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我的母亲》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1-29 18:24:00

文档简介

14 我的母亲
  Ⅰ 学法导引
本文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断,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学习时应反复读文中的精彩语段,感受文中非凡而又伟大、为儿女无私奉献的母亲形象。学习本文截取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
 Ⅱ 课文精讲
  字词积累
1. 憧憧:往来不定的样子。
2.巡阅:巡行观看。
3.容态:容貌姿态。
4.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蹑,放轻(脚步)。勿写作“慑”、“摄”。
5.娓娓动听:健谈而且感人。娓娓,言谈动听。
6.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也泛指教导有方。循循,有步骤的样子。诱,诱导、教导。
7.唏唏嘘嘘: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发出的抽咽声。唏嘘,同“欷[虚欠]”。
8.饮泣吞声:泪流入口,哭不出声。形容十分悲痛而不能公开发泄。
9.感念:感激怀念。
10.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翻来覆去不能入睡。“辗”勿写作“碾”。
11.万籁俱寂:形容一点声音也没有。万籁,各种声音。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籁”勿写成“簌”。
12.歉疚:感到对不起别人,内心痛苦不安。
13.才具:才能。具,才干、才能。“才”勿写成“材”。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邹韬奋(1895—1944),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先后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1944年7月24日病逝,中共中央接受他遗书中的申请,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文笔质朴、情文并茂。他的政论针砭时弊,简短有力,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内容梳理
1.结构层次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段):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第三部分(7、8段):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的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2.主题思想
  本文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课文览胜
1.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
  鉴赏 自身缺乏应有社会地位的母亲对苦难的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这个片段曲折地表现了旧社会妇女的不幸。
2.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讲的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鉴赏 流露出对封建社会埋没妇女才能的感慨,具有深刻的揭露意义。
3.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鉴赏 “才”字蕴含着无限的痛惜,与开头“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句中的“就”字相呼应。
4.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鉴赏 “我”十岁那年的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亲自听我背书”,背不出来就打手心。清算,列举全部罪恶或错误并做出相应的处理。使用“清算”一词,表现了父亲对子女学习上要求的严格和态度的严厉。父亲一次次“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同时又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母亲既疼爱儿子,又希望儿子上进,内心是矛盾痛苦的;话语既是违心的,又是出于对儿子的期待,这进一步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爱。一面期待着以严训使儿子成才,一面又为儿子受的皮肉挞罚而泪如泉涌,刺心地痛苦。母亲的这种矛盾心态在作者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写人的心态曲尽人意,极富表现力。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后,“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这里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限怜惜和疼爱。本段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穿插了一定的议论,分析母亲的言行和内心世界,与记叙描写水乳交融,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语言细腻、真挚而又饱含深情。
  疑难阐释
  问题1 看到“我”因背书不熟被父亲严打,母亲心里非常痛苦,但为什么勉强还要说“打得好”?
  解答由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落后的教育思想,“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家长心里根深蒂固,所以父亲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以此让儿子“上进”。作为母亲,更因传统的教育观念、家庭观念的束缚,虽然看到儿子挨打心疼,但又认为儿子若学不好,就没有出路,所以作者也说,母亲哭是爱她的儿子,说“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里面含有非常矛盾的因素。当然,现在看来,这种教育方法是不足取的。
  问题2 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深刻含义?
  解答 在旧社会,妇女是没有地位的,虽然有许多女性表现非常出色,但封建思想的枷锁严重压抑了她们的个性,她们不敢冲破束缚,只好安分守己地整日忙碌于繁琐的家务,自身的光彩逐渐黯淡,否则,她们的才华绝不会逊于男子。文章最后一段就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不满以及对母亲这样优秀的女子被埋没的无奈的痛惜之情。
  Ⅲ 类文赏析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
  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间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
  面对你纯净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求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他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每一次打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嚼啐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远久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训练 1作为母亲,对孩子打与不打的原则是什么?母亲在哪种情况下才决定拿出最后的武器?
  2.“我谨慎地使用殴打”,文中哪句话能够体现“谨慎”?“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文中哪句话能说清楚不可“替代”、“转让”的原因?
  3.作者认为打孩子“以助他们快快长大”,有人曾说打孩子是一种无能的教育方法,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的?
  赏析 《我的母亲》是从儿子的角度来表现无私的母爱的,该文则从母亲的角度来谈对孩子的爱。循循善诱是一种爱,必要的惩罚也是一种爱。对于前者,你可能体会比较深刻,对于后者,你可曾领悟过?仔细读文章,感受文中洋溢的火热的母爱。
  参考答案
  1.(1)非本质的,淘气、恶作剧等举动属于正常儿童的举动,都不打;本质的,重要的不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的,且有可能滋生虚伪、懦弱、残忍、狡诈的错误的,为防微杜渐,当打。(2)苦口婆心的劝说无效,夸奖、批评、恐吓、奖赏也无效的情况下,才使出最后的武器。
  点拨 要认真阅读原文,抓住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并用精练、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2.(1)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
   (2)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的一部分。
  3.示例:(1)同意打孩子。因为必要的惩罚会使孩子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坏行为、坏习惯永远隔绝。
  (2)不同意打孩子。父母应该多与孩子平等交流,孩子也是知道好歹的,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其他的非打的方法。
  点拨 不能只说同意与否,还要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