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_[P[0. p p t(共16张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看庄中学 刘林新
教学目标
1、学习短论运用对比,逐层深
入的论证方法。
2、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学习指导
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
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
识文章的论述特点。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与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主张实行“仁政”, 君王要“与民同乐”, 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 。 其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有不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作品简介:
《孟子》是一部记录子及其弟
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
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
著的。与《论语》、《大学》、
《中庸》合称四书。
注音:
米粟 畔之 封疆
傅说 胶鬲 曾益
拂士 畎亩
sù
jiāng
pàn
yuè
gé
zēng
bì
quǎn
阅读第一节思考问题:
解释字词
天时
地利
人和
时令、气候、政治形势等条件。
有利的地理形势。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这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讨论问题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人
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这两句揭
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阅读第二节思考问题:
解释加点字词
三里之 城 ,七里之郭 ,
环 而 攻之 而 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 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
的
内城
外城
围
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
小城
表转折,但是,却
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这
表判断
讨论:本段(第二段)摆出了什
么论据?有何作用?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
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 ,强调了“地利”
重要性。
阅读第三节思考问题:
解释加线词
城 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
兵革
非不坚 利 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
之 ,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甲衣
坚韧
锐利
放弃
离开
所守之城
这
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
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
讨论
a本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b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
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
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
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
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
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阅读第四节思考问题:
故 曰,域 民不以封 疆
之 界,固国 不以 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 , 亲戚
畔 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 ,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 不战,战必胜矣。
因此,所以
限制
疆界
的
国防
靠
震慑
施行仁政的君主
到
极点
内外亲戚
通“叛”,背叛
凭
归顺,服从
行仁政的君主
或者
讨论
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
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
的支持和拥护。
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总结全文,
深化论点
诵读课文:拓展延深
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