇,特感兴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课穿插景物描写)
为什么责任重大: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联系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2)“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她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在尊老与爱幼——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之下,只能先遵循母亲的愿望。人生要面临很多抉择,不只是走大路还是小路,有时无论怎样抉择,都是痛苦的。然而抉择又是幸福的,不止是我,包括母亲,甚至妻儿,都做出了自己抉择,一家人的感情也在这其中升温,融合。
(3)理由一:对孙子的疼爱。
理由二:一个“望”字,寄寓了母亲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眷恋、神往。,“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那是春天在召唤,生命的在勃发,在滋长。
总结:不止是散步,人生路上有诸多选择,做出选择往往是痛苦的,也是充满幸福的。不管最后做出何种抉择,爱的暖流在不断流淌着,蔓延着。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崇高使命感,背负起对这个世界的责任,让爱传承。
落脚点三:背起“世界”,让爱传承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怎样理解“整个世界”?
明确:(1)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事实上,“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他们背负的其实是一种延续的生命,一种责任的担当。
(2)“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这是一代中年人在家庭生活、人类社会的作用中油然而生的心理感受以及责任。只有责任感代代相传,世界才会被扛起来;中年人(我和妻子)的举动,不仅仅是一种责任的承接,还是给下一代的示范。生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 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5、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可先范读课文选段,学生自选感人或优美的语段或词句品读,读出感情。)
预设:(1)“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通常习惯的表达有:我们一家四个人在田野上散步;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归纳比较结果:文章选用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突出“我”对母亲的尊敬及对一家人的爱,郑重其事地推出一个镜头,有画面感。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 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写出母子关系, 母亲明理,母亲现在年老了,“我”正值中年,她听话是对“我”的尊重;“我”小时候是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表现出做儿子的孝顺。(对称句,句式工整,匀称,读来琅琅上口。找出其他的对称句)
(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表现小家伙天真聪明, 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对称句)
(这句话从小孩的嘴里出来,显得特别的天真、可爱,可让学生仿读进行品味。)
(4)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教师可不失时机地问:为什么他们都听我的?引导学生探讨)
(5)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非常普通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样地富有诗意,并且使它与庄重的话题“生命”联系在一起,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作者为什么看到这田野美丽的春景会想到生命?”“这与前文写母亲有无联系?”等问题。)
(6)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有深刻含义,富有哲理,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中,应鼓励学生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
总结:《散步》写于1985年;作者莫怀戚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最初是缘于一次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的谈话:柯尔特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
莫怀戚说“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于是就有了这篇令人感动不已的《散步》。
6、拓展延伸:观看flash《猫》,学生谈感想。
(粗线条的画面,带来的却是一种细腻的,人人拥有却非人人珍惜的情感,一种催人泪下的感动,一种品尝失去后的坚强!学生观看后就最感动的细节略谈感想,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观感:这是一对流浪的母子,勇敢的母亲用心保护着胆小的孩子,行走在如花的春季里。
然而,命运似乎要和它们开个小小的玩笑,想用阴阳将其阻隔。孩子死死拽住母亲的灵魂,内心的恐惧没有挡住它通往冥界的去路,渺茫的希望更没有打败它挽回母亲的坚持,就这样,它满目疮痍,血流满面地做着无力的抗争,不管徒劳与否,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从死神的镣铐下夺回自己那永远的依靠——母亲。最终,它们穿越了阴阳两界,团聚了!
又是一年春天,母子俩怀揣着幸福准备上路了,不同的是,小猫已不再惧怕外面的世界,它要做一只勇敢的猫……
7、布置作业:课内时间有限,课后可以写出观看flash的内心感受。
结语: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在家的庇护下,亲人的鼓舞下,我们会像这只小猫一样越发地坚强,笑傲人生,就让我们把这一切都铭记在内心最深处,用心去权衡、去感恩!
