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

文档属性

名称 《藤野先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4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2-04 17:00:00

文档简介

1.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等词语;
2、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3、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情感与价值目标:4、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5、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难点:1.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难点)
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
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2. 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 二.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拼读生字:
绯红(fēi ) 油光可鉴(jiàn) 芦荟(huì) 瞥(piē)
芋梗汤(yù gěng) 解剖(pōu ) 不逊(xùn )匿名( nì )
诘责(jié) 深恶痛疾(wù ) 烂漫(màn )
绯红:鲜红。
诘责:质问并责备。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
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无礼。逊,谦逊。
托辞:借口。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2.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变换了几个地点?写了哪些事情?
3. 明确: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三.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根据地点变化,将课文分成哪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四. 四、分析藤野先生形象:快速诵读课文的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有顿挫)
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糊,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俭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四个典型事例:
①检查添改讲义--表现了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②纠正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他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③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感到高兴和放心(关心解剖实习)--表现了他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④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他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从多方面刻画人物
五、小结: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同学们下课后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探讨;
六、布置作业:1.字词抄写5次
2.完成倍速1-6题
3.朗读课文3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认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学习鲁迅强烈的爱国思想。
一. 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研讨课文
1.鲁迅为什么会弃医从文?
原因: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所以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从“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我们可知像藤野先生一样关心鲁迅的人非常少,这就使得藤野先生的真诚帮助、热情关心在鲁迅心中显得犹为珍贵。因此,鲁迅对他特别感激,感情也特别深挚。此外,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深切的爱国之情。
2、学生自读课文第24~31语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课堂里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 (3)“他们也何尝不醉酒似的喝彩”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 (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企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 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3、惜别:请一个学生朗读32—35段,要求学生找出师生惜别时两人的神情言行的语句,并仔细揣摩,体会出师生间的真挚情感。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凄然”、“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叹息”、赠照片、题字、“叮嘱”寄照片和写信。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4、这一部分内容较多,请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思考: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讨论后明确: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和相处的故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第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第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五、学习第三部分:齐读36—38段,明确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鲁迅后来给藤野先生寄过照片了吗?写过信了吗?他把老师忘了吗?
析:鲁迅时时记起藤野先生,怀念他,感激他,赞美他,鲁迅对先生的怀念之情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①珍藏讲义 ②悬挂照片 ③多写文章-爱国)
2、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1?)?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
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3)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3、?“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布置作业:1.完成语文作业本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加强文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语言的感彩。
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3、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4、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一、复习旧课
二、找出余下的内容中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
2.思考:(1)★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
(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
?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鲁迅为什么厌恶和嘲讽“清国留学生”?——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破家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忠君保皇,不学无术,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3)“无非”是什么意思?表现作者什么感情?——只不过,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4)理解作者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的艺术匠心: 提问: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为什么抓这个特点?——因为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 教师介绍当时关于辫子的知识: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投影以上文字),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投影以上文字)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用一根筷子别住;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阿Q就是这样。 “清国留学生” 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而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赞成“维新”。一旦维新失败,还可以把辫子放下来,表示自己是保皇派。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 教师评: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实际上是在画他们的灵魂。他以极简练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真是大师,大手笔! (5)理解作者语言修辞的艺术: “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比喻。有嘲讽意味。 如果有学生认为是夸张,则作如下说明:用此比喻,既表现了它的高,又表现出它的形状。若说是夸张,则夸张过分,夸张不当。因为夸张的修辞方法要求,既要明显地说大话,又不能夸大得不着边际。鲁迅先生就举过一个例子: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好的夸张;说“广州雪花大如席”,则夸张不当。 “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答案:“油光可鉴”是说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鉴”是什么意思?什么词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照镜子。 (6)“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7)将“成群结队”和“实在”删去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删去后削弱了讽刺的力量。 (8)“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答案:指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也是讽刺说法。
