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课外古诗词训练
七年级上
一、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记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强化训练】
1. 开头四句连用两个典故,目的是什么?
2. 试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 诗的结尾四句属于 表达方式。这四句诗旨在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4. 放假了,你和同学去看望已经退休的老师,看到老师仍然在家研究学问,著书立说,你想用这首诗中的诗句赞美老师,你可选用哪几句: 。
参考答案:1.说明生命终会消亡这一自然规律。 2.这几句诗,诗人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表达了诗人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 3.议论 旨在告诉人们: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听从自然规律的摆布,一个人如果保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从而推迟“暮年”的到来,去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二、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化训练】
1.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
3.试描绘“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所展现的画面。
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两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开轩面场圃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从景物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能指出抓住特点写景(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什么修辞方法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 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情景交融,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地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对的繁茂。(或“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3.绿色的树木在村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横斜。 4.流露出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强化训练】
1. 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的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这句诗好在哪里?展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4. 华夏文化常常讲究曲折美,层次美,这首诗中有两句就表现了这种美学思想,它们是
, 。
参考答案:1. 示例:竹林小路弯弯曲曲,一直通向幽深的后院,唱经礼佛的禅房,掩映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2.这句诗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表达了作者欢悦的心境(也可答“宁静”、“安祥”、“空灵”,意思对即可)。 3.不矛盾。这是以“寂”衬“音”的写法,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从而更加突出了禅院的幽寂。(围绕“反衬,以声衬静”来回答即可) 4.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两句的表达方式是 ,渲染出一种 的气氛。后两句,诗人情思飞越,要托洒漫天下的月光,把关怀和思念,随风捎带到友人身边。全诗表达了 。
2. 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被贬之地极偏远?
3.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借物抒情 凄凉 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 2. 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 3.诗人以新奇的想像,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五、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三、四句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相逢,相逢之日再诉离情。诗人为何要这样写?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诗人想像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 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参考答案:《夜雨寄北》 1.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2.这样就以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聚时的乐。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3.想像将来与友人团聚,共剪烛于西窗之下,向友人细细述说在巴山夜雨时想念友人的情景。诗人的感情中,今日的愁苦里夹杂着想像中团聚时的欢乐。
4.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六、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 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写“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这一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2. 作者在诗的首句连用两个“笼”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其作用。
3.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 “隔江犹唱后庭花”句中“犹”字用得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1.轻轻的雾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煞是空冷愁寂。具有朦胧、冷寂的特点(或迷茫、悲凉的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权者不理国事,沉溺在享乐的批判、忧虑,开篇两个“笼”字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奠定了全诗感伤、忧愁的基调。 3.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4.“犹”字意味深长,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道路走下去的情形,把历史的教训、现实的情况和注定灭亡的命运联系起来,以辛辣的嘲讽,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七、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从季节、时间的角度看,这首诗写的是作者 时的生活和心情。
2.这首词中最为人称道,又最能确切地表达词人深重而深沉的伤春怀人之情的句子是:
, 。
3.请简要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句中“独”字的含义。
4.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1.春天黄昏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这“独”字表现了词人孤寂、失意的情情,是他因怀念友人而抑郁伤感心情的表现。 4.例子:“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或:“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八、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句哲理深刻,试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2. 试赏析“一山放过一山拦”。
参考答案:1.含蓄地说明了生活中许多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或:启迪人们面对困难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2.这句诗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山变成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放”一“拦”的重复中透露出来了。
九、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 描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所展现的图景。
2. 一篇小令,才共六句,好似一幅图画,娓娓道来中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暮色苍茫的天空里,突然出现一群雪白的鸥鹭,与湖面碧绿的莲叶交相辉映;宁静的湖面上空,突然奏响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2.表达了女词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十、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全诗以 为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 感受。
2.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
3.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像,试描绘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4.本诗颇有“理趣”的三、四两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5. 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诗的理解。
参考答案:1.方塘 微妙难言的读书(只要扣住“读书”即可) 2.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 3.明媚的阳光下,半亩池塘的碧水清波,亮晶晶的,就好像是打开的一块大明镜;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也忍不住跳下来,在镜面上舞蹈。 4.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5.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或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回答:①“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②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③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才能才思不断。)