附板书设计:
散步
生生不息 意境美
尊老爱幼 人情美
传承责任 哲理美倾听爱的脚步声,找寻爱的落脚点
——《散步》说课稿
通州育才中学 尹玲玲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学习时重在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感悟作者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并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相结合,产生对生命历程的更新的认识,所以在学生的情感教育上起着很大的作用,有较高的地位。
《散步》通过祖孙三代一起散步的情景,用清新的格调、朴实的语言,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以及中年一代的使命感,为我们奏响了一曲尽孝的赞歌,文章如在干涸的土地上注入了一股清泉,令人读来倍感亲切,却又耳目一新,让我们再次品味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感受到人类文明优秀品质的传承。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但同时也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以及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莫怀戚的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那份中年人对生活和家庭的感悟与情感却是极为真挚深沉的。而这份情感与领悟,没有这样的年龄和经历的孩子可能是一时无法真切感受和理解的。要让孩子们能理解到人生的责任、亲情的可贵,并由衷生发珍惜之情,成为我们这堂课的重点。所以在这节课上要注重让学生品读,让他们读出内涵,读出情感,读出滋味,并通过几个问题的铺设,让他们看到在本文中分歧由产生到化解的过程,领悟这个分歧化解的原因——爱的存在,感受亲情所营造的美好温情的结局。
三、教学方法:
配乐朗诵法、情感教学法和设问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从而使其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四、学习方法:
在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任务驱动学习法,圈点勾画批注学习法,把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通过诵读赏析感悟语言美、意境美、人情美。
五、教学目标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感悟作者对人生的独特体验,本文的语言写得既明快又含蓄,既浅显又深刻,而且极富表现力,通过反复地朗读加品读,学生自然会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所以我把教学目标设置为:
(1)准确、流利、有轻重缓急地朗读课文,读进角色,读出感情;
(2)通过自身品味及合作探究,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中所具有的语言美、意境美、人情美;
(3)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十四、五岁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时期,思想很不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故不能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学生对生活缺少体验,造成对部分散文语言的理解不够深刻,加上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寓意深刻,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含蓄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
难点:(1)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美、意境美;
(2)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课时: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1、多媒体激趣,导入温情意境:
(课前播放温情media show,带动学生情绪,感受充满温馨的氛围,为下面情感的宣泄及活动的参与做铺垫。)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被这一幕幕的画面触动着,似乎有一股暖流徜徉在我们不经意的每一个瞬间。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的确,亲情与生俱来,却感动着我们的一生。这节课就让我们搀扶起这“重如山,柔如水”的父母之爱随着作者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倾听爱的脚步声,找寻爱的落脚点!(板书课题)
2、走近作者, 感悟心灵世界
(为让读者更好的了解作者,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而更好的体会文章主旨,设置此环节,细心的同学其实从写作背景介绍中即可悟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在这次小小的旅行开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同学对作者的名字感过兴趣么?莫怀戚,“戚”,在古汉语字典中“忧伤”的意思,所以连起来可以理解为是“不要怀着忧伤”,想来作者应该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了,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吧!
莫怀戚,1951年生于重庆,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去散散步,做一次心灵的憩息吧!
3、读书悟情,倾听爱的脚步声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并回答几个问题:
(多媒体展示字词)
① 参与散步的人物?散步的地点?散步的季节?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用课文原词回答)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田野;
② 这是一次_________的散步?用一句话概括。
(这个问题相当于整体感知,让学生在预习感知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全文,意在发掘散步的特征,来揭示文章的主题。)
举例:这是一次春天里的散步;这是一次一家四口的散步;这是一次感受亲情、珍惜亲情的散步。
补充:这是一次爱与被爱的升华的散步;这是一次传递关爱的散步;这是一次“母亲”与“儿子”的散步;这是一次延续生命的散步。
(有句话说“读是吞食、咀嚼,是最简便同时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方法。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进入情境。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在这样一个教学活动场中,学生的情感经历了冲击,对文章主旨有了自己初步的的感受,通过交流,更加深了自己对课文的认识。要想让学生深切地感受作者笔下的情感,还需让学生更深入地阅读,理解课文。)
(2)二读课文: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要置身文章角色之中,读出波澜,读出情感,读出角色。 (学生自读)
4、合作探究,找寻爱的落脚点
(美文就应当美教。这篇散文是文质兼美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粗陋地处理。就散步这个平凡的过程我打算从三个方面和学生赏析品评:劝母散步,让生命延续;爱的抉择,把爱延长;背起“世界”,让爱传承。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下,移步换景似的品味一个个真情的场景,学生们一次次体会、一次次联想、一次次感动,文理、情理、心理达到了高度的感同与升华,达到编者的初衷。)
落脚点一:劝母散步,让生命延续
(1)我们知道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我为什么还邀请她出来?
