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 果
?
●教学目标
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
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教学重点
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爱国主义的深层教育。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教学内容
一直接切入课文,
1.介绍作者雨果
2.介绍写作背景: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他们野蛮地洗劫了北京城的同时,闯入圆明园,大肆抢劫,并放火烧毁了这座宏伟华美的皇家园林
二.感性认知圆明园。
1.一首关于圆明园的小诗
我以为我可以忘记,
只要我不回过头来。
我以为我可以当作什么都不曾发生,
只要我不翻开昨天的日记。
然而你总在我的梦中出现,
唤醒我的心中对你
不能忘却的思念。
2.出示圆明园昔日的宏伟奇丽和被毁后的满目疮痍(用感官来刺激学生的切身感受)(包括图片和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
三、小组讨论探究:
1.分三方面概括课文内容.
1-4赞美圆明园在人类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5-6揭露英法联军的罪行
7-10指出英法政府必将受到历史的审判。
2.找出课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指出雨果评价圆明园的核心语句:
是幻想艺术的最高成就。
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亚洲文明的剪影
3.关于语言魅力:体会反语的力量
反复朗读后半部分(6——11段)
请学生找出表达了雨果对英法联军辛辣嘲讽的语句。
个别赛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相结合。
指导朗读词语“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手挽手,笑嘻嘻”
指导朗读句子“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体会其中反讽的语气,不动声色的深沉的愤怒。
4.关于人格魅力:
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态度——公正客观
雨果与巴特勒上尉的交锋——不畏强权
雨果是否并不热爱法国——深沉的爱
重点讨论关于爱国主义:到底什么是爱国主义?
雨果说的“政府有时会是强盗,但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5.小结: 人格魅力——勇揭真相,何等良知!
语言魅力——反语嘲讽,何等智慧!
四拓展:
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近年来,有人提出要重建圆明园,你认为可以吗?
拓展阅读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水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让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风?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课件23张PPT。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
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 雨果(1802──1885年)法国作家。
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是流传到世界各国的宝贵文学遗产。作者及作品介绍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他们野蛮地洗劫了北京城的同时,闯入圆明园,大肆抢劫,并放火烧毁了这座宏伟华美的皇家园林。
写作背景 中国北京圆明园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总称圆明三园;占地面积约5200亩,周长近10公里,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相当于北京皇宫的建筑面积)。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而且是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清朝皇家的宝物主要不在紫禁城里的宫殿中,而是在圆明三园。园内珍藏着许多中外古今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鼎彝礼器,艺术奇珍,金珠玉石,铜瓷古玩。西方誉之为“万园之园”,的确是当之无愧的。
宏伟华美的皇家园林 古画: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一古画: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一古画: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一古画: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一古画:圆明园四十景咏之一圆明园金碧辉煌的宫廷建筑 (模型)文昌阁海晏堂中的12生肖铜像规月桥华美的建筑物养雀笼外国人拍摄的“皇家园林”单孔石拱残桥华美的建筑物 上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左两图:焚毁后圆明园的断垣残柱被毁后大水法照片局部揭露英法联军的罪行。赞美圆明园在人类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指出英法政府必将受到历史的审判。(1-4)(5-6)(7-10)严厉的谴责是幻想艺术的最高成就。
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亚洲文明的剪影世界奇迹 找出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大声朗读,思考: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使用这方法有什么作用? 巴特勒他们期待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怒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讽刺强盗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2、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富丽堂皇的破烂“? 1、“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请体味这句话的含义。难句析疑3、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4、“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5、文中“赞誉”一词有何作用? 1.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拓展讨论 2.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态度——公正客观
雨果与巴特勒上尉的交锋——不畏强权
雨果是否并不热爱法国——深沉的爱凤阁龙楼委碧埃,
荒烟满目旧亭台。
何人能说前朝事,
如此名园叹劫灰。
福海依然绿波流,
蓬莱三屿空悠悠。
人民百万冲霄气,
重整乾坤展宏猷。
——《圆 明 园 咏 史》黄墨谷 近年来,有人提出要重建圆明园,你认为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