七年级下
一、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诗人以山峰环绕,竹林茂盛为背景,描绘了最有趣的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
2.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 。
参考答案:1.鸟儿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徨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 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参考答案:1.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2.示例: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三、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 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前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2. 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2.依依惜别。
四、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这首诗全篇紧扣一个 字,抒发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2.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有人说“折柳”是这首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3. 古人常以“柳”表示“送别”,请再写一句含“柳”字的诗句,并写出作者姓名。
参考答案:1. 闻 思念家乡、亲人。 2.“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示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五、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这首诗表达了 之情。
2.展开联想与想像,写出一、二句的情景。
3.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一、二两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两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答案:1.强烈的思乡怀亲 2.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3.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和思念。 4.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更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安,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六、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 人们普遍认为“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2. 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品味这首诗的意境,说说其高妙之处。
4. 描绘这首诗给我们展现的画面。
参考答案:1.“横”字表现出自然、闲适(悠闲)、恬淡的意境。 2.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3. 本诗作者通过平常、平静之事,不动声色地写出了自己对恬淡幽静意境的追求和向往。 4. 隐蔽沉静的野草生长在涧水边,岸上茂密的树林里有黄鹤啼鸣。傍晚带雨的春潮流水更急,无人问津的野渡小舟自然摆横。
七、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 联系全诗,说说开头两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落花时节”只是写景吗?
4. 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 这两句诗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无限眷恋)。 2.不只是写景。落花时节,象征着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 3.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八、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茶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 结合全诗,赏析“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两句。
2. 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大量的送别诗,试再举一例,并说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1. 这两句诗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2.略。
九、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答:
2.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
答:
1.示例: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来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说明:语言生动,抓住“闲敲”一词即可。
2.不能。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十、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 解释“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并说说你的理解。
2.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肯定了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天才诗人,以富有创造性的诗篇,领导着当代的诗坛,开创一代新的诗风。请举例说明诗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1.解释:每个时代都有杰了的天才诗人,各自主导诗坛生机勃勃几百年。 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见解:每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诗歌创作的高峰,每个诗人也都应有自己新的创造,后人尽可以超越古人。 2.历史证明了诗并没有随着号称诗之“黄金时代”的唐王朝之灭亡而消亡。历代都有优秀诗人,北宋的苏轼、南宋的陆游、金元间的元好问等,都是各自时代的“领风骚”的“才人”。
八年级上
一、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 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2. 诗中写大自然中的景物目的是什么?
3. 说说“常恐秋节至”中“恐”的表达作用。
4. 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
5. 这首诗在说理方面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 这首诗通过写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2.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寿命有限。 3“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 4.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说明光阴一去不返。 5.用联想和一连串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二、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体会“欲何依”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 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哪几个词用得好?
3.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一句引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1.“欲何依”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的心情。 2.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祥平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远景与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3.相传周武王灭商以后,伯夷和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有采薇而食,最后饿死。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三、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说说“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一句写景的妙处。
参考答案:1.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2.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树叶渐落,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 试描绘“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所展现的画面。
2. 试分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蒸”和“撼”字好在哪里?
3.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 2.“蒸”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广大沼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撼”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3.表达了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
五、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诗的前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慨?