(2)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散步?真的是因为身体不好吗?
明确:(1)预设理由一:母亲身体不好,希望母亲多走走,饱含孝心。一个“熬”字,说明一个冬天母亲都在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艰苦支持着。
理由二:怕我们三人都出来了,母亲会感觉孤单。试想,一位老人,若有儿、媳、孙陪同着出来领略自然界的风光,感受生命的美好,她心里是何想法,山珍海味,锦衣玉食远不如这些体贴入微的言语,一句问候,一张笑脸,足以让老人心花怒放,远离疾病。
理由三:想让母亲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秋天的美景。“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暗示“生命”的活力。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
(2)一方面是身体不好的原因,但也可能是怕拖累我们,给我们带来不便。
总结:正是这极为平凡的散步,蕴育着无限的爱意。于是又有了这样一幕:
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儿子说/把路走弯/路就延长。是的,把路延长就是把爱延长,把责任延伸,把生命延续。就让我们循着声声的脚步去探寻第二个落脚点。
落脚点二:爱的抉择,把爱延长
(1)母亲和儿子发生了什么分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2)在大路与小路中间,“我”最终决定遵从母亲,委屈儿子,为什么做出这样的约定?
(3)母亲后来为什么决定改变主意走小路?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1)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菜花、桑树和鱼塘,有意思,小孩特别好奇,特感兴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课穿插景物描写)
为什么责任重大: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联系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2)“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她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在尊老与爱幼——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之下,只能先遵循母亲的愿望。人生要面临很多抉择,不只是走大路还是小路,有时无论怎样抉择,都是痛苦的。然而抉择又是幸福的,不止是我,包括母亲,甚至妻儿,都做出了自己抉择,一家人的感情也在这其中升温,融合。
(3)理由一:对孙子的疼爱。
理由二:一个“望”字,寄寓了母亲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眷恋、神往。,“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那是春天在召唤,生命的在勃发,在滋长。
总结:不止是散步,人生路上有诸多选择,做出选择往往是痛苦的,也是充满幸福的。不管最后做出何种抉择,爱的暖流在不断流淌着,蔓延着。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崇高使命感,背负起对这个世界的责任,让爱传承。
落脚点三:背起“世界”,让爱传承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怎样理解“整个世界”?
明确:(1)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事实上,“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他们背负的其实是一种延续的生命,一种责任的担当。
(2)“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这是一代中年人在家庭生活、人类社会的作用中油然而生的心理感受以及责任。只有责任感代代相传,世界才会被扛起来;中年人(我和妻子)的举动,不仅仅是一种责任的承接,还是给下一代的示范。生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 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教学过程一边是人文启发、问题探讨,一边是学生语言思维、语言能力的培养,达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真正统一。)
5、美点寻踪,感悟语言的魅力
教师可先范读课文选段,学生自选感人或优美的语段、词句品读,读出深情。
(魏书生曾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让学生进一步朗读并感受课文语言,通过比较发现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 “举轻若重”,比如说对称句,比如大词小用等。并通过培养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预设:(1)“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通常习惯的表达有:我们一家四个人在田野上散步;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归纳比较结果:文章选用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突出“我”对母亲的尊敬及对一家人的爱,郑重其事地推出一个镜头,有画面感。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 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写出母子关系, 母亲明理,母亲现在年老了,“我”正值中年,她听话是对“我”的尊重;“我”小时候是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表现出做儿子的孝顺。(对称句,句式工整,匀称,读来琅琅上口。找出其他的对称句)
(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表现小家伙天真聪明, 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对称句)
(这句话从小孩的里出来,显得特别的天真、可爱,可让学生仿读进行品味。)
(4)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教师可不失时机地问:为什么他们都听我的?引导学生探讨)
(5)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非常普通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样地富有诗意,并且使它与庄重的话题“生命”联系在一起,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作者为什么看到这田野美丽的春景会想到生命?”“这与前文写母亲有无联系?”等问题。)
