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律长征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1-17 01:00:00

内容文字预览

第一单元 长征组歌
1 七律 长征
Ⅰ 学法导引
  本文是一首律诗,律诗的偶句要求押韵。学习本文,要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从而感受诗中表现出来的榜礴气势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习诗歌洗练的语言。
Ⅱ 课文精讲
  字词积累
  1.等闲:平常、寻常。
  2.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注意“逶”勿写为“倭”;“迤”勿写为“拖”。
  3.磅礴(pánɡ bó):气势雄伟的样子。注意“磅”的读音,它是个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bànɡ”,如磅秤。
  4.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地翻腾。
  5.走泥丸:像小泥丸一样地滚动。
  6.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注意“崖”勿写为“涯”。“崖”是山石陡立的侧面,“涯”指水边。
  7.三军: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指海、陆、空三军,也不是古代晋国所谓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8.开颜:欢悦。颜,脸,脸上的表情。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共五卷)里,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消息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
  2.文体常识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律诗有七言和五言两种,都是八句一首。律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内容梳理
  1.结构层次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山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江、大渡河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2.主题思想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课文览胜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鉴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就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篇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以下六句诗从内容到形式上把主题化作了一系列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红军战士威武雄壮的“征难图”。这两句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鉴赏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的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这两句紧承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当时,天上有国民党的飞机,后边有国民党的追兵,前边有敌军的堵截,红军的长征十分艰苦。他们沿着五岭北坡,冲破敌人设下的层层封锁线,翻山越岭,进入位于云贵交界处、海拔两千多米、绵延七十余里的乌蒙山区。作者选择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既合乎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又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
  作者写山岭是为了写红军。五岭“逶迤”形容其绵延不断,一个“腾”字突出它的奔腾气势;乌蒙“磅礴”形容其巍峨高大,一个“走”字突出它的疾驰状貌,但它们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这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反衬出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毛泽东那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像和英雄的胆略。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鉴赏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这两句具体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形象地状写出了金沙江两岸悬崖高耸入云、江面水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又神奇的情景。一个“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鉴赏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结尾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这是全诗的高潮。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北上抗日的目的就要实现。毛泽东形容部队越过岷山的心情,犹如“柳暗花明又一村”。“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正是反映这种心境的点睛之笔。“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作者在此特意提出了“三军”。它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的运用,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疑难阐释
  问题1 如何理解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与“寒”?
  解答 颈联用极其精练的诗句概括地表现了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两次战役的胜利。这两次战役,都十分险恶,敌人妄图凭借天险,消灭红军;而红军有毛主席的英明指挥,有不怕牺牲的英勇精神,因而消灭了凶恶的敌人,创造了飞夺天险的奇迹。“云崖暖”描绘了金沙江水惊涛裂岸的气势,这种气势本应是令人心悸的,作者却用了一个平和温馨的“暖”字加以修饰,既表现了处险不惊的统帅气度,也写出了诗人及战士取得胜利的轻松、喜悦心情。“铁索寒”则突出了抢渡大渡河的凶险,凌空履桥的危险。“暖”、“寒”既指物理意义上的,也指人们心理上的,通过“寒”、“暖”的感觉,写出环境的险恶与胜利的来之不易。
  问题2 从内容和结构上谈一谈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作用。
  解答 尾联是对首联的回应,作者以更加明朗的语句,更加轻快的语调,来呼应和强化“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主题。在一般人心目中,普通的山已是畏途,又何况是素有“难于上青天”之称的蜀山,而且是冰封雪盖的千里蜀山!然而,红军战士对此非但“不怕”,反而“更喜”,而且“尽开颜”!在这里,红军战士的无畏勇气、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得到最充分、最有力的体现,表达了作者和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信心的喜悦之情。
Ⅲ 类文赏析 
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930年2月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1965年2月
  久有凌云壮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训练 1.给加点字注音。
  2.以上三首是词,请写出它们的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3.这三首词的抒情角度各有侧重,请分别指出。
  4.毛泽东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对此,你能否举个例子来证明?
  赏析 毛泽东的诗词,气势博大恢宏,有一泻千里之势,给人以壮美的感受。朗读以上三首词,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参考答案
  1.kuī dùn huán lǎn
  2.西江月、减字木兰花、水调歌头,此外还有浣溪沙、清平乐、沁园春等。
  点拨 掌握词的相关知识。
  3.《西江月·井冈山》抒发了我军声势浩大、敌军必然灭亡的英雄气概。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抒发了我工农红军壮怀激烈的战斗豪情。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抒发了对祖国“旧貌变新颜”的沧桑巨变的讴歌和赞美之情,同时表达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豪情。
  点拨 反复诵读才能体会词中所抒之情。
  4示例:莫泊桑面对一次次退稿并不灰心,终成文学巨匠。
  点拨 无论哪一方面,只要是经过艰辛的付出而最终成功的事例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