(9)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2、第二部分第一层:提问: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明确:“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土客死的地方。这两处作者牢记不忘,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是作者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
3、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
在仙台受到的优待。
★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那么作者对这一优待有什么感受呢?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 (1)大概物以稀为贵罢。? (2)我在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统领第一层,句中的副词“大概”表示推度、估计。作者到达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所给予的特殊关心和照顾,固然反映了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表示,推断为“物以希为贵”,这是作者感到自己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怜悯与同情。这里饱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反映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居然睡安稳了。”句中的副词“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意思是想不到前面说的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一般是不易安睡的,但出乎意料地睡安稳了,表达了作者对恶劣生活环境的不以为然。“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这段写初到仙台,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还是受到“优待”。这样写是为藤野先生出场前作准备,为后文要写的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心、爱护起了衬托作用。
4、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写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5、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关系。
七:归纳:鲁迅先生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明确: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来统摄全篇的。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土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写对初到仙台受“优待”不以为然的理解,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留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可见,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有两条线索:明线: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暗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
八、语言品析
1、本文的语言耐人咀嚼,很富有感彩,试举例说明。
(1)“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对藤野先生认真负责的精神表示钦佩。
(2)“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深切地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
2、文中还有一种情况,借助于副词,增强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试举例。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
(2)“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以诙谐的口
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带有弱国国民的辛酸。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
不仁,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表明事实并未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就强烈的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小结:从以上例子能看出,调动一些语言因素,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大有益处的。
3、思考: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来解释呢?
明确:作者来到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以特殊的关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意。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为贵”这里饱含了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4、“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因为看到藤野先生亲自给“我”这个外国学生改讲义。 5、“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 ? 6、把“都用红笔添改过了”的“添改”改为“修改”可以吗?——不可,“添改”比“修改”更费神。
九、总结?:
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组织材料,体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精神和鲁迅深切的爱国感情。文章语言精练,幽默而又犀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生动而又传神,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好好借鉴,用我们的笔记住我们最怀念的人。
布置作业:1.完成倍速
2.预习第二课
四.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没有民族偏见——怀念先生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实习 问中国女人裹脚
暗线:鲁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课件68张PPT。藤野先生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风筝鲁 迅——选自《野草》课文《社戏》(小说)
——选自《呐喊》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文章写于1926年10月12日,回忆了作者1902—1906年留学日本的生活片段——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残酷的现实却使作者一改初衷,弃医从文了。在本课的学习中, 我们既会感受到作者对恩师的真挚怀念,也会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真正原因。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
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
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
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读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
驿站( ) 教诲( )
系住( ) 芦荟( )
瞥见( ) 畸形( )
匿名( ) 诘责( )
绯红( ) 不逊(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油光可鉴( )yìhuìjìhuìpiējīnìjiéyǎowùjiànfēixùn 解释下列词语。
⑴宛如:
⑵绯红:
⑶油光可鉴:
⑷驿站:正像,好像。鲜红。 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 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⑸掌故:
⑹不逊:
⑺诘责:
⑻杳无消息:
⑼瞥见: 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发生过的一些事情。无礼。逊,谦逊。质问并责备。从此再没有消息。
杳:远得不见踪影。一眼看见。课文结构 依据实践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全文共分三段:
一、(1-3)见到藤野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二、(4-35)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
别;
三、(36-38)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
行动。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目睹印象——治学严谨耳闻亲见——生活俭朴学者形象藤野严九郎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有顿挫服饰——穿衣服太模糊了
竟会忘记带领结白描手法4-1刻画藤野先生,突出他的品质。课文11—23自然段记叙了我和先生相处的哪 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严格要求 求实精神 热情诚恳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
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认真负责了解女人裹脚 关心解剖实习纠正解剖图添改讲义2-1“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为何“一惊”、“不安”和“感激”?(15节) “一惊”是因为事先没想到藤野先生竟然会亲自给“我”这个外国学生修改讲义;
“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
“感激”是因为藤野先生的热情与关心。2-2鲁迅为什么会弃医从文? “匿名信”“看电影”自读课文第24~31语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他们也何尝不醉酒似的喝彩”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3)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企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 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3)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找出师生惜别时两人的神情言行的语句,并仔细揣摩,体会出师生间的真挚情感。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凄然”、“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叹息”、赠照片、题字、“叮嘱”寄照片和写信。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离开仙台,怀念先生直抒怀念之情——热情赞颂高度评价怀念付诸行动——藏讲义挂照片写文章怀念之情化为斗
争的勇气和力量爱国怀念先生的行动有哪些?