2. 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像,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3.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诗情、景交融,试想像烟波江上日暮之景,体会其中融入的乡愁之情。
参考答案:1.蕴含着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2.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3.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染红了长江,天色愈来愈暗,何处是我的爱乡?等待我的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长江上烟雾笼罩,波涛浩淼,更引起作者无限的乡愁。
六、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 展开联想与想像,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并赏析“横”与“绕”两字的妙处。
2. 颈联是情景交融的佳句,请结合送别的情景,阐释该联的句意。
3. 诗人骑马与友人送别。请简要分析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妙处。
参考答案:1.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十分准确传神。 2.天上的白云随风飘浮,就像即将远行的友人行踪难定,漂流四方;一轮夕阳缓缓下沉,似乎不忍遽然落山,就像诗人对朋友依依难舍的心情。 3.诗的最后写诗人与友人挥手告别,两匹马仿佛理解主人心情,禁不住萧萧长鸣。马尚且如此,人的感情自然不言而喻。不写人而写马,将离别之情渲染得更加深切动人。
七、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秋词》一词一反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为秋天谱写出一曲欢畅、明丽的赞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怀?
2.写出含有“秋”字的诗句。
3. 找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
A、从古到今文人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寥,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秋天气象肃杀,而作者却看到了秋天正是喜获丰收的美好季节。
B.第三句中的一个“排”字,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这正是诗人虽遭贬抑,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C.第一句应诵读得深沉旷远,使人们联想到从古到今众多“悲秋”的名句名篇,给人以一种厚重的沧桑之感。
D.后三句,显示出乐观向上、气冲霄汉的豪迈气概和开阔雄健、明净爽朗的意境,所以诵读时应愈来愈高昂有力。
参考答案:1.可以看出诗人开阔的视野和乐观的情怀。 2.例如: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⑵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⑶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⑷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3.A
八、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 含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改”、“迷”有用得好,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2. 展开联想与想像,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3.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随处改”这个“改”字用得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2.傍晚,暮色降临,霜雾弥漫,山林空荡,熊爬到树上逗乐,小鹿跑到溪水旁饮水。 3.诗歌写景之中处处流露出游山的欣喜愉悦,充满野趣,表达了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九、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上片所展现的画面。
2.请从这首词中找出能表现季节和一天具体时间的词语。
3.这首词是怎样以景取景取喻并抒发作者感叹的?请用词中原句回答。
4.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1.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落,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2.兰芽(短) 暮雨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4.热爱生活,旷达乐观。(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 联系前两句诗,谈谈“尚”字的表达作用。
2.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略作赏析。
3. 诗中前两句一“僵”一“孤”写出了诗人当时的 处境;一个“思”字又集中表现了诗人 情感。
4. 本诗后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你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 “尚”是“还”的意思,第一句诗中“僵”和“孤”写出了诗人年老体衰,闲居乡间的生活状况,但诗人还想着去戍守边疆,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报国之情。 2.“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了爱国之情。(只要扣住“风吹雨”的双层含义,从写作、思想等方面回答即可) 3. 凄凉 爱国思想。 4. 诗人病卧孤村,雨夜听窗外风吹雨打是实写,深夜梦见铁马冰河,为国奋战疆场是虚写,诗句中“风吹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显得自然而巧妙。本诗的后两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诗人忧国忧民,渴望收复河山的爱国情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八年级下
一、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 展开联想与想像,描绘首联中松树的形象。
2.分析“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怒”中“一何”的表达作用。
3.这首诗通篇赞美松树不畏风霜冰雪、傲然挺立的高贵品格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答案:1.高高的山上,苍翠的青松傲然挺立,迎着山谷中瑟瑟的秋风,毫不动摇。 2.“一何”是多么的意思,突出了风的猛烈和松树对抗狂风的顽强。 3.旨在勉励从弟勇敢面对一切困难,坚忍不拔,保持自己的操守。这里,松树实际上也是作者自况。
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 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2.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
3.体会“风烟望五津”句中加点的“望”的深层含义。
4.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1.这首诗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了开朗、乐观、豪迈的情怀。 2. 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拱卫,自长安遥望蜀州,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 3.望,远远地看见。“望”,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表明诗人时刻关注着友人所达的目的地,说明诗人对友人极为关切。 4.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无全伤悲之情,写得昂扬乐观,又写出了与朋友的真挚友谊,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三、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作者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指代什么人?