(6)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有深刻含义,富有哲理,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中,应鼓励学生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总结:《散步》写于1985年;作者莫怀戚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最初是缘于一次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的谈话:柯尔特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
莫怀戚说“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于是就有了这篇令人感动不已的《散步》。
(语文教学不仅要注意语言、情感,也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语文托起的,是一个大写的“人”)
6、拓展延伸,分享爱的感言:观看flash《猫》,学生谈感想。
(语文教育不只是文本的教育,更是情感的感染,结尾的这段flash,便是对文章情感的升华,粗线条的画面,带来的却是一种细腻的,人人拥有却非人人珍惜的情感,一种催人泪下的感动,一种品尝失去后的坚强!学生观看后就最感动的细节略谈感想,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观感:这是一对流浪的母子,勇敢的母亲用心保护着胆小的孩子,行走在如花的春季里……
然而,命运似乎要和它们开个小小的玩笑,想用阴阳将其阻隔。孩子死死拽住母亲的灵魂,内心的恐惧没有挡住它通往冥界的去路,渺茫的希望更没有打败它挽回母亲的坚持,就这样,它满目疮痍,血流满面地做着无力的抗争,不管徒劳与否,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从死神的镣铐下夺回自己那永远的依靠——母亲。最终,它们穿越了阴阳两界,团聚了!
又是一年春天,母子俩怀揣着幸福准备上路了,不同的是,小猫已不再惧怕外面的世界,它要做一只勇敢的猫……
7、作业布置,存储爱的震撼:课内时间有限,课后可以写出观看flash的内心感受。
(课堂45分钟是温馨的,却也是短暂的,让学生将强烈的震撼存储为永久的记忆,珍藏在内心最深处,以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结语: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在家的庇护下,亲人的鼓舞下,我们会像这只小猫一样越发地坚强,笑傲人生,就让我们把这一切都铭记在内心最深处,用心去权衡、去感恩!
附板书设计:
散步
生生不息 意境美
尊老爱幼 人情美
传承责任 哲理美(共17张PPT)
莫怀戚
倾听爱的脚步声 找寻爱的落脚点
莫怀戚,1951年生于重庆,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   视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写作必得使其愉快,否则不写。胸无大志,重视世俗生活中的乐趣。
(莫怀戚提供)
走近作者, 感悟心灵世界
读书悟情
——倾听爱的脚步声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分歧( )
拆散( )
霎( )时
水波粼粼( )
熬( )过
讷讷( )
fēn qí
chāi sàn
shà
lín
áo

A、散步的地点是:       
田 野
B、散步的人有: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初 春
C、散步的季节是:       
D、散步的过程发生了:       
  (用原文的一个词来回答)
分 歧
比比谁的反应迅速?
E、散步的结局?
一家人在田野上温馨地散步
再读课文,找寻爱的落脚点
※读进故事
※读出波澜
※读出角色
落脚点一:劝母散步,让生命延续
※开动脑筋吧!
我们知道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我为什么还邀请她出来?母亲又为什么不愿意出来呢?真的只是因为身体不好吗?
※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 /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儿子说/把路走弯/路就延长。/是的/把路延长/就是把爱延长/把责任延伸/把生命延续。
落脚点二:爱的抉择,把爱延长
※母亲和儿子发生了分歧,此时的“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尽管如此,“我”最终决定委屈儿子,遵从母亲走大路,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但母亲后来还是决定改变主意走小路,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落脚点三:背起“世界”,让爱传承
※原文:“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怎样理解“整个世界”?
美点寻踪,感悟语言的魅力
深情地读出感人或优美的词句,并简要赏析,也可联系自身实际谈感想。
文中对称句
①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②有的浓,有的淡。
③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④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⑤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⑥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⑦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⑧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写作契机
※《散步》写于1985年,作者莫怀戚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最初是缘于一次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的谈话:柯尔特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
※莫怀戚说“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于是就有了这篇令人感动不已的《散步》。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
——培根(英国)
铭记名言
拓展延伸,分享爱的感言
观看Flash:《猫》
联系自身实际,写出flash《猫》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