课文结尾中“良心发现”“增加勇气”“正人君子”各指什么? “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强勇气”指作者早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御用文人。 这一部分内容较多,请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思考: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和相处的故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第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第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
赴仙台途中的印象
在仙台受到的优待
日本“爱国青年”的挑衅
看电影事件
弃医从文的转变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在东京作者用怎样的笔法写在东京见到什么、听到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在 东 京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所 感—— 失望厌恶,不屑与之为伍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爱 国 这些情节为下文埋下伏笔,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原因。
1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中“几本”“一转”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几本”强调书的数量有限;“一转”表示并非值得经常去,它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留学生活的失望和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2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放第三段似乎也可,你认为呢?

不行。作为东京观感的总提,可突出作者对东京留学生活的否定。
5-4去 仙 台去仙台日暮里:水户:触发忧国之情反清志士客死之地爱国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面对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作者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饱含着一个弱国国民内心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他极强的民族自尊心。思考: 第五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写在仙台受到的优待对写先生有什么作用?5-1写“优待”为后文写先生作正面陪衬。思考“我的意见”指什么?“变化了”指什么?变化了的原因是什么?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弃医从文的原因匿名信事件——个人与
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看电影事件——思想受
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
受到严重挫伤爱国 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的含义。 ⑴这不是反语,只是一种愤激之辞。
⑵这个推理,省略了一个中间环节——弱国的人是低能儿(小前提)正是这个环节判断失误,正是这种浅薄,褊狭的认识,才导致了结论的荒唐。
⑶这句话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遭受诬陷和人格侮辱时极大的愤怒。 难点探究合作探究主旨,你同意哪一种?1 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2 课文大部分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 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即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倾向:赞扬藤野先生理由:1 散文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他有直接联系,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质。
2 从结构来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为饱含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先生的形象更为感人。
所以,歌颂藤野先生是全文的主旨。课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爱国
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
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自
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
主义思想感情。三、本文的语言耐人咀嚼,很富有感
彩,试举例说明。“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
学、血管学、神经学。”——对藤野先生认真负责的精神表示钦佩。“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
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
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
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深切地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如:直接抒情、议论的语言。文中还有一种情况,借助于副词,增强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中“无非”是什么意思?“这样” 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作者的感情又是什么?(一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作者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之情。
(或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之情。)“只不过”的意思
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行5-2“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大概”一词的意思是什么?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5节)——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以诙谐的口
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带有弱国
国民的辛酸。似有此事,
但不完全肯定5-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31节)与“不”连用,以反
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
不仁,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
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从以上例子能看出,调动一些语
言因素,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是大有益处的。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38节)——表明事实并未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
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就强烈
的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句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既是比喻又是夸张
