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

文档属性

名称 春(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1-08 17: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春——朱自清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能欢快而有节奏地朗读全文,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3、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发挥多种感觉器官的作用,深入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语言特点。(三)德育渗透点 “一年之计在于春”,学生正处在人生最美好的春天,激励他们珍惜春光,刻苦学习。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1、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
2、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整体感知语言美。
3、学习作者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二)解决办法 在学生反复阅读理解和体会的基础上,在师生共同讨论、探讨的基础上,突破重难点。三、课时安排 2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提到春天,我们的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春的图景,那么春天到底有什么样的风景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春》,我们看作者笔下的春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春的?前面我们学习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谁来简述一下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二)教学新课1、朗读课文,完成下面内容。
(1)注音:
水涨( )蓑( )酝酿( )
应和( )薄烟( )
黄晕( )捉迷藏( )
(2)梳理文章结构,给课文划分部分。zhǎngsuōyùn niàngyìng hèbóyùncáng一、(1段)盼春。
二、(2—7段)绘春。
三、(8—10段)赞春。 2、第二段写盼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1)“盼望着,盼望着”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渴望和盼春心切的心情抒写的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
(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宣告春天的到来,表达了喜春之情。 3、齐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共同看一下春的大体模样。 “一切”总提一笔,然后写出山、水、太阳,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4、作者是怎样用五幅图画来展现春的?主要抓住了哪些最具春的特征的景物来描写春?“春”到底是什么样的?让我们追寻春的足迹去领略一下那五彩缤纷的世界吧!下面重点分析文章的第二部分:绘春(第二至七段)。 春草图:请学生朗读,思考作者是抓住了春草什么特征来写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哪些字用得好?(由学生展开讨论分析来完成)(1)春草的特征:嫩、绿、软。
(2)好的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偷偷地”、“钻”把小草拟人化了,好像小孩子玩捉迷藏一样,不期然的出现在你面前,而且“钻”还透露出小草的顽强生命力。同时又写出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 文中“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是否偏离了写春草?为什么? 没有。侧面写出了春草的茂盛,顽强的生命力,也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本段中叠音词的作用是什么? “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草的色泽,“软绵绵的”写出了春草的柔质。“轻悄悄”,草地柔软,风一吹,让人顿觉无限的惬意。 春花图: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1)春花的特征是什么?
(2)你最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有什么不好?
(4)作者写春花的顺序是怎样的?(1)特征:花多、色艳、味甜。
(2)例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3)“叫”只是单纯声音上的感受,“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在其中,内涵要丰富得多。
(4)先写树上的花(木本的花),再写遍地的野花(草本的花)。(三)小结 描写景物要抓住特征,如春草图,抓住春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来写,如春花图则抓住春花的多、艳 、甜的特征来写。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景物特点,抒发作者的感情。(四)诵读练习(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小短文《春》,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描写景物的方法,注意用词 的生动形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 背诵课文(竞赛形式)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并分析了春草图、春花图,下面我们继续学习余下的三幅画面。(三)教学新课 分三组讨论“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主要从景物特征、修辞方法、用词三个方面讨论。第二课时 春风图:(1)风是无形的,难以描写的,作者通过感观,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句从触觉方面写出了春风的和煦、轻柔。
第二句从嗅觉方面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特有的清新、芳香。
第三、四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春风的和悦,描绘出一幅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
由此可见,感触大自然,我们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身体的各个器官去体会,这样描写才能细致、形象。 (2)“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了引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写出春风的温暖;“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春风的柔和;第三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鸟儿迎春的欢悦。 春雨图:(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春雨的多。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细密。三个比喻构成一个排比句,形象刻画了春雨的形态,渗透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景”要服务于“情”,“借景抒情”)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轻盈。
(2)修辞方法: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
(3)写作顺序:从静态的景色写到动态的景色,从物写到人,由近景写到远景。 迎春图:前四幅图写出了春天的自然美,这幅图由景及人,颂扬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春早人勤。 齐读第三部分,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说出了春的什么特点?试各用一个字概括其特点。并说明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第一句,用“娃娃”作比,突出了一个“新”字,写出了早春的特征,早春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第二句,用“小姑娘”作比,突出一个“美”字,表示春天是美好的,春天将会给人们带来美好生活,写出仲春的特征。
第三句,用“健壮的青年”作比,突出了一个“力”字,写出了暮春的的特征。春天是有力量的,春天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希望,似乎让人们走进热烈孕育的夏季,走进硕果累累的秋天。 运用比喻、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三个比喻又构成排比,从气势上描写出了勃勃生机的春天。 三个比喻句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如果把三个比喻合并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三个比喻句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不能颠倒。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点明春的成长过程。
三个比喻各自成段,能强调春的不同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春》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美好图景,在写了人们盼望春天的热切心情之后,描绘了春草如茵、春花竞放、春风送暖、春雨润物、春催人勤五幅生机盎然的画面,最后又以比喻的形式,从总的方面对春天做了赞美,深化了题旨。 通过学习本文,在以后的写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观察景物要细致,描写景物要抓住特征。
(2)在对景物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时,要注意渲染烘托手法的合理运用,语言要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3)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修辞方法运用得当对描写景物的特征起着更加形象生动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抒发感情。(四)总结(五)练习采用互读、典型读的方法,评改习作《春》。(六)布置作业1、修改习作《春》
2、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3、背诵全文作课人:杨姝婷
辽宁省本溪市第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