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的幻觉(浙江省杭州市优质课评比)

文档属性

名称 落日的幻觉(浙江省杭州市优质课评比)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2-06 11:59:00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 同学们:
拿出昨天的《学案》,同桌进行交流,
现在就开始吧!交流预习成果,分享彼此快乐 请好好数数,图中共有多少个黑点? 请好好数数,图中共有多少个转动的大飞轮?落日的幻觉黄天祥 请将书本翻至P155页科普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明确学习目标,实践有效课堂1、知识目标:明确文章说明内容、顺序、方法等

2、能力目标:掌握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 问题一:你为什么觉得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你能为你的判断找依据吗?
问题驱动,感知课文 说明内容·说明顺序?

——拿起《学案》,同桌讨论交流深黄、殷红
神秘的暗弧、亮弧
迷人的紫光
落日变扁
落日变大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眼睛的叠合效应
光线折射的原理
未说明原因
现象本质逻辑顺序 问题二:你为什么觉得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
   ——你能为你的判断找依据吗?
问题驱动,品析语言这样替代,行吗? 课文原句: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改 句: 但是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课文原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
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改 句: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
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这样替代,行吗?课堂及时练习,提升思维层次(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要学会
透过现象看本质课堂及时练习,提升思维层次(二) 课文没有交待“落日变大”的原因,你能试试吗?
                    “落日变大”探秘折射现象;;;;;“落日变大”探秘方框中哪个椭圆更大?光渗现象“落日变大”探秘 背景衬托
(参照物)几个身高1米80以上的篮球运动员和姚明合影课堂及时练习,提升思维层次(二) 课文没有交待“落日变大”的原因,你能试试吗?
                    在思考中体验
科学的快乐!
在探索中享受
真理的 幸福!布置课后作业,强化语言训练
1、补写练习:利用课文所学知识,补写
“落日变凉”的原因。
2、改写练习:从4、5、6小节中任选一节,
将其改写得更加生动易懂些,以更
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落日的幻觉》自主学案 (书本第155页)
一、预习提示
本文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说明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介绍了落日各种奇异幻觉,接着笔锋一转,介绍了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二、预习内容
【第一步:认真仔细,梳理课文】
1、请认真阅读课文两遍,标清小节。
2、在文中勾画出的关键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下表。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未说明原因,而各种仪器观测证明太阳并没有变大
说明顺序:
3、文章运用了哪些典型的说明方法?请各举两例。
说明方法:
例(1)
例(2)

说明方法:
例(1)
例(2)
4、请在文中找出几个体现本文语言生动性的词语和句子,并择一例说说其生动的原因。
词语:
句子:
句子:
句子:
原因:
【第二步:充满信心,深入思考】
1、科普说明文是说明文的一种,你觉得它除了应具备说明文的一般特点以外,还应具备什么特点,为什么?
答:

2、结合《落日的幻觉》及下文《落日变大了》所获得的知识,补充一下课文第七小节“落日变大”的原因。(至少归纳出三点)
答:




【附参考资料】
落日变大了
   如果我们用一架调好的照相机各拍一张落日和中午的太阳,比较一下便会发现它们的大小是完全一样的,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好像是落日大些呢?
原来我们的眼睛在观察物体时,感觉到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物体本身的实际大小,另外还受距离远近、背景衬托以及物体本身亮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先说“ 背景衬托”。 它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对物体的视觉会发生错觉,一个物体在一些小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就显得大些,而一个物体在一些大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又显得小些。晚上,太阳要从地平线落下,由于地平线离我们很远,远处背景中的树木、房屋小得使人看不清楚,太阳在这个背景下落在地平线上,看起来就显得很大;而中午太阳高挂在广阔的天空,和大地上近处高大的树木和房屋比较,就显得很小。 再说说“ 光渗现象”。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这在物理学上叫“ 光渗作用”。当太阳下山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
因而太阳显得明亮,光渗现象不显著,看起来就觉得小了。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落日大些的原因。
同时,跟眼睛的结构也有关系。晚上所见太阳之所以比中午显得大些,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落日的位置低,我们观察时眼睛是平视的,眼球中的晶状体保持正常的状态,凸起程度较小,焦距较大,太阳透过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也较大。而中午我们观察太阳需要抬头仰视,又由于受头颈弯曲程度的限制,太阳光不能直射进入人眼,我们看太阳是斜视的,为在视网膜上得到清晰的像,晶状体便会不由自主地凸起来,使其焦距变小,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也会变小些,所以仰视时会觉得太阳小些。
另外,还因为是光线折射的缘故。我们早上看太阳时因角度低,光线经过的空气层较厚、密度较大,会产生折射作用。中午时空气层相对薄一些、密度较小,光线又是直射,看起来比较小。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顺序、方法等。
2、能力目标:掌握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
1、落日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
2、品析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利用课内外知识分析“落日变大”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驱动、互动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说明】本文属于“略读课文”,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为了保证自主学习的有效性,特别设计了一份“自主学案”(后附),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成果,分享彼此快乐
1、同学们:拿出昨天的《学案》,前后桌进行交流,现在就开始吧。
2、同学们,讨论暂停片刻,现在我们准备上课。 3、师生问候。
二、图片激趣,问题导入(4分钟)
1、我们一起洗洗眼睛:
①请好好数数,图中共有多少个黑点?——黑点在闪烁,在飞舞。有没有同学上台数数,告诉大家,几个?——贴近点,再近点,几个?——同学们,没有,一个也没有。
②再看一幅:请好好数数,图中共有多少个转动的大飞轮?——1个、2个、3个、4个,你看到了几个?有没有同学上台数数,告诉大家,几个?——贴近点,再近点,几个?——同学们,没有,一个也没有。
③同学们:分明没有,却看到了有;分明不是,却看到了是,用一个心理学专业属于术语就叫——(一起告诉我)就叫幻觉。奇妙啊!好,
2、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和“幻觉”有关。我们一起来学习由黄天祥先生所写的《落日的幻觉》。①一起告诉我,它是什么文体?(科普说明文)②但是,书本158页,《研讨与练习》一“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说是事理说明文,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为什么既是事理说明文,也是科普说明文。
三、明确学习目标,实践有效课堂(1分钟)
同学们,这个问题可不简单,一旦解决了,我们就能很好地实现了我们这堂课的学习目标:1、明确了本文的说明内容、顺序、方法等;2、掌握了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3、可能还会有其它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请期待。
四、问题驱动,整体感知课文(25分钟)
(一)分析为什么是事理说明文——旨在梳理课文内容(10分钟)
1、先说说为什么是事理说明文,这里的“事理”是什么意思?文章是不是这样写的?
【明确】判断事物,首先要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事理,顾名思义,事物的原理,(明确:讲述事物“道理”就成了议论文了)就是讲述事物原理的说明文,通俗一点讲,就是讲述事物现象所产生的原因。
【明确】事物什么现象?落日的幻觉,文章讲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
2、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个小节?具体有哪些? 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步骤】①拿出昨天的《学案》,前后桌交流一下,看有没有找全。②举手回答。
【明确】集中在第2小节,共6种。具体见下表。引导时,应暗示:语言好优美,这是什么表达方式——描写。
【提醒】NO4、5小节挑差的,NO5小节后半部分(紫光)、NO6、7小节挑好的。出问题的小节,则说:意见好像有点不统一,作记号,一会儿一起研读;没出问题的小节,则说:同意的请举手。有不举手的请提问。
【提醒】重点研读 NO4、5小节:“落日颜色深黄、殷红的原因”在第几小节?(NO4小节)
【步骤】① NO4小节)默读一遍,划出有效信息;②将原因分个一二三;③后前后桌交流一下,互相查漏补缺;④举手回答。
【提醒】在串讲NO 4小节时,要强调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两个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以上、一般来讲;
在串讲NO5时提问:开始的两幅画面是不是因为叠合现象?(要有科学态度,不能妄下结论,有机会去请教物理老师。)
在串讲NO6时提问:“海市蜃楼”、“筷子放在水里变弯”是不是光线折射现象?(都是,连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都是利用光线折射现象制成的。)
在串讲NO7时提问:出现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强调两种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明确】①作比较——NO4小节:阳光中的短波光……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NO7小节: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② NO4小节:“红色光强10倍以上”中的“以上”,能不能去掉?——不能,去掉后太过绝对,与事实不符。大家看,是否体现准确性的词,检验它的方法之一是“能不能去掉”;“一般来讲”,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特殊情况,比如那里早晨起了大雾或者大火,那么烟尘肯定比黄昏多。
4、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明确】由有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二)分析为什么是科普说明文——旨在品味文章语言(15分钟)
1、通过以上的分析,看来文章确实是篇地道的事理说明文,那么它到底是不是篇科普性说明文呢,什么叫“科普”? ①从写作内容上看,它应该写什么?(引导:写如何写作业吃馒头、买裙子逛超市恰当吗?)②从说明语言上看,它有什么要求?为什么?(引导:从读者的对象看,它的读者对象主要是谁?——普通读者,还有可能使青少年读者——如果一开始就说是青少年,则说妈妈不能看吗?奶奶不能看吗?准确地说应该是普通读者。所以内容难了行吗?内容枯燥了行吗?)
【明确】科学普及;说明内容应为科学知识,说明语言应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2、课文讲的是科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重点研究“生动形象”,课文生动形象吗?请大家朗读全文,将所有你认为生动形象的地方画起来。拿起笔,开始朗读。
①前后桌交流。
【提醒】已经画到内容的同学请举手——如没有,再读;如有,就说前后桌交流一下,你画到了哪些?为什么说它生动?
②指答。
【明确】NO1小节:运用了什么修辞?从生活现象入手,运用了对比、引用、反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生动形象。
NO2小节:以说明为主吗?我们一起划几个有感染力的词?运用大量的描写性语言,出现了拟人的修辞,还出现了一些有感染力的词。如NO1小节“无不”、NO2小节壮观、绮丽、神秘、迷人、可惜、美丽。NO7小节打比方。
【提醒】NO1小节、NO2小节小节集中生动地方最多,所以一定要加强朗读。同桌一个读,一个划出有感染力的词,然后交换,最后比比谁少画了谁多划了。接着提问,你比同桌多划了个什么?它生动在哪里?——如“绮丽”生动地描写出日落日出的美丽;如“神秘”对读者充满了吸引力,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以及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如“无不”、“可惜”语言充满感情,极具感染力。
③提问:大家看:“可惜”这个词语用得好不好?鉴别一个词语用得好不好,方法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替换法。
  例子1:①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用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人们的赞叹。)
  例子2:①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②但是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用“可惜”更表现了人们对美景的依恋)
五、自主小结收获,巩固已学知识(5分钟)
1、这样看来,文章也是典型的科普性说明文。这里我就有一个问题:既是科普说明文,又是事理说明文,不矛盾吗?(不矛盾,只是衡量角度的不同,一个是从文章作用上来分类的,一个是从文章内容角度上来分类。正如你是男同学,你14岁,衡量的角度不同)
2、好了,同学们,该小结我们收获的时候了,你这节课懂得了点什么?(在位置上自己说,后指定发言,学生互评。)
【明确】如:这是篇科普说明文啊、这是篇事理说明文;为什么是这样的文体;文章具体的说明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多角度地看问题;热爱科学,要有探索精神;善于观察生活;读书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衡量一个词语好不好,替换法是重要的方法之一,看问题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等等。
3、我们不妨看看我们的学习目标有没有实现?
  