辛辣地嘲讽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丑态。
“实在标致极了。”句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反语
讽刺清国留学生丑态
5-3 总结
这篇课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移和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全文结构明白,材料虽多,但安排得井然有序。在描写方面,本文极有特色,写人抓住特征,用白描手法入木三分地表现人物,如藤野先生、清国留学生、日本所谓“爱国青年”。在记事上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的品质,如“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匿名信”“看电影”等事件。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这篇课文语言方面富有浓厚的感彩,有感激教师之情的,如对藤野先生。有带有讽刺意味的,如对日本“爱国青年”。总之,文中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文的中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菩,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饮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饮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重点段赏析 ⒈“我到东京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话中“优待”包含了哪些内容? 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⒉依你看,作者在仙台受优待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原因是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情谊。 ⒊文中“喂蚊子”“喝难以下咽的宇梗汤”,是否讽刺“优待”,为什么? 不是讽刺,这只是反映“优待”的美中不足,因为优待是实实在在的,不存在否定,而生活的缺憾是难以避免的,即使是受优待的时候。 ⒋请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表。 名称所处环境待遇共同点我北京的白菜福建野生芦荟物以希为贵受优待由红头绳系住菜根,尊为“胶菜”到仙台运往浙江一到北京请进寝室,美其名曰“龙舌兰” ⒌选文中“初冬已经……居然睡安稳了。” 表现了什么? 笑着面对生活窘境,敢于自嘲,敢于调侃自己,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表现。 “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⑴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⑵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⑶被刺痛了的人(我)。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作者两次写到无聊的看客,写看客的喝采,这又表现了什么? 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 “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⑴“那”是相对于“这”而言,作者在一个什么样的时空位置上说“那时那地”?这个词语表明了文章什么特点? 作者是在离开日本回国之后,也就是在写作本文之时说:“那时那地”的,这表明这是回忆性作品。 体会全文,思考一下鲁迅热爱自己的祖国,却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怒.这是什么道理? 鲁迅的爱国思想是建立在企盼祖国强盛的进步思想上的,是建立在民族平等的公正之上的,日本“爱国青年”爱的是侵略和强盗行为,理应受到谴责。 完 写“清国留学生”抓住盘辫子这一细节,反映这些人的思想效忠清王朝的本质。清末,已有不少仁人志士剪去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这些人既要时髦,又要效忠清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这里用夸张手法,揶揄口吻,对这些人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绘,揭示这些人思想本质,反映了自己对这些人的厌恶。[教学内容和步骤]1、由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一、[教学要点]1、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
出人物品质的写法。第一教时二、课文,理清文章段落结构 。第二部分:与藤野相识相处离别第三部分:对藤野的怀念。第一部分:见藤野前,在东京。四、语文活动:猜猜我是谁学习本文“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出藤野先生
出藤野先生外貌的白描手法,写出自己的外貌或
典型性格特征。
教师收齐后打乱,再分发给同学,大家根据所
写的特征推断这是哪位同学。请几位同学交流,然后研究为什么猜(不)中
的原因,明确写人必须抓住特征。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对表现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
片断、内容加以分析理解。2、体会本文语言具有感彩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本文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想一想哪
些地方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第二教时学生复述: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四结合课文及下图,试谈谈你对鲁迅
弃医从文、爱国主义思想的认识。俯首甘为儒子牛情景导入:单击黑屏播放视频《故乡》——选自《呐喊》
写在东京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写法上仍要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很传神。如写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糊”,冬天穿旧外套,这一切画出了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记事很注意选用典型事例,如第二部分第二层就选用了四个典型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下面我们看看第三层后半部分“看电影事件”作者终于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 思考:本文段写了清国留学生在东京哪两件事情?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情感?
5-1在 东 京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修辞:比喻、反语所 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爱 国赏樱花、学跳舞。
在往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可谓多矣,作者为什么只提及了“日暮里”和“水户”这两处地名?这与文章主题有何关系?  首先,作者提及“日暮里”,是由地名联想到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继而联想到风雨飘摇的祖国,触发了他思乡思国的忧思愁情,这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其次,当年作者经过日本水户,“水户”是抗清志士朱舜水先生客死之地,作者提及这位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古人,不乏产生景仰效仿之情。这也体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5-2 ⑵“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么,原来“我的意见’”是什么,变化了以后又如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原来我的意见”是学医,为祖国服务,为科学服务,“变化了以后”是想从事文艺运动,医治同胞的麻木和愚昧。变化的原因是学医难以治国人的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