3.结合全诗说说“独怆然而涕下”中“独”字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1. 作者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情绪。2.“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的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3.“独”是“孤独”的意思。诗人登台远眺,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前代明君不复见到,后来的贤明君主也不及看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四、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境。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大自然中自得其乐的闲适心情。 2.诗人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天上的白云悠闲地在空中飘动。
五、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 试描绘激起诗人饮高楼的豪情逸兴的万里秋空图。
2.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历来以奇特贴切著称,试对其进行赏析。
3.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既表现了诗人因怀才不遇,准备退居山林的消极的一面,又表现了诗人
的高洁品质。
参考答案:1.秋高气爽,长空万里无云,一群群大雁排着整齐的队列,向南方飞去。 2.前一句的比喻奇特而富于创造性,同时又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自然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抽刀断水”这个细节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 这两句写诗人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 3.不肯与黑暗的社会同流合污。
六、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 这首诗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哪些?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试分析加点词好在哪里。
①草色遥看近却无
②绝胜烟柳满皇都
3. 这首绝句揭示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1.小雨、春草。这首诗细腻真切地描绘出早春特有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2.①“近却无”表现了诗人独到的观察体验。早春时节春草初生,娇嫩细小、零零星星,远看一片碧绿近看却又似若无,“近却无”三个字将早春小草的特点细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②“绝胜”一词是“远远超过”之意。把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晚春景色作对比,着力赞美早春之美,表现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3.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七、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字意义有什么不同?
2. 诗中选取了哪两个事例表达彼此的思念?
3.诗中有一句诗用的是比喻方法,而且其中一字用了谐音,以表达情感的执着深切。这句诗是 ,这个字是 ,以 谐 ,使这句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4.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1.前一个“难”指“难得”,后一个“难”是难舍难分的意思。 2. 诗中选取了晨妆夜吟两个典型事例,抒写了双方都沉浸在无限痛苦的相思当中。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 丝 思 4.这两句诗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怀念,与诗的开头照应。
八、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联系全诗,说说上片写景的作用。
2.“剪不断,理还乱”六个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一种心情?
3.诗文中“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句中的这“滋味”是指何而言,为什么要称“别是”?
4.“剪不断,理还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现在人们运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参考答案:1.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 2.表达了词人心底的焦躁、不安、痛苦、哀伤等复杂的心情。 3.指的是囚居的痛苦。因为这不是一般的阶下囚的感受,而是亡国之君的哀愁别绪。 4.“剪不断,理还乱”,以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的纷乱和难解。现在人们运用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
九、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2. 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1.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十、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 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下列诗句所展现的画面。
1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2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 说说你对“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中“除非”的理解。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1.①湛蓝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②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远天连接着秋水绿波,萋萋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 2.“除非”表示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做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突出了诗人心中浓浓的思乡之情。 3.这首词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愁绪。
九年级上
1、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这两句诗表达诗人怎样的心理?
2. 诗人描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和贫妇拾遗麦穗的场景,有何用意?
3.写出诗人细致刻画劳动人民矛盾心理的句子。
参考答案:1.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2.一是为了反映农民的艰辛,二是为了揭露赋税的繁重。 3.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二、月 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早声新透绿窗纱。
1. 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春日月夜图并说说这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 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个字写得最有表现力?为什么?