六、课堂及时训练,提升思维层次(10分钟)
1、好啊!我再为大家补充一个收获,请看大屏幕:我忽然想起一首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齐读,你觉得这个诗句有没有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光线折射原理)那么这个诗要不要改?
【明确】不需要,诗毕竟是诗,何况王维古人当年也不一定能认识到。但是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有探索的精神,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那就全靠大家的努力了。
2、《两小儿辩日》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再不能把遗憾留给明天了,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①小组交流后回答
【明确】光的折射现象、光渗现象、背景衬托、眼球特点问题、光的直斜射问题等。
②我们看几个图解:(站在姚明的身边,1.80的人都成了小朋友了。)
③同学们: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探索之路就是这样一种艰辛又快乐的生活。同学们:勇于思考,敢于探索吧,让我们在思考中体验科学的快乐,在探索中享受真理的幸福!
七、课内外互补,强化语言训练
1、《两小儿辩日》里除了告诉我们一个太阳的大小问题,还有一个什么问题?(凉暖的问题)其实这也是幻觉。
2、现在看第三道题目。第2题的回答,除了需要大家的聪明才智、需要大家的课堂知识以外,还需要大家良好的学习品质,请看大屏幕:①补写练习:利用课文所学知识,补写 “落日变凉”的原因。 ②改写练习:从4、5、6小节中任选一节,将其改写得更加生动易懂些,以更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
3、谢谢同学们,祝同学们的明天更加美好。