3.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了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 这两句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 2.“虫声新透绿窗纱”中一个“新”字最有表现力。夜半更深、夜寒袭人、万籁俱静之时,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受到夜气中所散发的春的信息,从而清脆地、欢快地鸣叫;而虫声又“新透绿窗纱”,让诗人感觉到春天的来临。诗人被虫儿欢快的鸣叫所感染,不禁联想到春回大地的美好画卷。一个“新”字表达了期盼冬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的新鲜感、欢愉感。 (或“透”最有表现力,透是“透过”的意思,写虫声透过窗子传到诗人耳中,给人以生机勃发的感觉。) 3.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
三、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岛雁满回塘。
1. 品味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2.说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的写作特色。
3.《商山早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1.春日一个有霜的早晨,一轮残月悬于西天上方,清凉的月辉下,路边的茅店似在梦中,这时传来一阵嘹亮鸡啼,打破了沉寂。(向店外一看)铺满银霜的店前木板小桥,却早已留下行人的踪迹。 2.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出了早行的情景,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3.抒发诗人旅途中的辛苦孤独和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四、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 这首词的上片写了梅花 的困难处境;下片托梅寄志,表现了梅花 品质。
2. 品析“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
3. 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借花来表现作者 的心情。
参考答案:1.处境:孤独寂寞,风雨侵欺。 品质:坚贞、高洁。 2.“碾”是“碾压”的意思。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 3.表现作者性格孤高,绝不与争宠邀媚、阿庾奉迎之徒为伍和不畏谗毁、坚贞不渝的铮铮傲骨的品格。
五、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 描绘“池上碧苔三为,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所展现的画面。
2. 《破阵子》表现了少女们在美好春光里轻松欢快的心情,试分析下片中两次“笑”的特点。
3.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1.美丽的池塘边,星星点点地长出了碧绿的青苔,树上一只黄鹂躲在嫩绿的树叶后,清脆地鸣叫,春日白天见长,雪白柳絮在漫天飞舞。 2.开头“巧笑”,突出了参加踏青斗草的少女们兴高采烈,使人感受到春的美好。后面的“笑从双脸生”,更是意味深长。这位姑娘如此喜悦,似乎不仅仅是因为“斗草赢”,她将“今朝斗草赢”与昨夜所做的一个美好的“春梦”联系起来,似乎获得了某种心愿即将实现的喜兆。 3.内容:这首词描绘了在明媚的春光里,采桑女笑语相迎、踏青斗草的意趣横生的画面,使人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青春年华的无限美好。 写作手法: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
六、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1. 上阕写了哪三个画面,这三个画面有什么含义?
2. 请你对“敲门试问野人家”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1.这三个画面是:簌簌落下的枣花,嗡嗡响着的缲车,柳阴下叫卖着的瓜农。这三种景物构成了一幅极具农村生活气息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写出了农人劳动的繁忙,也透露出人们(包括词人)对农村恢复正常生产后的喜悦心情。 2.“敲门试问野人家”一句折射出身为太守的词人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远,也表现了苏轼尊重农人、平等待人的品格。
七、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 试分析“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句中“透”字或“佳节又重阳”中“又”字的妙处。
2. “人比黄花瘦”一句中的“瘦”字与词中哪个字呼应?试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一个“透”字,不仅写出了秋夜寒气透人肌肤,也写出了词人心灵所感的无比凄凉,突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 “又”字有很浓的感彩,突出地表达了词人的伤感情绪。 2.“愁”字,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因刻骨的离愁,而腰肢瘦损的形象,有力地表达出了思念之情。
八、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 词中写到长江,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2. “曹刘”、“孙仲谋”分别指谁?
3. 词中称赞孙权,从全词的主旨看其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1.不尽长江滚滚流。比拟千古兴亡之事的绵延不断。 2.“曹刘”分别是三国时期的曹操和刘备。 “孙仲谋”是孙权。 3.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怯懦。表达作者仰慕英雄,主张恢复中原的情怀。
九、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 如何理解“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2. 试比较此曲最后两句与《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说说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参考答案:1.这两句的意思是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灭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2.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迭,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而这首小令则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十、朝天子 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咏喇叭”的内容和表达主题是什么关系?
2.请分析作者为什么选喇叭作为写作题材。文章末尾连用三个吹字起什么作用?
3. 这首小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1.这是用的借物咏怀的方法,借咏喇叭来抒发对宦官制度和黑暗社会的痛恨。 2.①是因为喇叭能发高腔吓人,喇叭的特点是曲儿小,腔儿大,才小气粗,装腔作势,借以吓人,这和宦官本质相似。②末尾连用三个吹字,不仅形象、具体地描绘了“来往乱如麻”的官船的喇叭声声,更以恢谐的语调揭露出宦官鱼肉百姓的罪行。 3.作者对宦官当权,骚扰百姓愤愤不平。
九年级下
一、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 说说首联中“照”和“自”的表达作用。
2. 展开想像,描述“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所展现的画面,并加以赏析。
3.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照”字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用夸张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机,生动传神地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仿佛真的看到战火已在眼前一样。紧张的局势,势必引起诗人的关注,自然而然地引了下文“心中自不平”。 “自”,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2.大雪弥漫,漫天飞舞,天色昏暗,战旗上的彩画已凋落斑驳;狂风呼啸,战况激烈,凛冽的寒风夹杂着紧急的战鼓和呐喊声。 诗人不从正面着笔,而是用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出心裁,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无畏精神和在占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场面。诗以战地风雪烘托出战场的紧张情绪和肃杀气氛,以自然环境中的风、雪的冰冷与无情代替了对血腥战场的直接描绘,手法极高。 3.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二、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哪几句诗能够表达诗人外在超脱旷达?哪几句能看到诗人内在的孤独?
3. “永结无情游”是指谁与谁的交往?
参考答案:1. 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2.“对影成三人”、“行乐须及春”、“相期邈云汉”等可以表现诗人表面上的超脱旷达;“独酌无相亲”、“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等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孤独。 3.诗人、月、影。
2、 羌村三首(之三) 杜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1. 结合这首诗说说杜诗“诗史”的特点。
2.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诗人没有写所歌的内容,你能根据这首诗推测一下诗人所歌的内容吗?
参考答案:1. 安史之乱给唐代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儿童尽东征”、“黍地无人耕”的现象,遍及整个北国农村,何止羌村而然。《羌村三首》就通过北国农村之一角,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与诗人系心国事的情怀,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2. 所歌内容虽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内容。
四、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1.诗中对全篇内容起总领作用的词语是“ ”,对抒情基调起决定作用的词语是“ ”。
2.繁花是让人心情愉悦的,可作者为什么见花伤心呢?
3.试赏析“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联。
4.说说你对尾联的理解。
参考答案:1.登临 伤客心 2. 当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这是反衬的手法,更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愁苦。 3. 这两句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象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4.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
五、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马花边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1. 写出文中描写风沙、大石肆意施展淫威的句子。
2. 这首诗中有大量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这首诗中有许多生动的细节描写,试举一例说说它的作用。
参考答案:1.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风头如刀面如割。 2. 诗人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以此衬托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3.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3.“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参考答案:1.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之情。 2. 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3.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的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七、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篷。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篷”两句的意境,并进行简要赏析。
2. 尾联表达了诗人 情感。
参考答案:1. 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2.思念亲人
八、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歌颂了 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 的决心。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压”和“开”字用得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3.展开联想与想像,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4.尾联作者多次用典借以表达 的情感。
参考答案:1.戍边将士 立志报国 2.“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时值深秋,万森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4.尽忠报国
九、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 试赏析上片写景抒情的技巧。
2. 下片连用三个“春”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意?
参考答案:1.上片用新奇的比喻写景,以景含情。开篇“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似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用“眉峰”“眼波”比喻山水,“眉峰聚”是愁眉紧锁,“眼波横”是热泪盈眶,融惜别深情于自然山水,一切景语皆情语。说水是眼泪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联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干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2.以“春归”归映衬“君归”,写惜别难舍。希望友人“赶上春”“和春住”,则寄托了美好的祝愿和一片深情似海。
十、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两句抒写了 的悲愤,“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两句表现了作者 的矛盾。
2.“今日又南冠”句中的“又”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4.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
参考答案:1.英雄末路 必死的决心与难别故乡亲人的情怀。 2.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的心情。 3.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之情。 4.示例: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真是气贯长虹!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